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簡要概括杜甫詩歌的精神核心

簡要概括杜甫詩歌的精神核心

簡要概括杜甫詩歌的精神核心

  杜甫作為中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由於當時動盪的時代背景的影響,杜甫的詩歌更多地反映了直麵人生的憂患和感傷,折射著苦澀而沉重的心情,也就是他的精神核心。

  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現實主義精神在杜甫詩歌思想內容上的主要體現

  1、“窮年憂黎元”,始終關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他出身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這一階級出身規定了杜甫要成為一個熱愛人民的詩人不可能不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也正說明了這點。

  青年時代南遊吳越、北遊齊趙。天寶六載,到長安應試,因李林甫作梗,在長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亂爆發後,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脫身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中大旱,為飢餓所迫,棄官入蜀,築草堂於成都,安家定居。後入西川節度使嚴武幕,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大曆三年乘舟出三峽,死於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動亂年代,仕途坎坷,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人民的疾苦。其詩結合時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如《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都是揭露統治階級專橫驕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詩篇。還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別”等,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晚年所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就在於其詩歌現實主義創作方面的傑出貢獻。

  從杜甫的生活經歷我們不難看出,是杜甫與人民的關係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而關注民生疾苦是他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核心。

  杜甫的詩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詩人三十五歲後,結束了讀書和壯遊的生活,深入社會底層,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統治階級的罪惡,寫作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三史”(《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現實主義詩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詩歌表現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詩人在《又呈吳郎》中,透過寡婦的撲棗,說出了窮人心坎裡的話:“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詩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對人民生活作了歷史的實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戎,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乳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他從切身生活體驗出發,對儒家的消極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謀其政!儘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卻說“拔劍撥年衰”。儘管“萬國盡窮途”,“處處是窮途”,然而他卻是“不擬哭窮途”,“艱危氣益增”。前人說杜甫的許多五律詩都可作“奏疏”看,其實何止五律為我們知道,儒家也談“節用愛人”,“民為貴”,但一面又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杜甫與之不同,他接近勞動人民,也喜歡勞動,甚至願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儒家嚴“華夷之辨”,杜甫卻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狹隘性。他主張與鄰族和平相處,不事殺伐,所以說:“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苟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間的和好關係:“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近聞》)對玄宗的大事殺伐以致破壞這種關係則加以指責:“朝廷忽用歌舒將,殺伐虛悲公主親!”(《喜聞賊盜蕃寇總退口號》)

  總之,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他對嚴武說:“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他對裴虯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韌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2、“向來憂國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又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