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助人中的人性散文

助人中的人性散文

助人中的人性散文

  曾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件事: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中,母親患了絕症,父親早亡,十幾歲的女孩輟學照顧母親。於是,電視臺、報社找上門來要宣傳她的事蹟。從電視裡我們看到,記者在不停地問,而孩子只是低著頭一聲不響,許久,她抬起掛滿淚珠的臉說:“你們別問了好不好,我不想說。”

  看到這個場景,我不禁聯想起二戰時期發生在一位德國老人身上的往事:

  有一天,一個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提皮箱的男人在這位德國老人家院子柵欄外徘徊。老人觀察良久,然後走上前去對那人說:“先生,您是否願意幫我把柵欄裡的這堆木頭搬到那邊去,我老了,扛不動了。”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脫去風衣禮帽,然後很賣力地把木頭扛過去並擺放得整整齊齊。那天晚上,滿頭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廚房裡與主人共進晚餐,然後又踏上旅程。整個戰爭期間,城裡逃難的人很多,老人家裡的那堆木頭無數次地被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搬動,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運。

  我的心被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卻小心地把自身的'優越掩藏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從而使受助者覺得自己的受助是因自己付出而得到的報償,這是何等的仁慈啊!

  從這位德國老人的所為中,我感到我們曾有的“助人為樂”意識的缺憾———還有什麼比一廂情願地“高尚”地助人更傷害受助者的自尊呢?每思及此,我不禁發問:只要出發點是助人,其行為就是善舉嗎?把他人的痛楚、不幸以及自覺羞愧之處剝裸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揚起自認為高尚、無私的愛心之旗其實是無視他人尊嚴,是無所顧忌,是炫耀自己高高在上的優勢。

  曾經不理解“嗟來之食”中那個齊人所為的我,讀了德國老人的故事,才頓然感受到寧死不受“嗟來之食”的意義。以往我們實在沒有真正體會到助人中被助者的尊嚴和人性在其中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