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三字經解讀:子不學,非所宜
《三字經》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內容非常豐富。
演講人:錢文忠
講師簡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季羨林先生關門弟子,中國僅有的幾位專業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學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文化學系,主修印度學,副修伊朗學、藏學。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譯作《唐代密宗》、《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
內容簡介: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這些傳統文化的經典,穿越了歷史的滄桑,至今仍然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警示的作用。那麼孩子究竟多大的時候學習的效果是最好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哪三個方面抓起,如何才能讓孩子把學習變成自覺自願的呢?請聽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系列第三集。
全文:
今天我接著為大家講《三字經》,接著上面兩講,接下來的《三字經》是什麼呢?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字面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不學習的話,非所宜,肯定是不合適的,是不應該的。幼不學老何為,你年輕的時候不學習,小的時候不學習,老了還能幹什麼呢?岳飛,我們偉大的一個歷史上的一個英雄人物岳飛曾經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一首詞《滿江紅》,裡面就有“莫等閒白了少年頭”這樣的詞句。歲月蹉跎,時間一混就混過去了,一不小心,攬鏡自照,拿銅鏡一看,兩鬢華髮早生,已經開始兩鬢髮白,這個時候你後悔沒意思,來不及。
在北朝的時候,中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叫顏之推,顏真卿的顏,這個人寫了一部書叫《顏氏家訓》,這書裡面講的大量的是他怎麼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怎麼對當時的孩子的學習情況,教育情況,他做什麼樣的評論。顏之推有好幾個孩子,他非常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教育,他讓孩子很小就開始讀書。大家知道幾歲嗎?3歲。顏家的孩子3歲開始讀書,大家千萬別忘了,古人的3歲恐怕(摺合)咱們今天2歲,甚至有時候2歲都不一定到達,也就是說孩子可能路還沒走穩呢,先得開始跟著他爸爸(讀書)。孩子嘛,大家都能理解,讀書覺得累,因為主要是背誦。就跟爸爸說,爸爸,難道我們非要讀書嗎?您看現在不有好多人也沒讀過什麼書,也是高官厚祿,錦衣玉食,我們幹什麼非要讀書呢?顏之推就教育他孩子,是的,確實有那麼一些人,靠著祖上的福廕當了大官,過上了好日子,生活也許比你們還好,但是每到緊要關頭,每到有大事的時候,這些人都是束手無策,毫無辦法,為什麼呢?就因為他們沒有讀書,他們沒有知識。那麼孩子聽了這個話,又去問爸爸,說爸爸,那我知道了,應該讀書,但是能不能稍微晚點讓我們讀書,等我們再長大一點我們再讀書呢?顏之推又告訴孩子,讀書應該只爭朝夕,應該趁小的時候記憶力好,趁小的時候吸收知識的條件更好的時候,抓緊讀書,儘早去接觸聖賢之書,這樣對你們將來長大以後的讀書,或者長大以後為國家服務,都有很大的好處。那麼我們都知道,按照傳統的一個教育理論,多大歲數以前是最佳的學習年齡?13歲,13歲以前唸書效果是最好的。為什麼呢?因為13歲以前的記憶力最好。古人非常強調記誦的功夫,孩子還小,好多道理,深奧的道理,先別跟他說,說了以後孩子也琢磨不清楚,先讓他記住。讀書百遍,接著什麼,其義自見。你讀書百遍,把書讀得滾瓜爛熟了,自然會觸類旁通,把好多道理自個兒就悟出來了。或者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小時候背的東西突然會在某一個人生時刻激發他的聯想,他由此真正地領悟了精義。所以古人認為13歲以前是學習的黃金時候,千萬不能放鬆。
解說:在現代中國社會,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所有的父母也都望子成龍,但究竟應該怎樣做才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呢?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對我們現代人能不能有所啟迪呢?
我們現在父母家長都很喜歡孩子文武雙全,最近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孩子當中,有一個名字起得非常普遍叫“贇”,上面是文武“斌”,下面是寶貝的“貝”,這樣一個字,現在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做孩子的名字。每年大家去看報紙,考進大學的學生名錄,經常會看到這個字,這個字好多人不知道怎麼念,這個字過去不怎麼用的,現在用得很多。也就是說父母首先認為孩子都是寶貝,然後希望孩子文武雙全,這是對的。怎麼讓孩子文武雙全,怎麼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將來具備為社會服務的技能?我們還是應該回到歷史中,回到古人身上去看一看,這樣肯定是沒有壞處的。我們可以舉一個(習)武的例子。岳飛小時候,他的師傅是一個武林高手,叫周侗,名字留下來了。岳飛跟他好幾個朋友,岳飛是有師兄弟的,王貴、張顯、湯懷,這都是他的師兄弟,跟著周侗習武,都是歲數很小的時候。這幾個人剛開始差不多,岳飛和他的師兄弟基礎是差不多的,但是為什麼後來岳飛會脫穎而出,而他另外的師兄弟相對的默默無聞?從一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來:有一年的冬天,天特別冷,北方呼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岳飛和他的師兄弟還都是孩子,當然都貪戀熱被窩了,誰肯爬起來,爬起來不被凍死啊!都不願意早晨練武。這個時候只有岳飛把熱被窩掀起來,出去練武,在雪地裡舞劍。他的師傅周侗就看在眼裡,當時他師傅就有一段話,他認定在他的徒弟當中,岳飛將來成就最大,最有出息,這個事實當然後來就是如此。當然,岳飛後來還激勵了他的師兄弟,他這些師兄弟後來也成為一些將軍,都帶兵打仗立有戰功,但是跟岳飛都不能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小開始打下學習的基礎,形成學習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文忠寄語:從小開始打下學習的基礎,形成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也許好多父母會講,孩子那麼小,還是讓他玩一玩,讓他多一點童年的樂趣,這麼說對嗎?沒有什麼錯。但是這覺得不等於你就可以不抓緊孩子的學習,孔子就曾經講過,在《論語.憲問》:愛之,能勿勞乎。什麼意思啊?你愛他的話,能夠讓他不吃點苦嗎?這是孔子的話。大家想想,對我們今天的父母,或者對我們今天的孩子有沒有啟發意義呢?毫無疑問是有的。
解說:少年是一個人學習的關鍵期,這個時候打下的深厚基礎,會在孩子成年後充分地呈現出來。那麼當孩子還年幼時,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子女呢?
接下來,《三字經》就用比喻來講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講這四句話,再次說明。接下來的《三字經》是哪四句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我在這裡依然來舉例子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舉岳飛,岳飛已經是手握重兵的大將,他這個時候就有意識地去培養他的孩子岳雲,也就有意識地去雕琢他,去琢磨他,希望能夠把岳雲培養出來,成為一代名將。他是怎麼培養岳雲的呢?他把年僅12歲的岳雲編入軍隊,編到岳家軍裡面,而且規定岳雲:一,不許穿絲綢,雖然你是大將之子,你不許穿絲綢。第二,不得進酒肉,你不許喝酒,不許吃肉,每天跟著騎兵一起練習騎術。那麼有一天,岳雲跟著比他大好多的那些將士在練習騎術,一不小心,在過一道溝的時候,沒注意,摔下去,連人帶馬摔到溝裡。放在今天會這麼樣?放在今天肯定又跑過去了岳飛,兒子,你是不是這兒摔一個疙瘩,是不是那兒骨頭給摔壞了,要不這兒怎麼給摔青了,岳飛沒有,他巍然不動,而且不許旁邊的將領去把岳雲扶起來。他是怎麼處置的呢?喝令旁邊執行軍紀的這些軍官打岳雲軍棍。12歲的孩子,旁邊的將領當然是勸阻了,那麼小的一個孩子,他跟著騎兵來練習這些本領已經為難他的,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將軍您還要打他軍棍,很多人說情,可是岳飛不為所動,堅持用軍棍責打了岳雲。這也就是一種心態,希望孩子岳雲是一塊美玉,但是我要他成器,我就必須從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細微的部分來雕琢他,來培養他。果然岳雲後來成了一代名將。
【童聲】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三字經》裡邊好多句子是現成的,從古代的經典當中給摘出來的。玉不琢不成器就是出於《禮記》,另外一部中國儒家非常重要的典籍。那麼我們也許會問,為什麼用玉來做比喻呢?這裡邊有道理:中國是人類大概唯一一個有漫長悠久的玉文化的國家,過去的講究是,君子每天都要佩玉的,玉無故不得離身。為什麼我們會形成這樣一個漫長而悠久的玉文化呢?我們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做“君子比德於玉”,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另外一點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們掛在嘴邊的話:切磋,說咱倆切磋切磋,現在咱們講的切磋切磋,基本上是電視劇裡面的武打小說了,就兩個武林高手碰到一起,來,咱們切磋切磋,那接下來就應該動手了。古人不是這個意思,古人的切磋切磋什麼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工業上的用詞,這四個字,全部是動詞。你採來一塊玉石,外面可能還是石頭,你先要把它切開,看裡面有沒有玉,有多少玉,這叫切。磋是指把玉的部分和石頭的部分分離開來,把石頭給磋掉,把玉給磋出來。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讓它形成一個大致的器具的樣子。磨就是打磨,把這個玉器給磨光,最終形成一個作品或者一個產品。所以《詩經》裡面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三字經》所倡導的是一種什麼呢?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文忠寄語: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
解說:俗話說,嚴是愛寵是害,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我們常常聽說有的孩子天資聰明,被人們譽為神童,但是很多神童長大後,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這是為什麼呢?
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家,所以方仲永從小不僅是書沒有讀過,他連書都沒有看過,沒有看到過。但是這個孩子的天資實在是驚人,為什麼呢?村莊裡畢竟還有那麼幾個非常底層的讀書人,經常在那裡詩云子曰的,在唸書,方仲永打小就聽在耳朵裡。忽然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方仲永在家裡突然哭了,大哭,那麼父母當然就要去問他你幹嘛哭啊,你要什麼啊,你是要吃的呢,還是要喝的,他不,他要什麼?他要筆墨紙硯,就是方仲永突然要筆墨紙硯,那父親覺得很滑稽,你這孩子,家裡從來沒這東西,你要這幹嘛?趕緊就從鄰里的讀書人那裡借了一套筆墨紙硯,借回來以後就問方仲永,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你打算拿它幹嘛啊?方仲永說,我要寫詩,那當時就把父親給嚇楞了,你還寫詩你。誰知道方仲永拿起筆就寫了四句詩,而且還給這個詩起了個名字很高雅。旁邊的讀書人一看,這是一首好詩啊,你四、五歲的.孩子,從來不知道筆墨紙硯,從來沒有見過書本的人,居然能夠寫這麼好的一首詩。大家一致認為,方仲永是天才。那方仲永的父親種了一輩子地,忽然有了這麼一個兒子,有神童之名,當然很自豪,也很高興。實際上有點什麼呢,有點咱們北方話講的“顯擺”,就叫兒子,來,給叔叔做一首詩,給伯伯做一首詩,方仲永都是出口成章。慢慢地方仲永的名聲傳到了縣城裡,縣城裡好多富人,好多這種鄉紳,就叫方仲永的爸爸把方仲永帶來,來作詩給他們看,都很棒。這些人也是出於好意,就開始資助方仲永的父親,你家出了一個神童,這是我們這一方鄉土的榮耀,好好培養他,將來能夠給我們這個地方爭光。誰知道方仲永的父親就認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那沒什麼必要再去進行培養了,天才,所以就忙不迭地就一直帶著方仲永走街串巷,去展現自己的本領。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方仲永依然還能作詩,但是這個詩和同齡人比起來已經沒什麼差距了。到了二十歲的時候,方仲永還是能夠寫詩,但是他的詩歌已經遠遠不如同齡人。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後天的進一步培育和教育,否則天才只能被磨滅,只能被浪費。
我想這兩個故事都很好地說明了《三字經》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明白了這一點以後,《三字經》就告訴我們,你應該怎麼開始著手學習。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你應該特別注意哪些東西。
解說:古時候孩子的啟蒙教育都是從哪三個方面著手的,而這些傳統的教育內容在當今社會中,是否還有保留的必要?
《三字經》接下來講的是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孩子小的時候,應該特別注重三個方面,親師友,親近良師益友;習禮儀,學習應對,學習禮貌,懂規矩。《三字經》告訴我們,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來開始一個孩子的學習。
【童聲】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在春秋的時候,鄭國有一個樂師叫師文,他聽說魯國出了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大師叫師襄,於是師文就遠遠地跑到魯國去拜師襄為師。誰知道這個師襄眼界很高,輕易不召弟子,一再地回絕。這師文,當然一再地堅持,希望拜他為師,終於感動了師襄,收他為徒。但是過去了兩三年,這師襄突然發現很怪,為什麼很怪呢?這師文很勤奮,經常在那彈奏,在練琴,那照說這沒什麼不好,刻苦練琴。但是師襄發現,這師文從來都不彈奏成曲子的東西,就都是彈幾個樂章,彈幾個片段,從來不演奏整篇的樂曲。師襄看著這個跟自己很親近的弟子,就覺得很納悶啊,你跟我那麼親近,你學了兩三年,你居然連完整的曲子都不會彈,看樣子你是沒什麼天分啊。得了,您回去吧,就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了。師襄就把這個跟師文說了,師文怎麼回答?師文說,老師,我並不是不會彈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夠演奏完整的曲子的話,老師您就會認為我滿師了,您就要讓我走了,我就不會再有機會親近老師了,所以我故意不彈。師襄一聽,你這學生還有這麼回事,你彈一個來聽聽。哪知道師文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師襄終於認識到這是什麼樣一位學生。師襄破格的同意師文先慢點出師,你願意跟著我還是跟著我,師文就接著親近他的老師,接著細細地琢磨老師的技巧,師徒兩個後來成了齊名的一代音樂大師。這是一個親近老師的故事。
那麼親師友,怎麼去結交朋友?在你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除了有良師以外,你怎麼去結交朋友?怎麼能夠找到益友?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我們知道古人是極其重視,極其強調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學說一向認為朋友叫什麼,什麼是朋友?朋友是建立在一種共同的理想基礎上,共同的道德追求的基礎上,共同的人格基礎上的一種友好關係。這種友好關係是超越血緣的。
文忠寄語:朋友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道德,共同追求基礎上的一種友好關係。
中國古代有太多太多關於交友的故事,最有名的桃園三結義,最有名。我在這裡也給大家講一個交友的故事,不像桃園三結義那麼有名,但是好多人可能也聽說過,這就是我們有一個成語的來源,就是一個典故,叫什麼?割席斷交。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好兄弟,兩小無猜,一起長大的:管寧,華,一個姓管,一個姓華歆。兩個人非常要好,要好到什麼地步呢?坐在一張席子上一起讀書,天天如此。古人坐在一張席子上,就等於咱們今天同坐一條板凳了。因為古人沒有床,也沒有今天這樣的椅子,漢朝的時候都席地而坐,非常要好的小哥們兒。有一天,兩個人都在埋頭讀書,突然聽到外面聲音很響,很熱鬧。管寧依然讀書,不受所擾,充耳不聞。而這華歆一下跳起來,跑到門外面看熱鬧。回來告訴管寧,兄弟,外面太好看了,太熱鬧了,新官來了,我們這個地方來了一個新的官,正好在遊街,你不去看看嗎?管寧撥出隨時攜帶的刀子,一下子把他們共同坐的那張席子劃開,割席,也就是說我從今不跟你坐一塊兒了,這就是在古代就是意味著斷交。管寧就跟華歆說,我們兩個不是一類人,你太好那些浮名虛節,外邊有一個新的官來,到我們這邊來就任,鼓吹熱鬧,跟咱們有什麼關係啊?咱們現在應該一心讀書,所以我看啊,咱們斷交。臨分別的時候,管寧再一次跟華歆講了這個道理,華歆也聽不進去。後來的結果華歆是被殺的,因為他趨炎附勢。而管寧後來流落到了遼東,但是到了遼東以後,管寧就用仁義道德教化當地的百姓,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在歷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名聲。這就是割席斷交的故事,也就是說古人把選擇朋友看得是多麼嚴肅,看得是多麼重要。
解說:除了尊師擇友,我們的古人還非常重視禮儀,把這三項內容看成是兒童必備的啟蒙教育。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一樣重視禮儀,提倡講文明,懂禮貌,所以中國民族一直都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那麼這種傳承了千年之久的“禮”,它的實質究竟是什麼?
親師友,那麼還有一個習禮儀。《三字經》告訴我們,孩子從學習的一開始就應該學習禮儀。人應該怎樣來體現自己對禮儀的感悟呢?《禮記》的第一句,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有部非常著名的典籍就叫《禮記》。第一句是什麼?勿不敬,儼若思。你千萬不用不敬,就你做什麼事情,見什麼人,都應該心懷敬意,應該尊重對方,應該有敬畏之心,勿不敬,不要不敬。儼如思,你要非常端正顏色,不要輕佻。像什麼樣子呢?經常像有些事情在想。所以我們古代的小孩,好多像小大人。這當然我們今天可以去討論,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趣都給消磨掉了,孩子都非常恭謹,儼若思,非常儼然,像老有事情在想,(總是)心裡有放不下的事叫勿不敬儼若思。古人也再三提出,千萬不要把禮儀庸俗化,這也是今天的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我們今天非常講究禮尚往來,但是是不是就掌握了中國傳統禮儀的真諦呢?未必。孔子就講過,在《論語.陽貨》篇裡面講,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孔子的話,禮啊禮啊,難道就是講的玉帛嗎?玉,古人非常珍貴的禮物,是玉幣,送人的時候要有塊玉幣,用玉作為禮品送人。帛就是很好的絲織品,古人是作為貴重禮物來送的。所以孔子就哀嘆,發現當時好多人,已經把禮儀給庸俗化了,把禮儀等同於禮物。孔子看不慣了,孔子就發出這樣的浩嘆,也是一種告誡。禮雲 禮雲,玉帛云乎哉。所以在現代社會,我們要講禮儀,要真正把握中國傳統禮儀的精神實質。
文忠寄語:我們講禮儀,要真正把握中國傳統禮儀的實質。
接下來《三字經》講的就是教學的內容與次第,孩子應該怎麼樣一步一步接受教育,應該按照怎樣的輕重程式來學習知識,這就是我們在下一講要講的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