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武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武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武

  原文: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定爾功。

  譯文

  光耀啊,周武王,

  他的功業舉世無雙。

  確實有文德啊,周文王,

  能把後代的基業開創。

  繼承者是武王,

  止住殘殺戰勝殷商,

  完成大業功績輝煌。

  註釋

  ⑴於(wū):嘆詞。皇:光耀。

  ⑵競:爭,比。烈:功業。

  ⑶允:信然。文:文德。

  ⑷克:能。:其,指周文王。

  ⑸嗣:後嗣。武:指周武王。

  ⑹遏:制止。劉:殺。

  ⑺(zhǐ):致,做到。爾:指武王。

  鑑賞:

  在唱出開頭兩句頌歌后,詩人筆調一轉,飲水思源,懷念起為克商大業打下堅實基礎的周文王來。文王(即西伯)被紂王囚禁裡,因其臣夭等人獻寶物給紂王而得赦免,他出來後獻洛西之地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伐崇黎,建立豐邑,修德行善,禮賢下士,深得人心,諸侯多叛紂而往歸之。他為武王的成功鋪平了道路,使滅商立周成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懷。“允文”云云,真是情見乎詞。

  詩的最後三句,直陳武王繼承文王遺志伐商除暴的功績,將第二句“無競維烈”留下的懸念揭出,在詩歌的`語言運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頌》詩因此顯得吞吐從容,湧動著一種高遠宏大的氣勢。可以說,此詩是歌功頌德之作中的上品。

  當然,《頌》詩的本質決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誇飾成分。武王伐商,詩中聲稱是為了“遏劉”,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殘殺,拯民於水火。但戰爭是殘酷的,所謂“聖人號兵者為兇器”(《六韜》)是也,牧野之戰,《尚書·武成》有“流血飄杵”的記載,《逸周書·世俘》亦有“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說法。所以崇尚仁義的孔子不免對之感到有些遺憾,說:“《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他老先生的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