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2021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2021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1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

  昨天學校為我們安排了小學數學教材培訓課,這次培訓對我來說太有好處了,一天下來,我真的是受益匪淺,有一種如沐春風、醍醐灌頂的感覺。培訓剛開始,就講的是我們三年級下冊的知識,本來再在了舊版課本後還有些為難,作為一個新老師,很可能會重點把握不當,也可能在講課過程中存在一些疏忽,教學方法上也會不及前輩。經過了培訓,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每一單元,都有了一定的宏觀把握。

  老師的講解,我總結了三點,在教學中我必須把握的。

  一、結合實際生活,讓數學更加“接地氣”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知識是《位置與方位》,學到這一點我立馬想到了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個小故事,前幾天我有一個快遞被寄到了張莊鎮,但是我不知道這個地址,我就問了班裡的一個小姑娘,實際上她知道怎麼去,但是她就是描述不清楚,不知道東南西北,不知道左轉右轉,所以她對與我的求助也是愛莫能助。這說明,我們所學的數學,很多時候都是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在教學中,把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題目緊密相連,把知識簡潔化,同時,也會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採用“填鴨式”教學,在培訓過程中,我看到了有老師把很多輛腳踏車搬到了教室,讓學生自主研究腳踏車的腳踏轉動一週車輪走的長度是否一樣的問題。雖然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不會經常把龐大的教具領進教室,但是我們應該想法設法的讓學生自主探討問題。例如在我們很快要學習的《面積》問題中,培訓老師說在新教材中把對面積概念的話刪掉了。我想起來我們在上冊學習周長的時候,課本上確實也沒有了對周長的定義概括,而是讓學生描出紅旗、樹葉、紙張等一週的長度來讓學生感知周長,針對面積,也可以從生活中的處處來感知面積,但是探索麵積的求法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自主研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時常回顧總結

  每一次新授課,我們都會看到學生的收穫、變化,但是僅僅學會這一節的知識是不夠的。在教學的後,我們老師經常會反思總結,然後經常忽略了學生反思總結能力的培養,在我們學習乘法、除法的時候,從小學一年級學到現在,我們需要不斷歸納總結,計算過程中的算理、運算規律、驗算方法等等。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進行自我總結。不管是《面積》、《年月日》還是《小數的初步認識》,都有我們之前學習知識的影子,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我們要引領學生時常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

  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2

  10月9日下午,我參加了在華星小學由畢塬路學區主辦舉行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套教材解讀”專題培訓講座。感觸頗多,特別是老師對於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版教材與舊教材之間的內容的增與減,結合具體的課例,作了詳細的分析,更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活動中,我的體會頗多。

  在這次培訓活動中使我對第四版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整體認識。第四版教材的總體特點是以“情境 問題串”為基本呈現方式,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第四版教材在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下,更加重視學習目標的整體實現,關注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第四版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規律,整體設計和調整了部分內容的學習,有利於克服學生的學習困難,避免難點集中。第四版教材保持“注重情境設計“的特點,情境設計更加註重題材的多樣性,如第一學段的情境主要來源於生活,第二學段適當增加了來源於數學的情境。第四版教材重視梳理和設計練習題目,提供數量合適、層次合理、形式多樣的習題。第四版教材遵循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理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機會。進一步探索如何促進“人人都應該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次教材培訓對於我而言,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對教材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也為我以後的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今後在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完善自己,書寫出燦爛美好的未來。

  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3

  2015年3月17日,我有幸參加了2015年全國新世紀小學數學第四版教材的網路研修,經過一天的學習研討,讓我受益匪淺,對我今後如何實現教學最最佳化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下面就根據我自己這次的培訓學習談點心得體會。

  一、透過培訓學習,使我對新世紀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四版教材特色有了深刻的瞭解。

  (一)精心設計“情境+問題串”的呈現方式,為自然而然地展開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數學教學過程提供基礎環境和主要脈絡。

  (二)在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下,更加重視學習目標的整體實現。

  1、 注重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

  2、注重體現“從頭到尾”思考問題的過程。

  3、注重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對重要數學概念的掌握和基本運算技能的形成。

  4、注重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三)情境設計更加註重題材的多樣與豐富。

  教材一直關注設計有趣的、現實的、蘊含數學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情境,這構成了教材的鮮明特點。同時,在情境的設計上,更加註重題材的多樣與豐富,並使情境的素材來源儘可能廣泛,富有文化內涵,強調處理好不同題材的平衡。

  (四)重新梳理和設計練習題,提供數量合適、層次合理、形成多樣的習題。

  二、學會追問

  北師大版教材編寫人之一王昌勝教授給我們作了幾個案例講座,其一是《一年級教材‘認識物體’》,其二是《統計與機率》。兩個講座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用簡單的.材料上出富有思考的課,體現“深刻”,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上課要學會追問,給學生一個操作後,老師要追問,把問題推給學生,在追問中深入,讓他們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追問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所學。

  三、學會處理細節

  有人說“整體決定成敗,細節成就精彩。”淡化對“概念”的咬文嚼字,堅持先試後教,設定或診斷學生學習的障礙;注重課堂作業的設計與反饋,要層層設計與推進;注重與生活經驗的恰當溝通,不要生拉硬扯,在層層追問中深入;保證學生有靜悄悄地獨立思考的時間;注重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透過教材的培訓學習,使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學生,解讀教材教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結合班級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領學生貼近生活,走進數學,經歷知識、能力形成的全過程。培養學習興趣,享受學習、享受生活、享受校園生活的快樂。

  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4

  12月21日在聊城技師學院培訓中心,我有幸參加了聊城市舉辦的北師大版書法教材培訓會,並且收穫頗多,這次培訓對於我們實習教師來說,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作為實習教師,我從未想到過還有機會去接觸軟筆書法。這次培訓的時間不長,只有一天,在這一天的時間裡我們也能學到不少東西。這次培訓還使我意識到了書法對於教師的重要性,教師的字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字型。

  本次培訓的主講人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啟功先生書法學研究”的參與人之一,並擔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副教授的李洪智教授。他先向我們介紹了小學生開設毛筆書法課的重要意義,接著,介紹了小學教師應該如何就書法課教育學生。最後,他向我們介紹了唐代以來草法變異的現象及其原因。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必須要使學生養成寫一手好字的習慣。那就必須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教師應該具備書法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主要是臨帖的技能。著名的書法大師林散之、啟功、陸維釗都是先觀察並臨帖,書法才能才得以提高。其次,書法與其他學科聯絡性強,為了適應書法藝術的教學,教師對這些方面的知識也應該有適當的鑽研和研究。最後,要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組織書法教學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小學生的書法應注重間架結構,其次,再注重用筆,用筆要簡潔化,規律化:在最開始的教學中,不要交給孩子們“變化”,要先使孩子們寫好每個筆畫;對自己選好的範本無論是摹還是臨,都應該在動手的同時多開動腦筋進行分析和研究。

  透過今天的學習,我才發現漢字的一些書寫規律,比如:同樣寫口子旁的字,口子旁在左和在右寫法是不同的,口字在左要寫得小而偏上,口字在右要寫得下而大。意識到自己字型中的不足,今後我將會在空閒時間練練字,先從最簡單的筆畫橫、豎開始,因為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寫一手好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20XX年12月

  數學教材培訓心得體會5

  4月24日我校一行6位教師參加了小教室組織的一年級數學第二次教材培訓,看了一節數學活動課,聆聽了四位教師的教材輔導,收穫很多,感觸頗豐。

  數學老師都知道數學實踐活動課,課難上,課堂難掌控。東港裡的姚海榮老師給我們展現了一節低年級的活動課《擺一擺,想一想》。

從總體看:

  1、姚老師的教學設計合乎學生年齡特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過程有扶有放,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很紮實的;

  2、學生的智力得到了發展,從課伊始1個圓片、2個圓片的教師引領,到不用擺就能說出9個圓片拼出的數,學生有序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3、姚老師本人課堂上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能耐心等待一年級孩子的回答,對我們幾位都是一個很大的觸動。

  我們覺得,在處理“3個圓片能拼出哪些數”這一環節,顯得有些急,學生自由拼完反饋時,姚老師本人也說由於受投影的影響,不好展示學生作品,我們倒覺得老師可以隨機在黑板上板演孩子的拼擺結果,有時板書對孩子的記憶是很深刻的,沒必要著急把事先準備好的兩種拼擺方法展現出來,這樣對於理解能力稍差的孩子來說有些牽強,思維上是一個斷層,數學課堂還要遵循孩子的思維發展程序。

  後面聆聽了四位教師精心準備的教材輔導。感觸之一:四位老師的準備,從教材分析到習題的處理,面面俱到,在《認識人民幣》單元的輔導時,1元=10角這一內容,10角的擺放問題也是教學問題之一;青雲裡的於博老師為了做好教材輔導,還特意事先備課、上課,發現問題及時給所有老師以借鑑,可謂用心良苦;感觸二:幾位教師在輔導時,把新舊教材對比進行分析,讓參加培訓的老師能從對比中看出新教材理念的轉變

  最後,張校長給在座的教師讀了一篇文章《可怕的中國式教育》,聽的過程中就不免聽到有些老師在下面笑,笑的同時是否聯想到我們自己的教育,平時的作業中我們又佈置了多少機械性、沒有思考價值的作業,這對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作業的方向在哪裡?尤其是這樣一門與生活聯絡緊密的學科。錢守旺老師在講座時推薦了一本書《第56號教師的故事》,我正在學習之中,雷夫老師就是一名數學老師,他在每堂課前都會告訴孩子學這個知識在生活中什麼時候能用到,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

  總之,每次培訓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哪怕是一個理念的點撥,一本好書的推薦,一堂好的課堂展示,都是受用終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