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龍的話題散文

龍的話題散文

龍的話題散文

  今年是龍年,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用體形、力量、靈性度等相差十分懸殊的十二種動物—“十二生肖”來紀年呢?十二種動物的排序又是依據什麼呢?難道是抓鬮要的嗎?按人們的心理意念,“龍”在“十二生肖”中是力量最強大的,它怎麼卻排在第五位呢?我又想,十二生肖中,唯“龍”是人們未能一睹真容的虛物,然而人們心中卻都以“龍”為最尊貴、最神聖、最偉大、最可敬畏和崇拜的。

  龍的形象大家都知道,說的是馬頭蛇身、鹿角鳳爪、魚尾鬼目,就這麼個四不像的物種,肯定是古人臆造出來的。因為古代中州人氏祈福心切,把平時崇拜的、敬畏的、認為最具有神力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作為圖騰的形像。除了龍之外,還有鳳、麒麟,更有龍的九個孩子,這些都是想像虛構出來的。想像造物,這是中國古人的一大發明。

  那麼,龍完全是子虛烏有的完全沒有根據的東西嗎?亦非盡然。龍應該是遠古動物恐龍形像的演化。恐龍的存在,有化石佐證。現在的晰蜴、蛤蚧、壁虎、變色龍、馬鬃蛇等,應是恐龍逐步退化的後代。

  中國的龍文化,其起源之久遠,其延綿之悠長,可謂源遠流長;其積累之高崇,其沉澱之深厚,可謂高深莫測。中華文明與龍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華大地,貴到帝王將相,賤至貧民百姓,自古及今,誰不在說龍?古代的皇帝,自號“真龍天子”;當今的百姓,自喻“龍的傳人”。風雨雷電、江河湖海都說是由龍管轄的;崇山峻嶺、大川深谷,都說是龍的化身。

  中國的龍文化,其內涵十分豐富。皇帝的寶座叫“龍床”,皇帝的衣服叫“龍袍”,皇帝的臉色叫“龍顏”;過年過節要“舞龍”,端午“賽龍舟”;兩壩相接叫“合龍”,二月初二“龍抬頭”;火灶叫“伏龍”,門坎石條叫“地龍”;每年正月初幾逢“辰日”就叫當年“幾龍治水”。中原一帶很多地方都有“龍王廟”。等等。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是中華民族的崇拜,龍是中華民族的神靈。皇帝的宮殿裡刻繪著數不清的龍,園林亭閣的藝術造型到處可見龍的身影,就是老百姓在修墳造墓、建宅起屋時,也都觀山卜龍、指嶺說龍。總之,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估計再過幾千年,也是不會消失的。

  說到“龍王廟”,我想到一個問題,人們祭祀龍王的目的是什麼呢?原來人們祭祀龍王並非像祭祀其它神祗一般地祈求福壽平安、興旺發達,而是向“龍王”祈雨的。

  說到祈雨的方式,我就想到中原一帶的人一般都是到“龍王廟”舉行祭祀儀式,向“龍王”求情,以獲得降雨的“恩賜”。然而廣西壯鄉的“龍王廟”卻很少,他們的求雨方式卻很有特色。

  小時候我聽奶奶講過我們那地方過去求雨的故事,那裡驃悍的壯族人的求雨方式,很有些挑戰性。他們的做法以其說是“求雨”,不如說是“逼雨”或“討雨”。

  廣西絕大部分地處喀斯特地貌,那裡有數不清的地下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河的“天窗”,壯語叫做“塄”。這些“塄”有長年不竭的泉水,壯家人在河流乾涸時期是靠這些“塄”提供人畜飲水和抗旱的。

  廣西都安縣有個地方,那裡有個百多戶人家的大村子,但是村裡只有一個大“塄”,名叫“黑塄”。此“塄”跟別的不一樣,從“塄”口直入地下幾丈後,還要橫著走四五十丈,才到達有水的地方。“黑塄”裡面很黑暗,下去要點著火把。從裡面挑水走出來,要走一炷香的工夫才能到得地面來。所以人們一般不輕易下去的,何況裡面還有種種神秘的令人膽寒的傳說。

  每逢大旱的年頭,村中的漢子們就集會,商量“打黑塄”(“討雨”的.一種法事)的事。他們首先要目測一位膽大心細的貞德好的寡婦,讓這位寡婦來完成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他們找來鯉魚和鰱魚各一條(象徵兩條龍),又殺貓和狗取血,兩種血混合後,盛在一個大竹筒裡(壯家風俗以為貓狗之血是世界上最汙穢的東西),然後將那鯉魚和鰱魚放進竹筒裡去,讓它們飽受血汙之苦。竹筒上用棉線繫著做揹帶,揹帶上扎著三支香。

  一切準備就緒,經過一番儀式後,由那位寡婦一個人揹著竹筒下‘黑塄’。寡婦要走到‘黑塄’的有水處,將那竹筒掛在水邊的石壁上,將香點燃,口中連念三遍咒語:“鯉鰱鯉鰱,大洗三年!”然後趕緊往回跑。

  當香火燃到棉線處將棉線燒斷了,那竹筒就會落到塄水裡。據說就在竹筒落水的當兒,立刻爆雨連天,地面的洪水就往‘塄’口衝下去,‘黑塄’裡立刻便有洪水衝出來,呈兩水夾攻之勢。這時如果寡婦出來不及,就有被淹死的危險。寡婦完成了這個使命,自然受到村人的尊敬,並獲得一份豐厚的酬勞。

  據說這種做法很靈驗,只要做一次“打黑塄”,三年之內就不會天旱了,因為那兩條“龍”要洗三年才幹淨的哩。

  誠然,奶奶講的這個故事不可全信,肯定沒有那麼神,但它確實反映了壯鄉人民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神龍王、敢於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雖然“龍”是可敬畏的,但是如果“龍”違背了人的意願,還是有勇敢的人不肯乞求而出頭抗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