查文庫>王勃> 王勃的故鄉

王勃的故鄉

王勃的故鄉

  這位天才詩人王勃的故鄉是哪裡呢?讓小編為大家揭曉這個謎團吧!

  王勃,山西河津高村人。2005年的秋天,當我到河津高村時,這裡已經沒有一處可以尋得到詩人的遺蹟了,這讓我的尋訪之旅變得有點不知所措,在故紙堆和舊地間我如何追索那年輕詩人的生命痕跡,如何感知這個性情中人的所思所想,如何把我的心也放在那些詞句間一起少年意氣,一起快意恩仇,一起倉皇面對飛來橫禍,一起失意沉淪……我只能找來地圖,一邊按圖索驥尋找著詩人的生命足跡,一邊用我自己的心來體會、猜測。

  如今高村王姓人家並不太多,可在王勃那個時候,王家可是名門望族,王勃的爺爺王通在河汾講學時,弟子千數,死後被門人私諡為“文中子”,著有《中說》。家學淵源的'王勃從小就顯示出非凡智慧和超人學力,“六歲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舊唐書》本傳),“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楊炯《王子安集序》),14歲,上書自陳,作《上劉右相書》,後“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楊炯《王子安集序》)。

  14歲,所謂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王勃離開了故土河津初到長安,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把他召入府中修撰。楊炯在《王子安集序》說王勃“臨秀不容”,想來王勃應該是個恃才放曠、桀驁不馴的人吧。那時的王勃還充滿了對功名的渴望,他在一首詩中說,人生“上策做神仙,下策得富貴”。那時他的面前展開的是一幅美好畫卷,前途一片光明,他也是躊躇滿志。在長安,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做文人的悲哀在於一方面你擁有自我獨立而清醒的人格,一方面既渴望又必須得到來自權力的肯定,而得到權力階層肯定的過程無疑會充滿了對靈魂的羞辱。

  年少的王勃還沉浸在對美好前程的幻想中,他以為以他的聰明、他的才華,他遇到了好主子,便可以率性而為……然而,大禍降臨了。那時長安的諸王之間流行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便為沛王寫了一篇《檄周王雞》,本是湊個熱鬧、圖個高興,誰承想,哪個嫉恨王勃已久的小人在唐高宗面前如此這般、如此那般地一說,好好一篇戲說的文字竟成了挑撥諸王鬧矛盾的證據,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不得已,王勃離開了長安。

  典故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恰好路過洪州,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三嘆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