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藍田山石門精舍的詳細介紹

唐詩藍田山石門精舍的詳細介紹

唐詩藍田山石門精舍的詳細介紹

  《藍田山石門精舍》作品介紹

  《藍田山石門精舍》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51首。這是一首紀遊詩,描寫遊藍田山石門精舍(佛寺)的經過。作於詩人晚年隱居藍田山中的輞川別墅時。這首詩一起筆就透出詩人特別輕鬆、快適。

  《藍田山石門精舍》原文

  藍田山石門精舍

  作者:唐·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藍田山石門精舍》註釋

  1、題下全詩校雲:“《英華》以前八句另為一首,注云:集本二詩共為一首”。

  2、漾舟:泛舟。信:任。歸風:迴風,旋風。

  3、探奇:全詩校:“一作玩寄。”

  4、緣:尋。按:輞水流入灞水,作者若自輞水乘舟入溺,復溯灞水而上,至其源頭,即可抵達藍田山。

  5、秀:全詩校:“一作翠。”

  6、疑:全詩校:“一作言。”

  7、安:全詩校:“一作誰。”

  8、策:杖。

  9、蔭松柏:《楚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10、朝梵:和尚早晨誦經。未:全詩校:“一作方。”

  11、山:全詩校:“一作心。”

  12、道心:指覺知佛教“真理”之心。及:全詩校:“一作友。”

  13、明發:黎明。登歷:登臨遊歷之意。

  14、謝:辭。

  15、覿(dí):相見。以上四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武陵漁人偶入桃源、離去後又欲前往旋即迷路的故實。

  《藍田山石門精舍》賞析

  這首詩一起筆就透出詩人特別輕鬆、快活。“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傍晚時分,駕著輕舟,任憑晚風吹蕩,令人感到愜意。這兩句是詩人內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落日山水好”,“好”這個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現此時觸景而生的豐富感受。這樣的景緻,這樣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不知不覺間,小船盪到了水的源頭。可以想象,一路上勝景有多少,詩人的興致有多高。“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雲木秀”指石門精舍所在,它遙遙在望,叫人感到興奮。舟行至此似乎到頭了,又使人疑惑沿這條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誰知水流一轉,發現源頭未盡,正通向前山。這意外的發現,又叫人多麼欣喜。如果說,前面所寫是平中見“奇”,這裡所寫就是曲徑通幽了,這就是舟行的無窮樂趣。如果只是平奇而無曲幽,興趣就不會如此盎然了。

  “果然愜所適”與“初疑”呼應,遊山興趣繼續在增強著。到達山寺後見到:“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僧眾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遙,環境顯得清靜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這裡是寫僧人日常功課。僧人起早貪黑地參禪、誦經,但在詩人看來,這些方外人生活並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樂,精神世界充實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一是指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說這裡和平寧靜,幾乎與外界不相交通,“問樵客”是很偶然的事。聯絡結尾的“桃源人”,詩中所寫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裡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勞動生活。“世事問樵客”與桃源人向武陵漁人打聽外界情況也相似,這裡只是將“漁人”換成“樵客”,甚至詩人在這裡就是自比樵客(僧眾向他打聽外事),把自己編入桃花源故事中,這又是多麼有趣啊。看來深山發現的既是一片淨土,又是一片樂土,這叫他更愜意了。

  最後八句寫“暝宿”和“明發”。夜晚睡在這裡也十分可意:高林籠罩,床蓆象美玉一般潔淨清涼,室內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飄來的是野花的清香,濃淡相間,山月初露,輝光搖曳,這又顯得多麼清幽。早晨離開時他擔心再來尋覓此地會迷路,出發之前他又到各處登覽了一番,要把這裡的山徑水道牢牢記住。出發時“笑謝桃源人”,說花紅時再來拜訪他們。“笑謝”透出他的滿足,也表現與山僧的情誼。“花紅”又暗示此遊正是桃紅柳綠的時節,前面寫“山水好”、“雲木秀”就有了具體色彩,而又與“桃花源”聯絡起來,可見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遊興是那般高了。

  全詩二十四句,八句一層,“依次寫來,妙有步驟”(王文濡語),語句自然清新,而又蘊含著豐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論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還特別例舉了這首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見對此詩的.愛賞。

  《藍田山石門精舍》講解

  這是一首紀遊詩,描寫遊藍田山石門精舍(佛寺)的經過。作於詩人晚年隱居藍田山中的輞川別墅時。這首詩一起筆就透出詩人特別輕鬆、快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傍晚時分,駕著輕舟,任憑晚風吹蕩,令人感到愜意。這兩句是詩人內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落日山水好”,“好”這個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現此時觸景而生的豐富感受。這樣的景緻,這樣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不知不覺間,小船盪到了水的源頭。可以想象,一路上勝景有多少,詩人的興致有多高。“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雲木秀”指石門精舍所在,它遙遙在望,叫人感到興奮。舟行至此似乎到頭了,又使人疑惑沿這條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誰知水流一轉,發現源頭未盡,正通向前山。這意外的發現,又叫人多麼欣喜。如果說,前面所寫是平中見“奇”,這裡所寫就是曲徑通幽了,這就是舟行的無窮樂趣。如果只是平奇而無曲幽,興趣就不會如此盎然了。

  “果然愜所適”與“初疑”呼應,遊山興趣繼續在增強著。到達山寺後見到:“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僧眾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遙,環境顯得清靜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這裡是寫僧人日常功課。僧人起早貪黑地參禪、誦經,但在詩人看來,這些方外人生活並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樂,精神世界充實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一是指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說這裡和平寧靜,幾乎與外界不相交通,“問樵客”是很偶然的事。聯絡結尾的“桃源人”,詩中所寫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裡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勞動生活。“世事問樵客”與桃源人向武陵漁人打聽外界情況也相似,這裡只是將“漁人”換成“樵客”,甚至詩人在這裡就是自比樵客(僧眾向他打聽外事),把自己編入桃花源故事中,這又是多麼有趣啊。看來深山發現的既是一片淨土,又是一片樂土,這叫他更愜意了。

  最後八句寫“暝宿”和“明發”。夜晚睡在這裡也十分可意:高林籠罩,床蓆象美玉一般潔淨清涼,室內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飄來的是野花的清香,濃淡相間,山月初露,輝光搖曳,這又顯得多麼清幽。早晨離開時他擔心再來尋覓此地會迷路,出發之前他又到各處登覽了一番,要把這裡的山徑水道牢牢記住。出發時“笑謝桃源人”,說花紅時再來拜訪他們。“笑謝”透出他的滿足,也表現與山僧的情誼。“花紅”又暗示此遊正是桃紅柳綠的時節,前面寫“山水好”、“雲木秀”就有了具體色彩,而又與“桃花源”聯絡起來,可見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遊興是那般高了。

  全詩二十四句,八句一層,“依次寫來,妙有步驟”(王文濡語),語句自然清新,而又蘊含著豐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論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還特別例舉了這首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見對此詩的愛賞。

  《藍田山石門精舍》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jié),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藍田山石門精舍》繁體對照

  卷125_51藍田山石門精舍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曆。笑謝桃源人,花紅複來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