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羹散文

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羹散文

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羹散文

  小時候不知道母親從哪弄來兩株落葵,種在房屋側面的菜畦邊上,還為它們架起幾根竹架,方便攀爬。落葵長得肥厚華潤,生長迅速,善於攀爬,一片片心形綠葉厚實油亮,綠得發光,很快就攀到了竹架頂部,母親時不時地會摘些頂端的嫩葉炒菜,落葵則很快會在摘掉嫩芽的地方長出幾根分枝出來,如此一來,雖然最初栽種時只有兩根藤,最後卻越吃越多、越摘越茂盛了。

  落葵是草質藤本,在古代稱為藤菜。作為菜蔬,落葵在中國的栽培歷史相當悠久,兩千多年前《爾雅》已有記載。落葵植株充滿粘液,嫩莖嫩葉炒食或煮為羹湯都極為滑潤,唐宋以來就經常出現在詩文中,最著名的例子為蘇東坡《新年》詩:“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羹。”蘇東坡認為其滋味可媲美蘇州名產蓴菜。古時之人也許是菜蔬貧乏,諸多野菜沒有馴化又多有特異氣味或者口感粗糙等,難的有落葵這樣極易生長,又滑潤鮮嫩,還沒有氣味的菜餚,所以被視為美味。以我小時候的記憶來看,落葵其實不好吃,雖然滑潤,但有點華潤過頭,總感覺上面糊了一層粘液一般,吃起來有種難以下嚥的滑膩感,而且除了這種滑膩,也沒有其他蔬菜的鮮脆清甜之感。所以自那兩根落葵之後,母親再也沒有特意種過。

  現在落葵在南方多逸生為野草,如此看來,認為落葵難吃的不只是我,而是眾望所歸,不然不會淪落至此。不過據臺灣作者凌拂的《臺灣草木記》所寫,由於“近年流行吃自然食品,不僅傳統市場有它,連超市裡也有它的席位了,從鄉野晉升到平整潔淨的超市,它有了另一個嶄新的.名字——皇宮菜。”唉!時下的流行總是如此,野菜入城,總是戴著自然的王冠,披著如“皇宮菜”這樣的高階外衣,搖身一變,竟比普通青菜價格還要貴出不少。

  落葵在生長時,葉腋處會長出開花的枝條來,邊開花邊結果,頂端的花還在開著,下面的果已經成熟變成紫黑色。落葵花白色,不甚起眼,反而是果實比較討人喜歡。這紫黑色的漿果汁液紫紅色,是種天然的染色劑,古代婦女取做口紅,即“口紅藤菜子,不用市胭脂”。作者凌拂也喜歡“採了它染宣紙,或者作為印泥,取了閒章蓋書卷、蓋信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