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春天在哪裡呀散文

春天在哪裡呀散文

春天在哪裡呀散文

  “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裡,這裡有紅花呀,這裡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春天在青翠的山林裡。”

  春日遲遲,總引發人們對春天的懷想。從文化的角度考查,古人迎春、傷春、惜春、怨春的情緒流露太多,讓春天從來不寂寞。春的文化是一部詩歌史,也是一部心靈史。古代很多文人在春季裡尋覓仕途,期盼與心上人相聚,希望留住青春年華,以報效祖國,因而盼春、喜春。也有許多文人因春來惹愁,因春去生恨,這也是躲不過的一個環節。更有因感傷國事無端遷怒於嫩嫩的翠柳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我其實沒有必要去湊這個熱鬧,寫什麼春天。春天已被古今中外文人寫絕了。杜甫鳴翠柳的黃鸝,賀知章似剪刀的春風,白居易綠如藍的江水,王安石江南岸的夜月,陸游深巷的杏花,韓愈近卻無的草色……春天裡的每一片葉,每一棵草,每一隻鳥都有歸屬。屬於古人的生命力的一部份,屬於古人的思維、審美、期待、吶喊。春天也被今人寫絕了,屬於朱自清的花枝招展的春姑娘;屬於巴金的五彩繽紛的星;屬於老舍的剛剛畫好的彩畫。春天亦被外國人寫絕了。屬於屠格涅夫的探險的蜜蜂;屬於托爾斯泰的禿枝搖曳著的山毛櫸;屬於莫迫桑昏睡中復活了的土地。

  在古今中外文人的筆下,春天的節令,花兒,蝶兒,草兒,鳥兒,一同出演;綠水,明月,春風,山石,齊作烘托;哀婉,欣悅,思念,長嘆,俱是刻骨……春來了,春又去,牽動心海微波起伏,濺起歲月絮緒綿長如水,錄下生命痕跡絲絲縷縷。

  儘管如此,我依然有我的春。

  春的`城:黏黏的,稠稠的,風兒夾著粉粉的雨絲兒,讓你的生命有了詩韻。季節空濛,彷彿間似有迷幻之感。以深深淺淺的腳步踏在春之禪城的路上,滑滑的,顛簸顛簸的,讓你有一絲兒料峭春寒的苦澀。但古老禪城的春,就蟄伏在季節裡,從未消失過,只要你一伸手即觸控到生命琴絃的顫動。溼漉漉的地面醞釀著螞蟻、蚯蚓等蟲兒的故事;木棉花作好了蓄勢要燃燒自己;枯的、黃的、綠的植被們都換一身新裳,擠到春的舞臺;貓兒、狗兒,都在主人陪同下,趕集似的,來到禪城的大小園兒,嬉鬧、溜達;隨意抖動一片園裡的枝葉,都是瑩閃閃,綠油油。昨兒北風橫掃,落葉鋪錦,東凋西敗的局面,一晃眼即過去了。今兒,要以隆重之禮迎候春天。夜幕下的蓮花廣場浪漫悠閒。南國之春夜,喜興的紅燈籠在霏霏細雨中搖曳,柔和的紅光烘托出夜色的馨寧。慢四的節奏,推出一對對不分年齡層次的舞伴。“我踩著不變的步伐,是為了配合你到來,在慌張遲疑的時候,請跟我來。我帶著夢幻的期待,是無法按捺的情懷,在你不注意的時候,請跟我來”,如泣如訴的歌聲,把人帶到相愛、相親、相思、相戀的過去。"雖然身邊的舞伴,只是生命中的過客,但歌聲撩撥起的思念,也讓每一個有生活的舞者,沉迷夢中。大榕樹以一個閱世老人的風采,為他們的表演頷首。

  春的園:我所在的校園,在季節的催生中,忽而有了一片夢幻的花海,嫩黃嫩黃一大片,浪漫了年輕學子的一片天。我曾與新來的高一學生說:“你們每天觀察芒果花的變化,到六月,這將是一片果實豐收的景象。學子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遞交班主任佈置的週記時,居然有同學寫到了芒果花。課間的時候,我經常看到三三兩兩孩童,站在廊邊,眺望遠處的詩意雲霞,我總是走過去,與他們一起期待,期待六月一個金燦燦收穫季節到來。南國香美芒果向季節遞交了熱烈的、痴情的、美麗的詩篇,每天改變著用筆的色彩、輕重。與長有五層樓高的芒果樹對話,欣賞那一片如綢緞、如波濤的花海,滿懷喜悅,彷彿自己心中也有一片花海。其實,我面對那一片花海,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時日了,只是到了今天才有興致去細味它們。芒果花因思念果子由黃變紫。芒果花,我與孩子的期待花。

  春的橋:用手輕輕撫摸著厚茸茸的草,問兩個迎面走來的老年男人,知道三眼橋的歷史麼?他們猛搖頭,慢慢離我而去。我與丈夫以及女兒,在珠江岸邊看夠了笨拙的大船從眼前駛過,覓夠了郊外的昆蟲趴在泥土上的悠然姿勢,決計要去禾仰村看看,這個村裡有一座頗具歷史的古橋——三眼橋。站在這明代建就,至今依然硬朗的三眼橋上時,我似乎找到了時間的交接點,陷入一種久遠的懷想之中。這是一座有四百年以上歷史的古橋,是否建於朱元璋明太祖時期不得而知,但從至今依然堅固的橋面,感覺這座橋見慣了歲月的風雨。橋身至今紮實,脊樑筆挺,光彩依然,可見我國當時的建橋技術,堪稱一流。佇立南海平洲一鄉里,想象著當年的繁華、茂盛,如今,平洲的三眼橋,只有那一棵老碩的榕樹經日月而不棄,橋下河水清澈見底。站在橋上眺望,水鄉人家的味道濃郁。我用手撩撥那悠悠的河水,四周沒有一點反應,只有小河鎮日地流淌著,似古代伴讀在旁的紅袖添香的女子。我想找一個村民再次問一下橋的典故,只揪到一個說外地口音的男子,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艱辛告訴我這裡是“禾仰”村。如今的村民多屬外來租屋者,能說得出此橋歷史的人很少了。只有村邊三個老婆婆在閒聊,但她們談興正濃,我也不好打攪。我走上橋面,看見橋被煙塵掩蓋了清秀的面孔。但,橋不老,春不走。

  我國的橋樑建築史,在隋末就很輝煌,著名的趙州橋是隋代的建築。我也曾經在順德的蓬簡村,看到過一座明代的橋——明遠橋。橋是歷史的見證者,在春天看古橋,意義特別深遠。

  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我的尋尋覓覓的文字裡。

作者: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