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精華】題西林壁教案三篇

題西林壁教案

【精華】題西林壁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題西林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3.powerpoint。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開啟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裡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板書:

  一、複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遊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瞭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2)根據註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就讀成誦。

題西林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透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課前組織學生分組賽詩)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透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最佳化組合。同時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體現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透過彙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麼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覆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後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覆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彙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彙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麼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4、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創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絡實際並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透過展示內化詩意。

  [這樣理論聯絡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雲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範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後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願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詩意瞭然於胸。]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髮現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範,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透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遊覽過廬山、讚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遊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課件出示作業: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可以寫他的詩、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穫。)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於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

  2、西林寺有塊牆壁,看,牆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遊覽廬山後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麼意思?(提示學生藉助註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麼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範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範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範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彷彿來到了何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疑:蘇軾為什麼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連結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願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麼“不識”。於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麼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於是,蘇軾文思泉湧,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絡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