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三百首之《登高》原文賞析

唐詩之《登高》原文賞析

唐詩三百首之《登高》原文賞析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原文】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霜,潦倒新停濁酒杯。

  【註解】

  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⑵嘯哀:指猿的叫聲淒厲。

  ⑶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⑹百年:這裡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其遺憾。苦,極。霜:形容白髮多,如邊著霜雪。 ,這裡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猶言困頓,衰頹,失意。這裡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韻譯】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猿啼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層層紛紛撒下;無盡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我常到處漂泊;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我且戒酒停杯。

  【寫作背景】

  杜甫的《登高》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門,卻因病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作品評價】

  《登高》在杜甫的律詩裡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學者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明代的胡應在《詩》中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胡應雲:杜“風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詩》) 胡以梅雲:對起對結,渾厚悲壯,大家數。此在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詩神。“風急天高”,極得登高之神情。(《唐詩貫珠》)

  沈德潛雲:昔人謂兩聯俱可截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

  李瑛雲:前四句憑空寫景,突然而起,層疊而下,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澎湃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對結,“苦恨”與“新停”對,“苦”字活用。(《詩法易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