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展現出作者複雜又矛盾的情感,同時表達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這首詞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註釋:

  原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⑵達旦:到天亮。

  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並稱“三蘇”。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⑸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臺。

  ⑹歸去:回去,這裡指回到月宮裡去。

  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⑻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玩弄,欣賞。

  ⑽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⑾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

  ⑿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⒀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⒁但:只。

  ⒂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翻譯原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裡比得上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降,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1]

  作品賞析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 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 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 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 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 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 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 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 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 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 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 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 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 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後集》 №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引自《風中的芥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透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嚮往 ,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透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區域性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2

  原文: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雲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痴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詩詞賞析: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鐵甕”,指鎮江古城,是三國孫權所建,十分堅固,當時號稱鐵甕城。“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現已淤連南岸),西東相對,十分雄偉。宋孝宗遊金山寺曾題詩道:“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鐵甕”、“金焦”為鎮江古來形勢最突出之處,寫得概括、有力。“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江流東注,風捲濤驚,又加強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天際孤雲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天連水,水連天,“孤雲”、“孤帆”更襯出了江天的浩渺,而“來去”、“上下”又見出了詞人在遊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神思的飛越。此句不禁讓人想起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想是從李白詩句變化而來。“遠岫忽明晦”,“忽”寫出了朝光明滅給人剎那間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興奮,真是“好景畫難描”啊。

  下片寫景從形勢寫起,江,天,遠山,由近而遠,層次分明。覽景時,人們往往可以超越時空的侷限。如果說上片是“視通萬里”,那麼下片就是“思接千載”了。

  “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此由近到遠寫鎮江的攻守征戰。隋滅陳時,隋大將賀若弼最先在這裡突破陳的江防,繼克金陵。南朝宋曾憑藉長江天塹在這裡抗擊北魏軍隊,“緣江六七百里,舳艫相接”,從而保全了半壁河山。孫權曾以京口(吳時稱京城,東晉南朝稱京口城)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門戶,對抗曹魏。這九個字極省淨地表現出鎮江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這裡曾經發生過多少場面壯烈的戰爭?鎮江,她在南北對峙的歷朝歷代戰略地位何等重要,而今她又是抗擊蒙古的江淮重鎮,而自己就任職在這塊“古來征戰地”!“回頭千載陳跡,痴絕倚亭皋。”

  作者從歷史的遐想中清醒過來,倚立江岸上,不禁感慨萬千了。作者對歷史無限追憶,“天下英雄誰敵手”,能在這裡一展宏圖,多好!可是,面對現實,官小權輕,難有用武之地,何必想入非非呢!正如他同時寫的另一首《水調歌頭》所言:“郗兵強,韓艦整,說徐州。但憐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欲破諸公磊塊,且倩一杯澆酹,休要問更籌!”這就是他此時的心情。於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鷗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遠,越飛越高,將作者的心也帶到了“青霄”之上。“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這是他的想象、他的願望:我怎樣也能象鷗鷺一樣飛上天空、離開紛繁複雜的塵世呢!切不可從此句認為作者有避世之哀。這只是他失意時的慰解之詞,他怎能輕易拋棄自己的壯志呢?

  這首詞由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組成,層層生髮,一氣呵成,顯得十分自然。作者用明淨、圓熟的語言,創造了一個高遠、清新的意境,表現了豪邁、開朗的胸襟。讀起來爽口愜心,發人意興。因此,可以說吳潛是晚宋一個重要的詞人。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3

  丹鶴結青士,玄鹿待蒼官。

  壽仙堂下,應伴鳧舄戲斑。

  麟記當年繡紱,燕剪今朝綵勝,淑氣逐椒又盤,孕毓陽和粹,獨佔一春先。

  平淮了,勳業盛,傲東山。

  中原猶待經略,趣詔鳳池還。

  更數堯階五莢,又上華封三祝,千載聖須賢。

  即拜玉枝賜,長冠紫宸班。

  註釋

  【華封三祝】《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成玄英疏:“華,地名也,今華州也。封人者,謂華地守封疆之人也。”後因以“華封三祝”為祝頌之辭。明汪廷訥《種玉記·贈玉》:“怎能勾華封三祝,繼美千秋。”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4

  我本方壺客,飄逸離凡塵。

  胸中萬卷,談笑揮翰墨通神。

  不慕巢由隱跡,不羨皋夔功業,出處兩無心。

  坦蕩靈臺淨,廛隱勝雲林。

  念生平,喜曠達,事幽尋。

  登臨舒嘯,惟有風月是知音。

  雅愛金華仙洞,一派蒼崖飛瀑,四序景常新。

  遐想赤松子,來為醒沖襟。

  水調歌頭(遊三洞)註釋

  【赤松子】亦稱“赤誦子”、“赤松子輿”。相傳為上古時神仙,各家所載,其事互有異同。《史記·留侯世家》:“願棄人閒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司馬貞索隱引《列仙傳》:“神農時雨師也,能入火自燒,崑崙山上隨風雨上下也。”《淮南子·齊俗訓》:“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納新。”高誘注:“赤誦子,上穀人也,病癘入山,導引輕舉。”《漢書·古今人表》:“赤松子,帝嚳師。”宋羅泌《路史·餘論二·赤松石室》:“赤松子者,炎帝之諸侯也,既耄,移老襄城,家於石室……《神仙傳》雲:‘赤松子者,服水玉,神農時為雨師,教神農入火……而《列仙傳》有赤松子輿者,在黃帝時啖百草華,不穀,至堯時為木工,故傳謂帝俈師之。又云堯師之。而道亦有黃帝問赤松子《中戒》等經,此張良所以願從之遊,非末代之數矣。’”明何景明《張良》詩:“一遇黃石公,還從赤松子。”2.相傳為晉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據晉葛洪《神仙傳》載:丹溪人皇初平十五歲時外出牧羊,被道士攜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尋索,歷年不得。後經道士指引于山中見之。問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數萬頭。初起乃棄家從初平學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歲,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後乃俱還鄉里,親族死終略盡,乃復還去。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宋張淏《雲谷雜記》卷二引作“黃初平”,並雲:“今婺州金華山赤松觀乃其飛昇之地。”宋羅泌《路史·餘論二·赤松石室》:“酈氏《水經》亦謂赤松子遊金華山,自燒而化……乃皇初平爾,初平亦赤松子也。”漢【胸中萬卷】量的書。宋辛棄疾《聲聲慢·送上饒黃倅職滿赴調》詞:“問箇裡,待怎生銷殺,胸中萬卷。”亦作“胸中書萬卷”、“胸中萬卷書”。宋黃庭堅《老杜浣花谿圖引》:“故衣未補新衣綻,空燔胸中書萬卷。”清沉起鳳《諧鐸·嘲吳蒙》:“今聞開頭一行,別字已五六矣,不知胸中萬卷書,別字有幾千百萬計。”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5

  擊球鬥雞為戲,遊俠久知名。

  因避仇、來東郡。

  元戎留屬中軍。

  直氣凌貔虎,須臾叱吒風雲。

  凜凜坐中生。

  偶乘佳興。

  輕裘錦帶,東風躍馬,往來尋訪幽勝。

  遊冶出東城。

  堤上鶯花撩亂,香車寶馬縱橫。

  草軟平沙穩。

  高樓兩岸春風,語笑隔簾聲。

  水調歌頭註釋

  【香車寶馬】馬。唐王維《同比部楊員外十五夜遊有懷靜者季》詩:“香車寶馬共喧闐,箇裡多情俠少年。”宋陸游《立春後十二日命駕至郊外戲書觸目》詩之三:“香車寶馬沿湖路,繡幙金罍出郭船。”梁啟超《雷庵行》:“香車寶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亦作“香輪寶騎”。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香輪寶騎競繁華,可憐今夜宿倡家。”【叱吒風雲】形容聲勢、威力極大。《晉書·乞伏熾磐載記論》:“熾磐叱吒風雲,見機而動。”明王錂《春蕪記·說劍》:“猛可的叱吒風雲,驀地裡神情抖搜。”杜鵬程《難忘的摩天嶺》:“他偏偏趕上了那偉大的年代,能追隨叱吒風雲的一代英雄,征戰萬里。”

水調歌頭原文、註釋6

  [原文]

  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裡③,紅露溼人衣。

  坐玉石,依玉枕,拂金徽④。謫仙何處⑤?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⑥,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⑦,明月逐人歸。

  [註釋]

  ①瑤草:仙草。

  ②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處代指世外桃源。

  ③“只恐”二句:形容竹經花叢仙露晶瑩欲滴。

  ④拂金徽:指彈琴。

  ⑤“謫仙”二句:傾慕李白飄逸曠放,感嘆缺少知音。

  ⑥“我為”三句:寫自己的志趣品格。願為超塵的仙草,不作悅人趨時的妾婦。

  ⑦醉舞:詞中指放浪自得之志。

  [賞析]

  這是一首飄逸超曠的豪放之作。上闋寫幽雅清純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瑤草、仙溪、桃花、鸝鳥、白雲、浩氣等美好的意象;碧、黃、紅、白等多種鮮美色彩,構成令人心馳神往的神話般的世界。下闋寫身臨其境徜徉其間的狂態逸情。所坐、所依、所拂的身邊事物,件件高潔不俗。“謫仙何處?”為與不為的選擇,象徵意味地表達自己的高潔不俗的志向。結尾寫詞人放浪形骸的風姿。全詞寫景寓情、寄託理想,溶桃源遺韻和謫仙風情於一體,別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