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閱讀答案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閱讀答案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閱讀答案

  王安石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王安石待客》原文及閱讀答案,更多熱點雜文閱讀歡迎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王安石待客》閱讀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①蕭氏子至京師②,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 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⑤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⑥,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註釋】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②京師:京城。③果蔬:泛指菜餚。④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⑤臠:切成塊的肉。⑥箸:筷子。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公約之飯 (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餅中間少許 (4)其人愧甚而退

  11、翻譯:①覺飢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說“公取自食之”,那麼王安石到底吃了什麼?(2分)

  13、王安石是一個怎樣的人?讀了本文,你有什麼感悟?(3分)

  參考答案:

  10、(1)代詞,代蕭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覺得很飢餓但不敢離去②那人心裡對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餅的四傍。即胡餅的四邊,沒有肉餡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個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人。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從自身生活做起,杜絕浪費,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眾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惟家、思想家、大騷人,唐宋古文八各人之一。他出生在1個小仕宦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決官,平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唸書,強記,受到較好的教誨。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文。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宋神宗時宰相,立異法,鼎新舊政。文學上的主要成績在詩方面,詞作未幾,但其詞可以或許“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譯文】

  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到京城,於是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過了中午,蕭氏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蕭氏子心裡感到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安置著菜湯罷了。蕭氏子很嬌生慣養。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子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簡評】

  王安石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本文也體現了王安石生活樸素,作風簡樸,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