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集錦15篇)

唐詩讀後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詩三百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

  一陣陣秋風吹去,如同歲月,一去不返。從古至今,我們的前輩給我們就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誦讀本就是其中之一。每首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蘊涵著許多的道理,它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訴說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那是我國古代的歷史,那是我們中國的成長足跡。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詩我們從小念到大。小時候我們不懂它的意思、意境,要說是懂,那也是似懂非懂。現在再讀,雖然還是那短短几行文字,但是它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啟示。

  《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中有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李叔同的《送別》讓我們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淒涼。孟郊的《遊子吟》,白居易的《母別子》它其中蘊含著我們能體會到的母愛,和母親為孩子的無私奉獻。

  當你開啟《唐詩三百首誦讀本》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本書像有魔力一樣,讓你百看不厭,裡面的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當你合上書的那一剎那,覺得眼前是一幅山水名畫。這幅畫既淡雅又濃郁,既有別離也有相會,既有慈愛又有怨狠,這幅畫是多麼的真實啊!

  我愛《唐詩三百首誦讀本》,也愛留傳至今的古詩,更愛我們的中國,沒有古代人們的智慧,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也就沒有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2

  我在收拾舊書的時候發現了兩本配套的唐詩三百首,我就拿起來看。

  隨便一翻就翻到兩首古詩而且都是學過的一首是望廬山瀑布,溫習一下吧,估計好多人都忘了。望廬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還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再溫習一下也不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又翻了一頁,看了一會,都是沒學過的詩。有一首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還有於鵠的巴女謠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我去電腦上查了一些有關赤壁和巴女謠的一些資料。赤壁這首詩的意思是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巴女謠這首詩的意思是一個巴地的女孩騎著一頭牛,唱著民歌,沿著處處鋪展著荷葉、處處盛開著荷花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門,我記得我家門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籬笆。

  我個人覺得能讓我們長知識,都瞭解古詩,所以可以去看一看。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3

  在我剛會說話時,媽媽教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的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媽媽說一句我說一句。

  在我上幼兒園時,老師教我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時的我,知道了這是李白的詩。

  在我上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老師告訴我們:母親知道了子女要出遠門,很久很久也不會回來,就為子女縫製衣衫,母親怕子女衣衫破了沒有人給縫,就細細的、密密的結結實實地縫衣衫。母愛是偉大的,子女竭盡一生的心意,也難報答母親給予子女的愛。正是從那時起,我喜歡上了唐詩,唐詩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光影……

  我每每讀著唐詩,都有一種讓我身臨其境的感覺:當我讀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讓我深陷秦漢時期關塞的戰爭,我彷彿看見無數的將士戰死在邊疆不能回家。當我讀著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時,我又懂得了古人能在沉鬱中振氣,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可偏偏我們為什麼不能呢?於是,我痛下決心,刻苦學習。終於,我品嚐到了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滋味。我渴望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又嚮往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詩短而精,也正因為此,我倘佯在唐詩的殿堂裡,我細細的品味著前人留下的精神盛宴。每次讀著唐詩,我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衝動,也許這就是唐詩它給我的的魅力所在吧!唐詩,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漣漪。

  我愛——唐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4

  這個暑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比較令我喜愛的還是那本《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有許多令人讚歎不己的詩句,而我比較喜歡的一首詩是由唐代李白所寫的《行路難》在這首詩中,我比較喜歡的詩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詩句告訴了我,做事要堅持不懈。

  記得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些騎單車的騎手在路上自由的馳騁。於是小小的我便萌生了一個想法一一那就是學騎單車!

  於是我去找了爸爸,跟爸爸說完我要學騎單車的時候,爸爸便對我說:“騎單車需要毅力,你能做到嗎?”

  我迅速地回答:“當然可以!”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騎單車就是件十分簡單的事。我把腳放上去時,由於重心不穩,差一點就摔了個馬大哈。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訓,我先是左腳一踩,讓右腳跨過腳踏車,坐在了車座上,但是雙腳還在地上,爸爸見我不敢動,便和我說:“別怕,我在後面推你。”聽到這句話後,我士氣大增,勇敢將雙腳踩上了踏板,向前騎去,可是還沒騎到一半,便又摔了一跤。

  這一下摔得可不輕,我的膝蓋上摔出了血,我當時就罷工,不學了。爸爸見我不想學騎單車後就跟我分享個小技巧:“要倒的時候往另一邊倒。”聽到這句話,我鼓起了勇氣繼續學騎單車……我堅持練習,終於學會了騎單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5

  英國的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詩吧。

  就比如唐代孟郊的《遊子吟》,讀了這首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詩人的母親一邊辛勞地為兒子縫製衣服一邊思念遠遊的兒子的場景呈現在我的眼前。讀了這首詩,我更能體會母愛的偉大,媽媽對我的點點滴滴漸漸浮現在腦海裡。母愛是偉大的,詩中的母親是那樣的愛著自己的兒子,我的媽媽有何嘗不是呢?媽媽懷胎十月生下我,把最好的都留給我,這首詩又一次喚起了我對媽媽的感激!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恍惚中,我彷彿成了那典雅的古代儒生,為豐富懂我頭上淡藍的逍遙巾。乘上一輛古舊的馬車,馬車吱吱呀呀而去,一到兩邊是一片片火紅的楓樹,把我的雙頰也映得微紅,叫我如何不停下車來多看兩眼?“小令樽前見玉簫,歌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遠,而紅樓之上酒興正濃。蕭是那精精製制的玉簫,燈是那花花貴貴的銀燈,音樂就在身邊流淌著……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味唐詩,則可以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淨之所,心如止水的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6

  從古至今,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卻經久不息,直至今日。現在這個先進的時代,依舊有無數人熱愛唐詩,喜歡讀唐詩。

  “唐詩宋詞元曲”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認為,它們可以被稱得上是“國寶”。

  唐代詩人有各種不同風格派別,但無論哪一首,都充滿韻味,可能是詩情畫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邁的塞北風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懷念。還可能是敘述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唐代的詩人用簡短的詩代替了現代的長篇大論,卻將詩人的思想引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歡一首詩《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將它默寫下來貼在牆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層,皎皎空中孤月輪。我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月色圖,其中還帶著淡淡的哀傷。而最後一句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使我感覺到詩人那紛亂的離別之情,慢慢隨著殘月的餘暉,佈滿在江邊的樹上。感覺上這首詩彷彿還沒有結束。

  同樣,對於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等許多著名詩人的詩篇我也十分喜歡。

  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有其富有的韻味。“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與江南完全不同的荒涼遙遠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突出了詩人對邊塞戰士處境的深切關心。我彷彿吹走了幽怨的羌笛聲,又彷彿來到了邊塞的孤城,彷彿看見了那一片蒼山峻嶺。

  我認為,唐詩是不可缺的,人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人當時所體會的一切,也會學會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寫出好文章,心胸也會開闊。從古至今,我們可能遺失了許多文化,更需要從頭學習,並將它們牢記。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7

  起初,唐詩帶給我的印象是單調、乏味的。後來,閱讀了《唐詩三百首》,我對唐詩又產生了新的印象。

  唐詩是多彩的。

  唐詩,是綠色的。它既是“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嫩綠。嫩得青翠,嫩得可愛;又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淡綠。淡雅的顏色若隱若現。它們不像墨綠有深沉的顏色牽引住人們的眼球,只是靠著一點點淡淡的綠色博得人們的青睞……

  唐詩,是紅色的。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淡紅,像泛起了紅暈的少女的臉頰;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深紅,紅得燦爛,紅得似火。

  唐詩,是白色的。是那“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潔白,白得純潔,白得無暇。令人陶醉。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白。不是那種純潔的白;不是那種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縷縷皎潔的白。白得悲慘,白得寂寥,白得淒涼。

  唐詩,不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獨憐幽草澗邊生”的荒野之景。描繪了荒山野嶺的獨特環境。令人對野草萌生愛憐之心。

  與上句相比,我更喜歡、更覺得杜牧的《江南春》更為精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現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春雨景。黃鶯動聽的歌聲加上鮮嫩的綠葉與紅花,江南城裡到處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緩緩飄動。南朝建造的宏偉寺廟,不知有多少樓閣沐浴在濛濛細雨中。這美麗的春雨圖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們的心。

  唐詩,是多彩與精彩的!《唐詩三百首》一定會讓你對唐詩有很大的瞭解!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8

  《唐詩三百首》雖然沒有童話故事書讀起來饒有興趣;沒有科幻書讀起來那樣驚險刺激;沒有歷史書那樣精彩;卻蘊含著中國古代詩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峰。有唐一代,優秀詩人大批湧現,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代的詩人們,如果傷心失意了,會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後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來了,讀後感《《唐詩三百首》讀後感》。如果曾經大受挫折,後來又東山再起,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瀟灑豪邁之情溢於言表。如果壓力太大,被人排擠,會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慣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會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這些詩句,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又是多麼適用!正是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詩雖然和我們相隔了一千餘年的距離,卻仍然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讓我們自他們的詩中找到一種寄託,一種鼓勵。 然而,畢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時空距離,是我讀起來,由於語言與時代背景帶來的障礙,總還是會覺得有些語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後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讀唐詩吧!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9

  這個寒假由於疫情的關係,假期不斷延長。老師經常讓我們讀讀背背《唐詩三百首》裡的詩,剛剛開始我覺得很枯燥,難背。但漸漸地,我學會了看詩意背詩,覺得故事讀起來很有韻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因此,我越來越喜歡讀古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詩,它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句詩告訴我們看的書多,腦子裡積累的東西也就多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讀了這首詩我知道了讀書的作用很大。以前讀書時,我總是心安定不下來,眼睛盯著書,心早已飛得無影無蹤。現在我看書很認真,每次看得都入了迷,看完一篇還想看一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是無名氏的《金縷衣》,是一首關於珍惜時間的詩,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年華,花開適宜折時就要抓緊時間去折,不要等到花謝了去折空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是學生,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為了將來打好紮實的基礎,時間不等人,時間是無價之寶。“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唐詩三百首》裡還有許多像這樣廣為流傳的詩,有顏真卿的《勸學詩》,有杜甫的《望嶽》,王維的《相思》,李白的《贈汪倫》……這些都詩人們智慧的結晶。他們的聰明是我們難以達到的,但是我們可以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讓我們以詩為伴,學習更多知識吧!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0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最近喜歡上唐詩,詩的美感,詩的韻律讓我印象深刻。

  有人說,你想要去了解唐朝的歷史,你就得去讀唐詩;你若想了解唐朝當時社會,你就得去讀唐詩;你想去了解唐朝人的精神面貌,你得去讀唐詩;你想要去了解詩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讀他的詩,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鬼白居易,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田園詩人孟浩然,邊塞詩人岑參……他們都留下許許多多經典的詩作。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達出的唐朝讀書人的困難這一社會現實。而你想了解盛唐的精神面貌,你就要讀李白的詩,他的詩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藝術。讀杜甫的詩,你就能瞭解唐朝的歷史和社會民生。還有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體現的是自己人生寫照,比如李商隱的《風雨》,“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這些詩讓我們更加了解詩人,瞭解唐朝社會很好的史料。

  這些都是老祖宗們給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培養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我喜愛唐詩。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1

  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長久的,是無限的。知識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從遙遠的古代款款走來,並且一直走下去,會把知識傳授給每一個它經過的生命。

  唐詩,被譽為“中國詩歌顛峰”。讀了《唐詩三百首》,讓我認識了“詩仙”李白,讀了他的詩讓我認識了“詩仙”,使人壯思雲飛、逸興滿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讓我認識了“詩聖”杜甫,他的詩有著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政治傾向。雖然廣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中的社會面貌,所以他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他與李白是好有,併合稱“李杜”。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古長”(調張籍)。李杜的詩,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讀《唐詩三百首》還讓我認識了“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劉熙載曾說:“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

  ……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詩也不少哦!

  離別本是一箇舊話題,但王維的一首《送別》卻寫得很是婉轉動人、餘韻不盡:“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前兩句體現了把友人送走後,自己一個人在家的孤單與寂寞;後兩句寫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襯出今日的依依不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株。卻下水精簾,玲瓏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階怨》從自身周圍的環境和自己動作的描寫中,流露出了一個孤獨的形象……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2

  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裡面有寫愛國的詩,有寫想念家鄉的詩,有寫美麗風景的詩……而我喜歡《遊子吟》這首詩。

  《遊子吟》寫的是慈母拿著針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服,直到兒子要走的時候,她才停下手中的活。這首詩的焦點就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誰說兒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吃的,穿的,住的……父母是世界上比較偉大的人。

  看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這天晚上我和朋友在外面玩,忽然我暈倒了,媽媽聽說急忙跑過來。她連忙揹著我往醫院跑。到了醫院,醫生說要去更大的醫院,媽媽這下都要急哭了。

  媽媽跑到車站去等車,一分鐘過去了,五分鐘過去了,八分鐘過去了……媽媽急得直跺腳,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輛車。因為天已經晚了,媽媽上臺階的時候不小心崴到腳了,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慢慢爬起來,一瘸一拐地跑向醫院,直到醫生說我沒什麼大問題,媽媽才放下心。

  《遊子吟》這首詩給我的啟發是: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做兒女的不要頂撞父母,要愛他們,要好好孝順他們,報答他們。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3

  唐詩,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高峰,而《唐詩三百首》更是唐詩中的精華。從牙牙學語起,父母就教我們背誦唐詩。什麼:白日依山盡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們童年的歌謠。自學習認字後,各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也成了我們啟蒙讀本。

  就詩人而言,我比較仰慕李白。李白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詩仙”啊!我很喜歡他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詩呀。

  我還喜歡李白的《春思》、《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這些語句優美的詩歌。

  就詩歌形式而言,我比較喜歡的多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之類的詩,因為它們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記住。但有時不足二十餘字的唐詩竟也包括多層的意境,並且每個字各具文采。賈島的推敲的故事可謂唐詩中的有名典故,竟會到達得一字而詩意盎然,易一字而詩意全無的地步。這,真讓我佩服之極。

  此刻,許多唐詩都已進入了我們的小學教材中,成了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瞭解中華禮貌的入門階梯。而我的書架上,也有幾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它們成了我常讀常新的讀物,讀後令人浮想聯翩。我愛《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4

  具備初中或以上文憑的人都知道,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面的名句。這兩句詩是些送別時的情景。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恆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悽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溼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裡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其實,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深度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會根源。唐朝是我國的封建社會走向頂峰的朝代,而在初唐,這種繁榮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所表達出來的豪邁,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15

  嚴羽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覽唐詩三百首,我注意一個事實,在盛唐那個時代,詩人的筆下,詩情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細讀唐詩後我才明白,只有當詩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後,它才有可能盡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詩有別趣,其趣令人動情。日前重讀唐詩,感慨頗多,現歸納體會如下:

  其一、高明的詩人往往會馳騁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讀到一首好詩,而其技法、靈感及境界又為自己所不能時,我會由衷地感嘆:潑墨簡筆描之難。詩和禪一樣,重在心悟而離言說。詩在技法上講究“妙悟者不在多言”。當一首詩能達到一種禪境時,就更屬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具有禪意的詩作,因為它所表達的意境能夠直指人心。

  其二、一個博學有品位的詩人,總是一個能夠縱覽諸家的聰明人,總是一個能夠改其習端,習禪心法的覺悟者。日久天長,他的詩作自然會達到一種無礙的境界,詩人也會活潑潑地創新出一道為世人所矚目的風景。

  其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一個經過了幾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經到了一種“志於道、遊於藝”境界的人。因為只要讀他們的詩作,讀者總能夠品味出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絕壁上的木橋,那是一種無心之心。

  其四、一個體悟了禪境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奪一切境,入詩歌三味;乘境深處,自由無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