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4篇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水調歌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時間:

  一、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詞中的字詞。

  能力目標:1、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瞭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德育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教學重點、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2)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3、課型:新授

  4、教法: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體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二)誦讀欣賞

  1、放錄音泛讀,學生在聽的同時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

  2、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進一步瞭解全詞的內容。

  3、找同學泛讀,其他同學認真聽,並畫出詞中的生字詞。

  4、全班齊讀,記憶好的同學可以背誦。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們的學習採取一種新的方式,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

  開展閱讀對話。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

  1、與文字對話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解釋全詞,理解全詞大意(小組討論)。

  重點幾句話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其他同學還有疑難句子請提出來,大家討論。

  (2)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3)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2、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是與作者對話。這裡,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透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麼?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並能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透過聯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透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藉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

  【教學難點】

  聯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法】

  情景創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查詢有關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教學步驟】

  (一)趣味匯入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月牙,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如果有困難也可與同學小聲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然後找學生起來回答,同學補充。[嫦娥奔月、玉兔東昇、月下老、吳剛砍桂樹、“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後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並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絡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言後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後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後發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於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後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絡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願回朝廷做官,討厭那裡的黨派相爭,勾心鬥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於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鬱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願)

  (四)品味

  1、透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後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後,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麼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束上課。

  (七)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八)板書設計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3

  1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熟讀成誦。

  3、品味字句,研讀賞析,掌握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4、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詞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對詞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和基本鑑賞能力。因此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體驗詞的語言美感,獲得進一步的語感薰陶,較為深入地理解作者藉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寫作特點,激發學習詞的興趣,進一步提高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字句,研讀賞析。

  難點: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4教學過程

  評論(0)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配相關中秋畫面。

  1、導語:同學們,這首歌好聽嗎?你們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出自哪裡嗎?(引出課文)在眾多留芳千古的詠月絕唱中,蘇軾的《水調歌頭》如一顆耀眼的明星,更為璀璨。今天,就讓我們在這種唯美的圖畫意境和優美的音樂聲中,一起走進蘇軾的《水調歌頭》。(出示幻燈片,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學生先介紹,老師再作補充,後出示幻燈片。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囊並稱“宋四家”。上學期曾學過蘇軾的文章《記承天寺夜遊》。

  寫作背景:此詞作於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鬱惆悵,懷念手足兄弟。

  (二)初讀課文,感知情節

  1、一讀:生先齊讀,糾正字音,劃分節奏。

  2、二讀:生配樂初試讀,生生評價,師作小結。

  3、老師配樂範讀。

  4、三讀:生配樂再齊讀。

  (三)問題導讀,精讀課文

  1、賞析詞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中的“宮闕”具體指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

  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該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謂“人間”,是指什麼呢?

  ④上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2、賞析詞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詞語流露出作者思念親人之苦?

  ②哪些語句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③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

  4、從這首詞中,你又學到了什麼呢?

  (四)學生互動,解決問題

  (採取分小組討論最終交流彙報的形式進行)

  (五)當堂訓練,鞏固成果

  1、給加點字注音。

  宮闕( ) 朱閣( ) 綺戶( ) 嬋娟( )

  2、下列對《水調歌頭》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上片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嚮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片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六)(回顧本課堂所學內容)

  教師小結:是啊,蘇軾就是這樣一個心胸豁達、樂觀積極的人。在苦悶矛盾中,問天問月問人生,最終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願同學們的心靈永遠像明月那樣純潔和美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關“月”的詩句

  (八)齊誦全詞(作業)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培養誦讀的習慣,背誦這首詞。

  2、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秋月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裡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二、檢查預習

  宮闕(què)玉宇(yǔ)朱閣(gé)

  綺戶(q)無眠(mián)嬋娟(chánjuān)

  三、簡介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於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鬱。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朦朧中寫下這首詞,抒發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四、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聽課文錄音,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2、研討分析詞的內容:結合註解,疏通文句。

  3、思考討論:

  ①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

  討論概括: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

  ②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討論概括:實景:明月、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討論概括: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4、小結

  ①文章結構

  上闋望月(寫景)借景抒情

  下闋懷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題: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和對親人的思念。

  五、誦讀品味,領會詩情

  1、配樂朗誦

  2、體會詩情

  六、發揮想象,再現情景

  聽歌曲,再現情景。

  七、遷移

  1、課後蒐集有關“月”的古詩詞。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遊山西村》)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賞析喜愛的詠月明句。

  例子:這是一位同學對《靜夜思》的賞析,請大家模仿它,說說你喜愛的詠月名句。

  我愛這首詩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給人一種朦朧美。我也愛這首詩真實的思鄉情。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 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 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 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配樂範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 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 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並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覆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藉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2. 情景教學法

  3. 討論點撥法

  4. 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 朗讀理解

  2. 小組合作

  3. 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引詞)

  在大自然的景物裡,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們寄託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能調動積累,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麼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麼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 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範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 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b.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嚮往?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體會作者感情起伏

  c.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什麼?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聊以寬慰,富有哲理?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

  d.上下闕的聯絡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並作補充講解

  我欲 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 熱愛人間 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 但願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願 思弟之情

  難全

  五. 品詩

  (1.)學生髮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並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賞析美術作品、書法、繪畫,融合音樂,激發學生別出心裁讀古詩,並教育學生熱愛古詩詞

  2. 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絡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李白 《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透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八.佈置作業: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造一幅書法作品或製作電腦動畫。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一. 引詩——“含月”詩句

  二. 誦詩

  我欲 又恐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 熱愛人間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詩——

  無眠 但願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願 思弟之情

  難全

  四.品詩:想象、口述畫面

  五.拓展:欣賞、名句互通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訓練學生朗讀詩詞的能力,藉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領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情感,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詞不算陌生,對於詩詞的積累有一定的基礎,他們也很喜歡讀詩詞,但由於年齡及生活積累的侷限,又使他們對於詞的意境、內涵及如何鑑賞難於把握。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如何讀詞、鑑賞詞,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反覆朗誦,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過程與方法

  (1)採取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2)師生透過合作、研討、探究的學習方式品賞妙詞、佳句,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

  (2)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2、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藉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

  3、把握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變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 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 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透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教學層次:

  一、 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 賞析字詞,理解詞義;

  三、 把握脈搏,讀懂詞情;

  四、 加深體悟,背誦全詞。

  教學過程:

  一、匯入:你積累了哪些寫月亮的詩詞?作者借月亮抒發了什麼情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月”:思鄉懷念親人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楊柳岸,小風殘月。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夜院鎖清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給學生一個支點,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誦讀品味

  1.老師範讀本課, (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

  2.學生自由讀本課,要求(①讀準字音:字準句清,音正腔圓,語調控制得體。 注意闕(què) 瓊(qióng)

  綺(qi) 勝(sheng)

  (設計意圖:先聲奪人:讓學生親自看到老師用聲音、用奔騰的激情重現詞的形象,讓學生受感染,讓學生躍躍欲試,讓學生願意和老師一起走進詞的裡面,感知詞的內容。)

  3.齊讀單個讀結合,要求:讀準節奏、瞭解詞語的意義。

  ⑴、解釋加點詞。

  (1)丙辰中秋,歡飲達旦。(早晨)

  (2)高處不勝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間。 (哪裡像)

  (4) 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麼)

  (5) 千里共嬋娟。(借指月光)

  (6)不應有恨 (遺憾、失意)

  (這幾個詞是古今異義的詞,有必要在理解全詞意思之前提出來,引起學生注意,掃清文字障礙。)

  ⑵讀準節奏:丙晨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音讀把握節奏 :“語氣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終以一氣呵成為佳。”找出韻腳:押an韻。

  (每次讀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讀準字音讀準節奏是讀得順的基礎,這是為後面意讀作鋪墊。)

  三、感悟詞的內容:

  1.請同學們認真讀課下註解,小組討論整首詞,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詞序顛倒的要把它理順。有困難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解決。

  ① 誰“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亮。

  ②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亮。

  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事”指什麼事?

  ——歡合 晴圓

  ④誰“但願人長久”誰“千里共嬋娟”

  ——蘇軾“但願人長久”離別的人“千里共嬋娟”

  (這題比較靈活,學生感覺困難的地方,不一定是老師想到的地方,便於老師走近學生、瞭解學生理解這首詞的難點,給學生內化的時間,也便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再讀,理解詞內容後男生配樂朗讀。要求:讀書聲中見人物,讀書語氣中見事態,讀書語調中見變通。朗讀重音提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學生在理解詞意思的基礎上,在讀準字音、讀準節奏的基礎上,第三次讀課文,這次讀的要求要高一些:語氣要有輕重變化,語調要有高低變通。為下面的情讀作鋪墊。)

  四、賞析課文

  1、賞析字詞

  ⑴:“歡飲”、“大醉”怎樣理解?

  ——歡飲:盡情的飲或痛飲。

  大醉:作者面對浩潔的圓月,觸景情,怎不思緒萬千。為求得自我解脫只有舉杯消愁。雖痛飲達旦,喝得大醉,也難解心中的愁結。也正因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間交織一起的離奇想象變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後吐真言顯得貼切自然。

  ⑵: 為何說“兼懷”,除了懷子由以外,還懷什麼?

  ——懷戀親人之情,更主要的應是懷仕途失意、壯志難酬之情。 ⑶:“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天上真的不如人間嗎?作者真是這樣想的嗎?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華

  恐懼、勾心鬥角政治鬥爭讓他心寒

  作小官輕閒自在 憂鬱無奈碌碌無為

  政治理想:輔君濟世

  應是天上人間都不如人願

  (賞析字詞這三小題的設計,意在找到一個切入點,引領學生走近蘇軾,理解蘇軾寫作此詞時的背景和狀態,他主要抒發的情懷以及他當時的內心感受和思想。為下面學生把握詞人的情感脈搏鋪路搭橋。)

  2、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 情緒高漲 疑惑

  不知天上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沉思 憂鬱無奈 雙重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情緒高漲 排遣憂鬱無奈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沉思 多遺憾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8

  教學重點:

  一:背誦這首詞。

  二: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話集》裡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個測評。)

  二:前提測評

  ①請一位同學回答。

  ②範讀(點選開關)。

  ③學生齊讀。

  (下面,同學們看螢幕上的提示和結合課本的註解,進一步認識蘇東坡,並且瞭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三: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好,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透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四:朗讀訓練

  ①播放一遍。

  ②學生齊讀。

  (讓我們進入到下一個環節----思考討論。)

  五:思考討論

  在這首詞裡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①講解聯想的定義。

  ②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答案:明亮

  ③講解想象的定義。

  ④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從天河現水牛圖創造出牛郎織女圖。

  (好,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將會請同學們回答。)

  (一)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螢幕,並對照課本的註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二)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絡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①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上闋----望月(寫景)

  ②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下闋----懷人(抒情)

  ③上、下兩者的聯絡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透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六:能力訓練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請看圖二,說說自己的聯想。)

  2、看圖三,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請看圖四,展開想象。)

  ----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透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七:音樂欣賞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於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讓我們進入到下一環節,透過導學達標來鞏固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八:導學達標

  (一)詞前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二)在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三)懷子由體現在詞中哪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聯想:菏葉上的水珠象(滾動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圖,我想到……

  (讓學生自由發揮或讓他們課後思考。)

  九:歸納小結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十:作業佈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瞭解寫作的背景,學會透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透過反覆朗讀背誦體會情感。

  學習重點:學會透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學習難點: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課前學習: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背景資料,並朗讀全詞,讀通讀順。

  設計理念: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本著課程標準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體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養”“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匯入新課:

  匯入1:同學們,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傑出的文學大師,是他們讓那個時代的文學大放異彩璀璨奪目。比如,提到魏晉我們就會想起陶淵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說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說(生答:蘇軾)是他們讓那個時代的文學更加精彩。

  匯入2:“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在作家的筆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麗的詩。團圓之時的中秋佳節,浩瀚的深藍的天空中那輪皎潔的月亮就更是牽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詞被廣為傳誦,這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今天,讓我們跟著蘇軾一起來對月長歌。

  蘇軾簡介: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散文家、詩人、

  詞人)、書畫家,文藝評論家和審美鑑賞家。詞集有《東坡樂府》。其詞視野廣闊,風格豪邁。與父親蘇洵兄弟蘇轍合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賦》詞有《水調歌頭》《念奴嬌》。與辛棄疾齊名,為豪放派的代表。(蘇辛)

  時代背景:

  該詞是蘇軾任密洲太守時寫的,當時王安石當政,蘇軾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那是一箇中秋之夜,詩人一個人孤零零來到庭院,對月獨飲,”政治上的不得意,對親人的思念,鬱結於心。但他又深深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於是將千愁萬緒,流瀉筆端。所以詞中有消極傷感的情緒,但他畢竟有著曠達的胸襟,又從對人生哲理的探求中達到了自我解脫。

  內容簡析:

  小序:交代作詞原由,領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內容的作用。)

  上闋:詞人歡飲時的想象,表達。(問天)(人格化)

  下闋:詞人無眠時的探求,表達詩人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問月)

  全詞:問人生探哲理,寓哲理於抒情中。

  (表達詩人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也表達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簡單賞析:

  這首中秋懷人詞,久負盛名,橫絕今古。開頭一句雖在用李白詩句,而舉止超逸,氣韻終高一籌。人間天上,連通情感脈絡。接著以浪漫瑰偉的想象,集中描寫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係,突出“去”與“留”的矛盾。下闋實寫中秋賞月,寫與弟的離別相思之苦,由怨而轉入徹語,足見作者不為環境所拘束的豁達品格,“但願”二字,憂患俱釋,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勸勉。

  翻譯全詞: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節,我暢飲到天亮,大醉,寫了這首詞,並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團圓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麼時候才會出現,端起盛滿酒的杯子來質問青天。(一疑)

  不曉得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風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瓊樓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來,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哪裡像在人間啊!(四疑)

  下片:月兒已經轉過硃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

  (描寫月光)

  月兒不該對人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偏要在人們分別時才變圓呢?

  人都有悲歡離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圓滿。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1) 問:對照註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兩者聯絡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3)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透過詞的本意,詞人向我們暗示了什麼?——“天上”乃朝廷也……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關連結:點選生活,理解運用,展開想象,誦讀品味

  1、創設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引用《水調歌頭》中哪一句祝福?

  (2)你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

  請你引用《水調歌頭》中一句詩來勸勸她你會怎麼說?

  2、哪一句直接寫“月”的。

  3、詩中哪一句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設計說明:

  創設生活情境,既能學以致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對詩句理解程度。

  4、讀完這首詞,你有何啟示?

  師的閱讀體驗:同樣一輪中秋月,王建發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

  哀嘆,而蘇軾卻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出了他的曠達。可見,同樣的月亮,人們對她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事物,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可以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

  設計說明:

  多種情境鋪設,讓學生髮揮想象激發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老師與學生融洽交流體驗,很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體驗。

  備課時間:20xx年12月

  再備課於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0

  【教學設想】

  藉助多媒體手段,將詞的文字美,用過音樂、畫面、書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將學生帶進詞人的心靈世界,加深學生對詞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將吟哦引進課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詞這一文學樣式。

  【教學重點】

  一:背誦這首詞。

  二: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設計】

  一、 設定情景

  ▲音樂欣賞《水調歌頭》(多媒體演示:《水調歌頭》書法、蘇軾舉杯邀月的圖畫。教者踏歌哼唱)

  二、 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女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同學們能背一兩首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這些詩詞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古人為什麼要透過月亮來寄託這樣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訊落後,聯絡困難,離別的思念無以寄託;亦可聯絡自己年插隊落戶時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幫助學生理解)

  課前我們欣賞的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以中秋賞月為題材的詞《水調歌頭》。

  ▲媒體演示:《水調歌頭》配樂朗讀。

  《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噲炙人口。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

  ▲媒體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誰能介紹一下蘇軾?

  ▲請說說對“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的理解。(追問:由此我們發現了什麼?)

  ▲媒體演示:

  蘇拭(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拭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三、 整體感知

  ▲自由讀課文(媒體播放《水調歌頭》樂曲),解決生字生詞。

  思考:

  這首詞的序寫了些什麼?

  上閡寫什麼?

  下閡寫什麼?

  詞采用了怎樣的寫法?

  閱讀中有哪些疑問?

  ▲巡視瞭解自讀情況:

  媒體演示;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宮闕(qì) 瓊樓(qónɡ) 玉宇(yǜ)

  朱閣(ɡé) 綺戶(qǐ ) 嬋娟(chán)

  ▲學生質疑。

  四、 文字研讀

  這首詞的序寫了些什麼?

  本篇長調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日。時作者正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從題序來看,這首詞為醉後抒情,懷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對兄弟的懷念之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借望月懷人,思念弟弟蘇轍。

  上闋寫什麼?

  望月(寫景)。

  “明月幾時有,把酒間青天”,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國古代詩人對月亮的歌吟單從數量而言也是無與倫比的。據有關典籍記載,東坡並不是一個能飲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與別人一起飲酒,尤其是看別人飲酒,別人的快樂也就是他的快樂,他心胸豁達,氣質清明,在如夢浮生裡,他處在醉與醒之間他是他自己,沒有比他自己更接近於他自己的了。正因為如此,他瀟灑的“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則是對上天的宮闕存在著疑惑。在古代,有著"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說法,因此,東坡以為,天上與人間必然有著不同的計算時間的萬法。人間的光陰如白駒之過隙,而天上的則是緩慢的,這裡暗寓一種對時間催人老這一自然現象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這是上面那種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轉換。因為對人世間的遭遇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風歸去”。這裡用了一個“歸”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風歸去”他到天上,又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來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高處不勝寒”是擔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裡,蘇軾賦予這首詞以非常豐富的意義。他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有些厭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個更純淨的高度,然而他卻忍受不了這種寒冷。他就是這樣處在一個矛盾的情境之中。從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瓊樓玉宇耐不住高處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關注的還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詞。

  ▲媒體演示:

  上闋——望月(寫景)

  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實寫)

  宮闋、瓊樓玉宇(虛寫)

  下闋寫什麼?

  懷人(抒情)。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連用三個動詞,來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轉過朱閣,慢慢降落,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到床上無眠的人。詞人在這裡把月亮擬人化了。彷彿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

  ▲同學們覺得有哪些人在這種情況下“無眠”呢?

  (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確哪種情況與這首詞的意境吻合,可引導聯絡標題、“人有悲歡離合”、“但願人長久”等詞句來思考)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事”一本作“何時”,一句之中有兩個“時”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時也與理不通。因為上面己經把月亮當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談談心,要向她表示最為親切的問候,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這高處也能勝寒的“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造物,難道還如我們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類一樣有著什麼遺恨嗎?不,你是完美無缺的,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為什麼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難道你就不能在人們團圓的時候團圓,離別的時候殘缺嗎?你為什麼總是要跟我們不一致呢?我們人類離別的悲哀難道就一點也贏不到你的憐憫嗎?

  由上片的“把酒間青天”到此處的問月,詩人的感情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什麼,也可以說他聽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著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她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怨天尤人有什麼意思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兩句還告訴我們看待任何問題都要要全面、辯證。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現出詩人的美好願望,曠達的心境。這個結局是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作者最終自然會達到這一高度。這首詞之所以廣為流傳,燴炙人口,其原因就在於此。

  ▲媒體演示:

  下闋——懷人(抒情)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詞中僅抒發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

  五、 問題探究

  ▲作者為什麼會有此感慨?

  ▲媒體展示:

  蘇軾一生坎坷,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

  對政治上失意的人來說,難免對現實不滿。這從“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又告訴我們:他的心胸是曠達的。既然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為什們不能“一切隨緣”呢(蘇軾因為失意而信佛、通道)?結句在表現出詩人美好願望的同時流也露了他對禪理的獨到見解。

  ▲範讀 (媒體播放《水調歌頭》樂曲)。

  ▲學生齊讀《水調歌頭》(媒體播放《水調歌頭》樂曲)進一步理解這首詞的內容。

  ▲這首詞采用了怎樣的寫法?

  在這首詞裡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誰能從己的課文中舉一兩個運用“聯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學生自由舉例。

  ▲媒體演示:

  聯想:

  泰山“街燈”圖—天空“明星”圖(《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雲彩” 圖—羽毛、魚鱗、羊群(《看雲識天氣》)

  ▲在這首詞中作者舉杯對月,聯想、想象到些什麼?

  ▲媒體演示:

  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想象

  月圓(天上) —人圓(人間) 聯想

  ▲媒體演示:

  提供兩張圖,讓學生想象。

  ▲媒體演示:

  詞,由詩歌演變而來的一種韻文。在唐五代時稱曲子詞、曲、詞歌詞。曲指的是音樂,詞指的是文辭,詞與曲二者分離,至宋代,詞與曲分離開來,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但仍然可以配樂吟唱。詞有詞牌,如《水調歌頭》,指詞所配的樂調。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讀詞。

  六、 背誦課文

  ▲媒體播放《水調歌頭》吟哦錄音激趣,提出背誦要求。

  ▲媒體播放 《水調歌頭》樂曲,學生跟著哼唱、背誦。

  提名試背。

  師生齊背。

  七、 佈置作業

  以“遙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聯翩……”開頭,寫一篇短文。

  縱導橫拓盡瀟灑——觀凌宗偉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張鴻兵

  江蘇省西亭高階中學凌宗偉老師在“優秀教師與教育專家合作論壇”暨“通州市名師之路教育科研沙龍”活動中,借該市黃金中學初二學生為與會者上了一堂語文觀摩課: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該堂課生動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技藝靈活精巧,深受學生歡迎和同行讚賞。回味凌老師這堂課,其成功之處貴在一個“隨”字:隨學生之意、教材之意,隨機、隨和;不刻意作秀,沒有固定的模式。

  縱導:得意於隨意

  為了讓學生真正主動地自得詞中之意,教者始終把自己定位於學生探索隊伍中的隨員角色。其引導多是隨學生之意的商量、探討,隨課文之意的設疑、設境。

  課未始,課堂上便迴盪起多媒體播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歌曲,氣勢雄渾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隨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學生被感染了,不經意地融入意境,紛紛哼唱……這便是“匯入”。此曲成為貫穿課堂始終、時隱時現的“背景音樂”。

  教者在縱導上的“隨意”,隨處可見。“你們覺得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學生認為一是“多讀”,二是“理解詞義語意”。教者傾聽學生說明此“二法”的理由後,便深表贊同:“好,我們今天就用這兩種方法來學習這首詞。”讓學生聽多媒體播放的名人朗讀錄音時,不僅是提供示範,而且還要求學生注意有沒有你認為讀得不準確的字。一個小小的細節,便使學生由被動的“聽眾”轉向“主動的評委”。細微處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養。果然,學生在“聽”中捉到一個“錯”:我欲乘風歸去的“乘”應讀“chéng”,不應該讀“chèng”。“為什麼?”輕輕一問,“導”出了學生們引經據典的論證。“很好,由已知推斷未知,是研究、學習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點睛於實贊,既是承上的肯定與鼓勵,又是啟下的學法“暗導”。為接下來的學生自由研讀課文,解詞悟意的自學“授之以漁”。在學生的過程中,教者的“導學”也微處見大:“我發現有的同學是邊查邊抄錄,有的同學是邊查邊折書頁,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穫共享。你們說,哪種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導。

  “‘清影’是什麼意思?字典裡也查不到。”有學生提問。

  “對了,影子為什麼是‘清’的,難道還有渾濁的影子?什麼意思?猜猜看。”稍靜,即有學生興奮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獨的影子。”“你怎麼知道的?”“因為,‘清’還有寂靜的意思。作者遠離故鄉和親人,中秋團圓時節,孤身飲對明月,顧影自憐,這不是一般的‘寂靜’,我想,應該是說自己孤獨寂寞的身影。”“有沒有不同意見?都贊同?我也贊同。我很佩服這位同學理解這類詞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開來理解,合起來思考;二是結合課文中有關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於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釋。我們不僅要會查資料,更要會用資料。現在,對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詞,有辦法對付了吧?來,我們試試看。”於是“朱閣”、“綺戶”等詞,便很快迎刃而解了。顯然,教者把解詞法中的“析語素法”隨機順手暗授給了學生。

  讓學生說說詞中上下闋的主要意思時,一學生說得不全。教者道:“嗯,有這層意思,還有其他嗎?”另一個學生作了補充。又一學生把前兩者來了個“連加”。“意思全了,把麵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來了。還不是壓縮餅乾,誰會加工壓縮?”一學生作了概括。“很好,餅乾成了,能不能再精練一些?”就這樣步步引導,最後精練到一句話。如此展示過程化的操作,把領悟文意與提煉概括能力的訓練相融、互動,效果明顯。在討論下闋時,教者便由導演退為觀眾了,學習過程大大縮短。

  教者看似“隨意”、灑脫的縱導,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的。聽讀、評讀、自由初讀、邊讀邊查、探討研讀、自練朗讀、教師範讀、學生範讀,最後的本課“小結”,也以師生齊誦全詞而代之。整個教學過程的起承轉合、思研議結,縱究橫拓,都始終扣在“誦讀——理解”這根“主軸”上。緣起於讀、發散於讀,領悟於讀,歸結於讀(情感體驗與體現)。為語文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讓“讀”走出“峽谷”,多層次、多種形式的靈活運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鑑的範例。

  橫拓:生髮於隨文

  開放性的語文教學要求教者憑藉教材載體,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資訊和思維、表達、創新等能力訓練的機會。凌老師的課在“縱導”中的隨意、隨機的橫向拓展,也足見其機敏靈活、收放自如的教學技藝。具體表現如下:

  1、在以歌曲匯入後,以寫作物件“月亮”引發學生回憶、舉例、背誦古今詠月的詩詞。

  2、在關於作者和讀“序”的討論中,讓學生競說所知,拓展有關文學常識。教者巧妙地“調控”在作者的生平際遇、當時處境、詞作風格及該詞的創作背景上,為透視、領悟全詞“蘊意”作鋪墊。

  3、研討上闋寫景中實寫了幾種景物,發展到關於“我”這個“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討論。

  4、討論到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時,教者橫拓到學生學過的郭沫若的自由體詩《天上的街市》。

  5、在學生領悟了聯想與想象及其聯絡與區別之後,教者即在螢幕上出示了幾幅形色各異的雲彩圖,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看圖說話,進行發散思維、口語表達等創造性實踐能力的訓練。

  此外,作者的神態、動作、姿勢、語氣、聲調……協調而多變,張弛起伏的幅度、張力,無不充溢著豐富的激情,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傳遞著作者之情,感染、喚起學生的激情。情趣激發隨機、隨情,又為整堂課平添了許多活力,為聽課者所稱道。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1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新課標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詞。本單元詞曲五首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真摯感情。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蘇軾,北宋中期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使,寫此詩時年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與弟弟分別達七年之久,無緣相見,時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鬱寫下此詞。

  2、學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學生,而且從初一開始我就側重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朗讀積累的訓練,學生對古詩已有一定的積累,朗讀技巧也有掌握。學生已獲得一些讀詞的體驗,對詞中常見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鑑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透過聯想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其聯想和想象能力。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學生的朗讀、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鑑賞

  3、引導學生走進蘇軾,體會他豪放的詞風,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訓練朗讀能力,藉助聯想和想象在古詩詞間運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2、積累名句,增強語言感悟能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難點:

  1、深刻體會作品傳遞的情感,理解詩人胸襟抱負。2、藉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設計思路

  1、由學生過中秋的活動,引出中秋佳節的習俗、然後引到描寫月亮的詩歌,引入到本課中秋詩詞教學內容

  2、 讓音樂繪畫走進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3、朗讀。詞曲的朗誦和背誦是認識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學法指導:教師點撥,學生勤于思考,自主鑑賞

  五、教學方案

  一、匯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中秋佳節,臉上還洋溢著中秋與親人團聚的喜悅,那麼我們中秋節都參與了哪些活動呢?(學生隨意回答)中秋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秋節是個月圓人圓的日子。大家能說出我們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平時對詩歌的積累很好,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中秋的詩詞《水調歌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 餘詞盡廢”既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千古絕唱”,來領略蘇軾筆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學生自由說 然後統一螢幕出示寫作背景

  三、聽讀課文、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螢幕出示課文聽讀後,學生明確誦讀詩詞的要求。螢幕出示明確朗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學生泛讀、小組朗讀 四、初步感知?

  明確結構本詞詞共分幾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寫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兩部分,詞的特點:上闋、下闋(上片、下片)文中有個字和這個字很相似 闕 下面我們五個小組合作朗讀這首詞。1組小序,2、3組上闋,4、5組下闋五、抓住語句? 感受畫面朗讀這首詞,你眼前會有怎樣的畫面?從哪裡發現的?找出相應的句子師:此時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畫面? 生1:我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讀出了這樣一幅畫面: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生2:我從“把酒問青天”讀出了詩人端著酒杯喝酒問天的畫面師:你從哪裡讀出詩人是端著酒杯?生2:從“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師:不錯除此外,你還可以讀出怎樣一幅畫面?

  生3:從““起舞弄清影””可以讀出,詞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影子。

  六、還原背景,感受人物師:

  大家把感受到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個畫面在這麼一個有月的晚上,詞中的人又在幹什麼呢?你可以找出相關的動詞.找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讀思考,找動詞

  生:“欲乘”“歸去”“恐”“起舞”“弄”

  師:詞人“欲乘風歸去”,想要到歸到哪裡去?

  生:瓊樓玉宇

  師:也就是說詞人將自己的歸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當時的心理又則那樣那個呢?請大家在文字中尋找

  生:“恐”

  師:這是為什麼呢?

  生:“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師:“勝”是什麼意思呢?

  生:承受、經受 師、不能承擔沉重的負擔此時詞人能做的是什麼?

  生:“起舞弄清影” 師:什麼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師:那是一種自我欣賞,一種自憐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這樣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師出示並解讀蘇軾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也不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後被貶多處;哲宗時:廢新法,信舊黨,軾被召回,但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而再次被貶以後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瓊州;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回,途中病死於常州,終年65歲寫這首詞時,蘇軾政治失意,被貶在密州任太守)

  師:大家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說說詞中涉及的“高處”“瓊樓玉宇”暗指什麼?

  生:皇宮、朝廷

  師:是的,詞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為什麼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呢?請結合詞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為詞人被朝廷一貶再貶,所以內心深處雖想回歸朝廷但不免有“恐”,覺得哪裡比得上在人間呢 我們邀請一個學生,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朗讀上闋

  七、誦讀品味,觸控情感

  師:這是一個帶著愁思的詞人,這是一個懷著矛盾心理的被貶臣子;此時詞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請從文字中尋找詞人的心境,並找出相關的語句 邀請一同學朗讀下闋,我們邊聽讀邊思考從下闋中尋找詞人的心境,並找出相關的詞語。 ? 生:此時詩人心情很難受,我從“照無眠”中讀出詞人現在“也不成眠”

  師:此時月光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暗指詩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書難受、失意)面對這份難受與失意,詩人又是如何面對如何排遣呢?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繼續把酒問天:“(月兒)你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師:這是一種指責,對月的指責啊!詩人將滿腔愁緒倒向了月兒於是不禁發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麼樣的感慨呢?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速快而輕鬆)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調緩而慢,最後用降調並帶拖音)

  師:請問這裡的“此事”指的是什麼呢?

  生: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師:句中的“全”應該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師:不錯,也可以理解為“周全”,大家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詩人的感慨

  生: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啊

  師:詞人由月聯想到了人,月的圓缺是自然規律,人也師一樣,由分別就會由相聚,分別之時也是將要相聚的開始,不要為分別悲傷,應當為將要相聚而充滿希望、期待。作者幾度被貶的經歷,還能有這樣的化悲傷為希望,這是什麼胸懷啊? 積極樂觀、豁達、曠達的胸襟(學生回答) 詞到這裡詞人的情感達到最高潮了嗎?

  生:沒有,最後的'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詞人對天下人的美好祝願。

  師:你理解這句子的內涵嗎?

  生:只希望人長長久久,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師:你從哪裡讀出是“只希望”

  生:“但願”

  師:你從哪裡讀出是“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嬋娟;“嬋娟”這裡指“月亮”

  師:大家再能說幾個類似的月亮的別名嗎?

  生1:玉兔

  生2:玉盤

  生3::嫦娥……

  師:古詩詞中月亮的別名很多,月亮總是與思念聯絡在一起你能從古詩詞中找出與此句意境一致的詩句嗎?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多美的意境啊!請大家深情朗讀最後兩句,將其送給你最想送的人 (學生朗誦)

  八、回看板書 教師總結

  文章上闕望月寫景,表達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懷恐懼的矛盾心情,下闕懷人抒情,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兩部分採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聯想的寫作手法,短短的詞中流露出情感起伏變化,苦悶-嚮往、矛盾-自嘲-憂憤-豁達---祝願。情感起伏變化。全詩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曠達的胸襟。 再讀此詩歌,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

  九、組內互讀 達到背誦

  十、作業鞏固 積累詩詞

  十一、板書設計

  小序:時間 緣由

  上闋:望月 欲歸 –恐 舞 弄

  下闋:責月 懷人 悟理 樂觀、曠達的胸襟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大聲激情的朗讀《水調歌頭》,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大聲激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蘇軾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所謂激情就是在讀書時大聲、清晰的去朗讀課本,並在激情朗讀之後能夠寫出一點自己的感悟。在早讀的時候我們的活動也是繽紛多樣的。對於還沒有學過的課文我們會選擇拿起書本集體大聲的朗讀,這時的要求是最大聲、最清晰。對於學過的我們會選擇小組PK的方法,大家更會想要征服對方,所以是更加的大聲的讀出我們特有的激情。

  一、小組《水調歌頭》PK。

  最大聲、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讀出本詞。能夠讀準每一個字音。

  二、小組自由朗讀《水調歌頭》。

  小組的語文課代表組織各組的組員自由朗讀,一定要注意本次的節奏、停頓。在讀準節奏和停頓後加入情感區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後加入小組的展示將本課的情感昇華到最高潮。為後面的讀後感打好基礎。

  三、簡單的寫出讀後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讀之後寫下一點點感受為課堂做好鋪墊。

  《水調歌頭》朗讀賞析教學反思

  本節課總體來說是較為成功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很好的調動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學生精神飽滿,朗讀激情。

  2、 在小組自由朗讀時每組的課代表都能夠積極的組織組員朗讀課文。

  3、 在小組展示時,各小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誦。並能將情感昇華,寫出簡單的感受。

  當然這節課也略有遺憾比如:

  1、學生略顯緊張,沒能表現出平時展示時的最高水平。

  2、時間還是有些略顯倉促。

  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會做到揚長避短的。讓孩子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去感受語文真正的魅力。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3

  教學設想:

  1、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 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 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層次:

  一、 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 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 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一、教學匯入

  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噹噹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於是千里嬋娟是月,雲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麼。

  二、誦讀品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後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後。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賞析並誦讀上闕中的前幾句。(補充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②重點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以“不關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句的對話練習,來充分理解懷子由的離愁別緒。

  ③“兼”字告訴我們作者舉杯對月,還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沒有介紹,下面老師也給大家讀一次《水調歌頭》,你從詞中去發現。(配樂朗誦)

  ④賞析上闕,抓住“不知” “歸去”讀懂詞人借月懷的內心祈願,從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後的愁苦與幽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這樣的幽憤與傷感中?從哪些詞句中可讀出來?(古難全;但願)

  重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

  (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並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裡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願———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體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給大家。

  比較詩句: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唯願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裡。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問:比較中發現了什麼?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來《水調歌頭》的問月、舞月、願月是從“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詩中繼承而來,借月亮來抒懷的詞作中它確是屬於頂峰之作了。)

  2、同學們,這讓我想起評論家周嘯天的一句話:“向上看一首詩的繼承,可知推陳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詩的影響,則可見其衣被百代之力。”詞中的更妙處且不論說,就來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動詞,該讀披,披及的意思,換一個成語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過它為什麼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嗎?

  (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一位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後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著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著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著。)

  3、評述中接著還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個或幾個方面給後世之人以啟發。”

  這就是說好的作品能讓我們更好更多地讀出自己所思所悟的東西。

  (借余光中的詩句脫化一下,來對名句說出你的味道與理解……)

  師:點撥長久與嬋娟

  千年後你的一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迴音嫋嫋…… 我明白

  4、詞讀到現在,你肯定相信一種評價了——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千古絕唱的中秋月詞作,用你共鳴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來讀讀這首東坡詞——《水調歌頭》,能背誦就更好了。(配樂朗誦)

  四、結束語: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以後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遇,讓我們都能從心底生髮出一個真誠的聲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課,同學們再見!

  教學後記: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查閱相關的資料,並且先找王菲的《水調歌頭》這首歌曲聽。課上,我按我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欣賞歌曲——引出詞作者蘇軾(學生展示預習情況)——匯入新課《水調歌頭》——理解詞牌——介紹寫作背景——預習檢測——(聽讀課文)朗讀課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組研討、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背誦課文——課堂檢測。由於預習比較充分,學生髮言介紹作者、朗讀、理解詞義等方面都表現比較好。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同學們輕鬆應對,圓滿完成了教學內容。這節課總的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讀書、回答問題、背書都比較大膽。但透過檢測,我發現學生會說並不代表會寫,問題百出,比如:有的學生把“矛盾”的“矛”寫成了“予”,把“嬋娟”的“嬋”寫成了“蟬”,把“古難全”中的“古”寫成了“故”等等。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得到的啟示是:

  一、教師備課必須充分,紮實。教師備課不僅要熟悉新課標的要求,更要鑽研教材,多翻閱資料更要備學生,掌握學生的實際。因為,教師所備的內容不完全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要吃透、吃準,有的放矢,這樣,教師自己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輕鬆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

  二、多給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發現、解決教材或資料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因為現在的資料,包括教材和教參,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就不難發現,問題相當多。教師鼓勵學生用懷疑的精神去閱讀資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

  三、要重視學生的默寫。現在的學生,你讓他說,他會說的頭頭是道;你讓他讀,這也不是多麼難的事。但是,如果你讓他默寫,那就說不準了。因此,對學生加強默寫訓練很有必要。只有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4

  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必要的文言詞語疏通詞的大意落實背誦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品位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標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材分析

  小序點明創作的時間,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孤高

  下片:用月襯情、旨在懷人、意境豁達、以理遣情

  教學創意

  美讀品味積累

  為了培養學生品讀詩詞意境,提高審美情趣,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

  賞月——讀月——寫月——品月

  教學過程

  一、賞月

  匯入:

  請欣賞一組美侖美奐的月亮圖片,開啟記憶的閘門,搜尋與月亮有關的詩句,並朗誦。

  二、讀月

  1.聽讀——聽配樂朗誦

  要求:

  注意聽朗誦的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

  2.齊讀

  要求: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3.譯讀

  要求:對照課下注釋,讀懂詞的意思

  4.點讀

  要求:以“月”為中心,從詞中挑選幾個動詞,放在“月”的前面,構成一組短語,看看蘇軾對月做了些什麼?(如:問月、歸月、怨月、共月)

  活動一:

  聯絡組成的與月亮有關的短語,挑選詞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說話:“透過詩句……,我讀到了蘇軾……”

  例如:

  “透過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我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鬱”

  “透過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讀到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自讀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以內心獨白式朗讀。

  活動二:

  請填入一組或幾組反義詞

  《水調歌頭》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

  (如:抑鬱VS曠達、惆悵VS樂觀、悲傷VS舒展)

  6.背讀

  要求:在五分鐘內背誦詞的上闋或是下闋,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寫月

  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特別是對於詩詞歌賦的閱讀,還應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活動三:

  改寫:

  請將詞的上闋或下闋,改寫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學習詩詞要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1.聽認真聽朗誦,正字音,劃節奏

  2.讀對照註釋讀懂詩歌

  3.找找出兩首詩歌意境相通的詩句

  4.說請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並簡要賞析

  結束語:

  讓我們用音樂來演繹這首流傳幾百年的中秋詠月詞!請聽歌曲《明月幾時有》

  教學亮點

  亮點一:

  葉聖陶說過:“詩要反覆地詠,詞要低迴地誦”。詩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種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當讀者涵詠其間,立身其中,與之渾然一體,其意境才朗現,在讀月這一板塊中我安排了:聽讀、齊讀、譯讀、點讀、自讀等環節,旨在讓學生從反覆地吟誦中造就良好的詩歌審美心境,引起體驗情緒的高漲,以達到與詩歌意境的共鳴。

  教學亮點

  亮點二:

  音樂是表情的藝術,是最能撥動人們情感的琴絃,在引起人們相似的情緒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幾時有》中結束本課,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從而入境、入情、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