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複習要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複習要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複習要點

  引導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的豁達情懷,也包含詩人黯然銷魂的感傷情調。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複習要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要點:

  (首聯)既寄寓不必傷別之意,又起破題作用,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點明兩個地點,用環境描寫襯托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表明詩人與友人同病相憐,兩人情感間的共鳴句、此別為別中之別、勸慰友人既然離鄉“宦遊”,離別是常事,不必感傷的詩句。

  (頸聯)點明不必傷別的理由、把朋友的真摯感情昇華為哲理、表現詩人寬闊胸襟的詩句、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千百年來的名句。

  (尾聯)再次勸慰友人不必傷別,更不要學兒女態的詩句,在離別之際,詩人直言相勸友人無須悲悲切切的.詩句。

  習題:

  1、如果朋友遠行,你借用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詩送別,則略顯感傷,不妨用王勃的詩句 , 來表達一種豪邁的情懷。

  2、唐朝陸龜蒙《別離》詩中有“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的詩句。由此可聯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兩句詩是: , 。

  3、同窗好友遠行就讀,請選擇古詩名句贈別留念,以示萬水千山隔不斷真摯友誼:

  , 。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寄語遠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答案: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拓展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疇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

  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

  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

  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