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結天柱山散文
人生,就像一座高峰
五月一日,閒得無趣,便隨同蔣鮮花、鄭陽嬌、陳一慧去爬了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安徽省潛山境內,處於長江北岸,第一次北上登山,心情不免有些激動。五月,已入夏。外面正熱火朝天,但卻絲毫沒有消磨我們爬山的意志。
經過幾小時的顛簸,終於來到高山腳下。田野間碧綠的菜田,淡淡的香樟味,頓生一種感覺,陶淵明那閒步田間的雅意。
抬頭望去,密密麻麻的樹,像一帷巨大的幕鋪蓋著山坡,望不見山頂。高聳的天柱山,就像一根巨大的擎天柱,直入雲端。站在這巨人的腳下,才知道以前爬的廬山是那麼渺小。
天柱山,不愧被漢武帝尊為“南嶽”.等斯山,給人的不僅是一種開闊的視野,而是一種氣勢磅礴的心境。
李白詩云:“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可謂道出遊客的呼聲。凡至此者,未登山,則情早已滿於心。
登山,不僅僅是一種體力活動,也不是為了看風景,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陶冶,是一種情結。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盛愛登山,他們或結伴而行,或孤身前往,或平道而往,或曲路攀行。而登山必至頂峰,山頂乃是他們心中的歸宿,是一種人生的挑戰與體念。
人生那能處處得意,失意是必然的,也是人生的必要。心情煩悶時,人生低迷時,喜歡結伴,或者一個人,登山山頂,感受自然的豁達胸襟,那麼一切的沉浮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今至天柱山,亦如此。覺得此時的'自己像是當年的杜甫,詩人當初登山不也道路險阻,但詩人沒有屈服,而是直奔峰頂,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一種大胸襟,於是我頓覺鼓舞,直往山攀。
每攀一步,都勾起我無限遐想。林木蔥蘢,稀落的鳥聲,谷口前潛水碧波盪漾,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轉一個彎,天地一新;上一道嶺,風光又異,使人應接不暇。這裡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
置身於天柱山,既能感受到塞北的戈壁、灘石,又能領略到江南的秀麗婉轉。他,是一個多情的女子,自古吸引著文人墨客的心,這種發自內心的情結。
情結天柱山,不僅僅是種行為,而是一種歸宿,一種心靈的寄託。他的巨臂可以緊緊給你溫暖、安全感;他的素手可以輕輕撫摸內心的傷痛。來到此山,一切的煩惱,便像那山頭的白雲舒展開來。
當年蘇軾仕途失意,孤身一人,爬上這天柱山,不同樣飽受險道之苦嗎?然而詩人並沒有退縮,他心中只有峰頂,這其實是一次人生之旅,詩人乃是同生命攀登,登頂後,那輕鬆暢快的心境,非詩人而無可會之。於是,東坡眷戀起這裡的景緻,他彷彿聽到了天柱山的脈搏和心跳,是奔放的,豪邁的,就像那山下的長江水,浩浩蕩蕩。
諸如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等皆至天柱山。他們不是莫名而來,而是帶著一份情結。當白居易置身於天柱山,不禁吟出“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這是多麼的豪壯,動魄人心;當王安石登山天柱山的飛來峰時,不禁寫下“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又是多麼的雄心壯志,感染了多少沉迷的人們。是天柱山賦予了詩人靈感,他就像一個懂得人心的巨人,高大卻那麼謙和。
文人們來此,已經不是純粹的欣賞自然景物,而是在讀一種心的呼喊。漸漸地,隨著歷史的沉澱,這種呼聲,已經成了一種情結,一種心的歸宿。
是啊,人生,就是一座高峰,爬山,是最磨練心志的。那經過艱難險阻的登頂之樂,是沁人心脾的。於是,像品一杯酒,濃濃的香醇著整個大地;或是像呷一口清泉,淡淡的滋涼著燥熱的心入到心田,就成了一種情結,像就一樣,越久越香;像泉一樣,越清越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