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九年級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詩歌表現手法

九年級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詩歌表現手法

九年級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詩歌表現手法

  【—初三語文總結之詩歌表現手法】,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總結: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

  中考語文複習應注意的細節

  要講究,同樣多的內容,採用不同的形式教會鞏固,會使的積極性更高,效果將更好。結合說明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在的複習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立足教材複習以“教材”為主。

  教師應認真研究《語文標準》,明確的範圍與目標,對出題動向和題目型別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以便在複習的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語文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大綱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每課的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

  2、分層達標複習以“學生”為本。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複習的主體也應是學生,複習中教師應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凸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地位,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複習積極性,以求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另,教師還應面向學生的“全體性”,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數“尖子生”身上,而應該因人分層分類分要求去訓練,尤其是要更多地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優等生可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複習打好知識之基。

  針對中考基礎性強的特點,對於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語文知識和基本篇目,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加強學生對字的音形義,詞的遣詞造句,句的理解與運用,語言的實際運用,古詩文的積累等方面的把關訓練。這樣,才能牢固學生的知識之根子,可讓學生臨考不懼,下筆不亂。

  4、抓“重”解“難”突出重點,攻破難點。

  閱讀文與寫作是複習的兩大重點,也是兩大難點。閱讀文重視整體感知,審題要有技巧性,答題要規範。故在閱讀文訓練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方法能力的指導,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讀題能力和答題技巧。複習時可運用多篇比較閱讀的方法,從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方面著手比較閱讀,以此來增強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

  寫作訓練可採取“三線並行”的方式進行:一是儲備素材??提倡拿來主義和創新運用,指導學生如何將閱讀積累化為己用,如何活用材料,以充實學生的材料儲備,為中考蓄能。二是專題輔導??就擬題、審題立意、構思選材、結構佈局等方面,一週一專題,選擇優秀的題目及經典例文對學生進行輔導,開拓思路,加強學生寫作訓練。三是題型訓練??就中考的經典題型進行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與訓練。

  5、講練結合處理好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關係。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我們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離開了語文實踐,是無法形成語文能力的。而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以老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 初三,代替學生的複習,是絕對行不通的。反之,如果單純靠學生大量的重複的訓練來提升其語文能力,也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備考中既要教師的“講”,又要學生的“練”,講練結合。當然,教師的“講”要講在學生的需要上,講在學生的知識建構上,講在學生的發展上才是。在學生的“練”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水平的提升,故而在“練”的題型上教師就得花一番心思不可了。

  6、集思廣益團結協作,共同提高。

  複習中我們應繼續發揚合作探究的團隊精神,堅持集體備課,統一測試,充分發揮語文組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爭取共同進步。

  總之,中考語文備考中,複習要有條理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初中語文閱讀題之文字

  【—閱讀題之文字】,古代的文字。在中國則特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文字。

  (一)專家破譯歐洲遠古文字獲進展

  ①2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破譯被認為是歐洲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伊比利亞半島最古老的書面語言的"西南文字"。去年,當考古學家們在葡萄牙南部發現一塊寫有文字的大石板時,他們簡直難以掩飾心中的喜悅。

  ②這是一件非同尋常的東西。在這塊稜角分明的泛黃的石板上,刻著一些有規律彎曲著的神秘符號,它們帶有明顯的古伊比利亞語言風格。這種被稱為"西南文字"的語言目前已經絕跡。這塊石板上共刻有86個字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鐵器時代文字。

  ③目前已經發現了約30塊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經不完整。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還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個像是數字"4",還有一個就像一個蝴蝶結。它們都是被認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筆跡連續,字與字之間沒有間隔,念法應當是從右到左。

  ④儘管隨著新石板的不斷出土,科學家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依據,但他們的研究還是困難重重。科學家們幾乎沒有任何原始資料,也沒有掌握來自這一時期和這一地區的任何可讀的文字。西南文字專家皮埃爾斯威格斯說:"對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或宗教信仰,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⑤逐漸達成的一項共識是,這些文字來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數專家認為,它們是由一個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們創造的,但幾個世紀後他們便消失了。

  ⑥破譯工作的另一個難題是這些字跡並不標準。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改編自腓尼基語或希臘字母,因為它們沿襲了其中的一些書寫習慣。然而,它們卻又打破了這些規律,創造了新的規律。

  ⑦目前,專家們已經確認了代表15個音節的符號,包括7個子音字母和5個母音字母。

  (摘自《參考訊息》,有刪改)

  1、"這是一件非同尋常的東西",其"非同尋常"表現在哪裡?(3分)

  答:

  2、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②、③兩段,運用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對石板上的"西南文字"進行了說明。

  B.科學家們逐漸達成的一項共識是,這些代表歐洲最古老的語言之一的"西南文字"來自2500年至2800年前。

  C.引用皮埃爾斯威格斯的話,是為了說明專家們對西南文字的歷史的研究困難重重。

  D."一些""大多""幾乎"等詞語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更加準確、嚴密。

  3、專家們在破譯"西南文字"時,遇到了哪些難題?(4分)

  答:

  總結: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型叫做古文。

  初一升初二暑期語文“超前學習”指點

  讀對寫的影響是很大的。假期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多讀課外書、抄好詞好句積累。在讀書的同時抄下好的詞語、句子,甚至段落。但是要指導孩子從所讀的文章中摘抄,而不是從詞語書上抄,否則收穫不大。要“廣積糧”而不必“深挖坑”,就是要多讀、多練,讓讀書成習慣。另外多練筆寫日記,讓孩子把平時觀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隨筆記下來,思考整理,寫成周記或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日積月累,寫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綜合能力也跟上了。課餘練筆,源於生活這股活水,孩子隨心而至,多寫真情實感,入情入理,還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襲作文的出現,“多練筆生花”。優秀的作文就是練出來的。

  家長們都知道這個暑期是連線“不分上下的初一”和“兩極分化的初二”的關鍵時期。在暑假進行&ldquo 初中政治;超前學習”能夠讓孩子們領先一步,有效分擔初二學習的難度和進度。但建議假期學習以孩子自主學習為主。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空氣長壽素

  【—課外閱讀題之空氣長壽素】,負氧離子被譽為“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有利於人體的身心健康。它主要是透過人的神經系統及血液迴圈能對人的機體生理活動產生影響。

  每當我們來到原野,漫步海邊或走進森林的時候,總感到那裡的空氣特別的新鮮,渾身充滿了輕鬆的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長壽素”——負氧離子。

  負氧離子是一種帶電的微粒。早在一百年前,科學家們就發明了空氣帶電現象。空氣之所以帶電,就是因為其中含有負氧離子。那麼,負氧離子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大氣中時常發生高壓放電現象——閃電,就在閃電發生的瞬間,其周圍的空氣即被電離,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負氧離子。

  研究表明,樹木、花卉釋放出的芳香揮發物質具有增加負氧離子的功能。此外,噴泉本身就是一個負氧離子發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噴花的淋浴頭也都會產生負氧離子。這就是原野、海邊、森林裡的負氧離子格外多的原因。

  負氧離子在空氣中不會無限增多,也不會長期停留,而是不斷產生、不斷消亡。據測定,北京北海公園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含有負氧離子800多個,而在行人擁擠的王府井大街僅200個左右。負氧離子懼怕灰塵、細菌、病毒,一旦碰到這些小的顆粒,就會發生電荷的傳遞,致使灰塵和細菌的顆粒變大,當空氣託不住它們時便降至地面。這就是負氧離子多的地方有毒顆粒少、空氣格外清新的原因。

  負氧離子對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不僅能使空氣清新,還可以滅菌、除塵、治病。當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很高時,能抑制多種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壓,消除疲勞,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調節和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正因如此,人們才稱負氧離子為“空氣長壽素”。

  據最新出版的美國《生活》雜誌報道,世界上三個有名的“長壽村”——巴基斯坦東部的芬扎、厄瓜多南部的畢路卡其巴以及前蘇聯高加索的一個村莊,僅百歲以上的壽星就有數百人。這三個長壽村皆是群山環抱、綠樹成蔭,負氧離子濃度很高。

  懂得了負氧離子的有關知識,我們就要在工作、學習之餘經常到郊外、森林、海邊去放鬆放鬆,這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節選自《知識文庫》2004.5)

  1.本文從 、消亡、 三個方面介紹負氧離子的知識。(4分)

  2.本文舉三個“長壽村”的例子,具體說明了 。(3分)

  3.要增加我們校園空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可採取哪些措施?(3分)

  【參考答案】

  1.產生(形成)作用 2.負氧離子對人的健康長壽非常有益。(3分) 3.栽花種樹、修建噴泉、添置負氧離子發生器等

  總結:空氣是由無數分子組成,由於自然界的宇宙射線、紫外線、土壤和空氣放射線的影響,空氣分子在高壓或強射線的作用下被電離所產生的自由電子大部分被氧氣所獲得,因而,常常把空氣負離子統稱為“負氧離子”。

  《核舟記》基礎知識訓練

  1.拼音和解釋都正確的一組是[ ]

  A.貽(yí 贈送) 有奇(jī) 鉤畫了了(清清楚楚)

  B.啟窗(開啟窗戶)而觀 為(wèi)宮室

  珠可歷歷(清清楚楚)

  C.髯(rán) 絕類(類別)彌勒 通計(jì)

  D.水波不興(起) 二黍許(xǔ 許多) 佛印居(住在)右

  2.選出各句的“之”詞性相同的一項

  ①能以徑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糝之

  ⑤右臂掛念珠倚之

  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珠可歷歷數也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技亦靈怪矣哉

  4.選出翻譯不夠恰當的一項[ ]

  A.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人和物)各有各的神態。

  B.蓋大蘇泛赤壁雲。

  譯: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赤壁的故事。

  C.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譯:中間那個頭戴著高帽,長著很多鬍子的是蘇東坡。

  D.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那個人看得很端正並且很安靜,好像在聽壺中的水的聲音。

  5.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

  A.本文屬事理說明文。全文的結構為“總—分—總”,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

  B.本文節選自清代魏學?編的《虞初新志》。

  C.題目“核舟記”中的“記”表明了文章的體載,在這裡有摹寫的意味。

  D.本文的說明物件是王叔遠送給本文作者的&ldquo 初二;簡桃核修狹者”所刻成的小船。

  參考答案與提示

  1.A

  2.B

  3.C

  4.D

  5.B

  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之魚我所欲也譯文

  【—初三語文總結之魚我所欲也譯文】本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正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並不躲避。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話,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種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話,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事情,哪種事情不會做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其實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做到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夠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連過路的饑民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連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見了高位俸祿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這就是所謂的喪失了人的天性。

  總結: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範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