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口重的散文

口重的散文

口重的散文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天人均用鹽量為6克,而我們平時的鹽攝入量卻遠遠大於這個標準。

  口味為什麼會這麼重,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反省自己的人生,也許會讓人感慨一番。

  1.

  小時候,物質匱乏,生活水平不高,能維持溫飽都很困難。只是記得,每夜,在地裡勞累了一天的父親,總會從飯櫥裡拿出一碗辣疙瘩鹹菜,切上點或鮮或乾的辣椒,倒上點醋,就著喝本地的高度散酒,聽著收音機裡單田芳說的評書,有滋有味的解乏解悶。

  我從小不挑吃穿,也喜歡上了辣椒、鹹菜。

  等到上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煎餅鹹菜更是家常便飯,一吃就是十一年,從未覺得厭倦。在師專上學的時候,同班同學羨慕我一米八五的身高,問我吃什麼長得,我總會驕傲地回答:煎餅鹹菜。

  一直到十九歲,我都以吃飽為目的,沒有鹽滋味,真的難以咀嚼下嚥苦澀的日子。

  2.

  後來,畢業,參加工作,有機會和同事去小飯館裡大快朵頤,各種涼拌、醃製、烹飪菜餚拓寬了味覺的消化渠道,真正印證了那句話:要解饞,辣和鹹。

  這時候,不能分辨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盲目地順從了社會的規則,酒的刺激堂而皇之的加入到口重的行列。

  有一些應酬是逃不掉的,魯中山區的人民,善良淳樸,熱情好客,每一次喝酒都以實在為標準,每次喝酒都令人情緒高漲,每次醉酒卻都讓人驚心動魄。慢慢地,不知不覺間,酒精的刺激變成了躁動青春盲目的依賴,予取予求,不得限制。

  此後十多年間,因為醉酒,鬧笑話,破壞了自己的形象,每每醒來,總要懊悔難過。於是,我討厭酒,多次要戒酒,但終於都失敗,我成了言而無信的人,對自己也沒了信心。

  那年手術後一年多的時間,我不敢喝酒。不能喝酒的日子裡,嘴裡覺得吃什麼都不香,缺乏辛辣重滋味的刺激,像犯了毒癮一樣,味覺頹廢懈怠,深深地感染了我的情緒。如果就此堅持住,該是多麼好的戒酒契機。可惜我又粘上了酒。

  悲劇終於發生了。

  那夜我喝了幾瓶啤酒,騎著變速腳踏車,行走在路燈明亮,路面寬闊平整空曠的柏油馬路上,竟摔倒在路邊的下水道上。臉擦破了,胳膊腿上也是道道傷痕。悔之晚矣。在母親和妻子的心疼與責備埋怨裡,我終於醍醐灌頂,痛下決心:戒酒。

  口味重,滋養的是慾望,綁架的是意志。

  3.

  現在想想,餐桌上山珍海味很多不入菜系,卻都成了饕餮盛宴中的昂貴者。野生的,如天上飛的麻雀、鵪鶉,草裡爬的螞蚱螳螂,石頭裡藏著的蠍子,泥土裡隱居著的知了猴、蝗蟲、蚯蚓都被大廚們搬上了餐桌,甚至老鼠和蛇也不能倖免。

  魚蝦和人工飼養的家畜,都是肉食的重要來源,蛋白質脂肪的營養補充已經較完善了,為什麼還要吃盡蒼生呢?說白了,重口齒之慾,吃的是命,耽於一時口齒新鮮滋味之享,忽視了奄奄一息的'脆弱的生命。人對生命的珍惜,不應該侷限在對人自身生命的珍視愛護,也應該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

  地球上很多動物都已經亡種了,和人類的活動,環境的變化不無關係。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能自詡為高階動物,就可以凌駕於其他生命之上,駕馭,掠奪,吞噬,都不是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平等、尊重、和諧,屢屢被提及,可是我們的言行卻往往口是心非,或者心是行非。

  這和口重應該是有關聯的。慾望都需要一個出口,如果決堤,就是人格的災難,與地質災害的破壞沒有區別。

  4.

  嚴格地說,酸甜苦辣鹹淡是滋味中較清晰地,易分辨的。其中,苦與甜,酸與辣,鹹與淡,應該是一一對應的。每種滋味都有教益,不吃苦中苦,不惜甜中甜;酸與辣都可以理解為調味,酸多了傷骨,辣多了傷胃,都可以控制;但是,唯獨鹹與淡相去甚遠,無法調和。

  忙忙碌碌的生活節奏,人們的思維不甘於平淡,記憶不耽於留戀,急功近利的傾向,繼之而來的是浮躁的情緒,空虛的心室,蒼白的情感。

  的確,手頭“淡”了,付不起房貸,居無定所,心無所安;口味“淡”了,織不出關係網,拉不起人情,舉步維艱,處處碰壁。吃的是排場,要的是面子,圖的是一時快活,表面和氣,至於心裡的悠遠,安靜,早就被遺忘了。

  5.

  古人還是講究以“淡”為美的。比如遇事要淡定,名利要淡泊,生活應淡然等等。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二十四則】中推崇:“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人淡如菊,是詩品,亦是人格。人淡如菊是一種怎樣的境界?為人低調,不爭名逐利,含蓄深沉,溫柔靜雅。

  《莊子?山木》中記載:“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郭象為其做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 現代社會,多少朋友反目,多少親戚決裂,無不因為交情太膩,“利”字當頭,攀龍附鳳,趨炎附勢。

  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口重的另一種形式,或者說是心理的羈絆,精神的負罪呢?

  在當今社會不僅僅是口重,人們的感官也向往著鮮豔,新鮮,華麗。也許沒有比都市的霓虹更誘惑人的,正如在有些人眼裡,饅頭米飯土豆絲白菜燉粉條是甘味一樣。求“淡”,的確可以驗人品性,勵人意志。

  重,意味著“濃”,和貪婪、放縱、暴戾、無節制緊密相連,是假,是惡,更是精神揹負的惡臭的枷鎖;“淡”,意味著“純”,和簡約、安靜、淡然、返璞歸真殊途同歸,是真,是善,亦是心靈的美境。

  只是口重慣了,還能淡的下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