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龍泉清流散文

龍泉清流散文

龍泉清流散文

  身居綏德縣五年,卻不知距縣城二里許有一村名叫龍灣村。更不知龍灣村因古綏德州八景之一的“龍洞清流”而得名。甚是汗顏。

  進入冬季,異常寒冷,天空常常陰暗昏沉。我除忙碌上班之外,也不常外出散心。

  忽一日,天氣晴朗,冬陽高照,大地呈現出日掛中天的短暫暖陽之中。午飯後,我乘車去縣城辦事,順便去了趟神奇的龍洞清流。

  順著車水馬龍的縣城街道,沐浴著暖融融的冬日陽光,欣賞著一道黃土高坡與現代繁華交相映襯的美麗風景。向東步行一公里,便看見一座石巖下的石洞一穴。穴洞高約五尺,見方約兩丈餘,幽暗而清涼。其後壁上有泉水一股,從一條巨龍形狀的岩石間迸湧而出。

  走近一些,我站在洞前,讓我黃皮膚的臉,貼近冬日裡這座陡峭石巖頂上的黃皮膚的山。

  獨獨的一個石洞,獨獨的一個洞穴,便神奇般地噴出一股清泉。這是造物主的一種厚愛和恩賜。

  難怪有漢時的“飛將軍”李廣夢中得神泉的美麗傳說。

  相傳,在漢景帝時,“飛將軍”李廣率兵抗擊匈奴於上郡(今綏德),在一個炎熱的夜晚,夢中依稀率兵行軍至一個地方,因見部下士卒一個個口乾舌燥,乾渴難忍,不時昏厥地上,李廣心如火焚,呼喚吶喊,卻始終一籌莫展。忽然,又見高祖帝冉冉凌空而至,口諭曰:“將軍帶與士卒去那邊石巖下飲水!”李廣十分驚異,急忙叩頭三呼“萬歲”而醒,原是一夢!

  次日,李廣便以夢中所記之山川景物徒步尋覓而去。果然,於上郡城東二里許的一座石巖下見有石洞一穴,高約五尺,見方約兩丈餘,幽暗而清涼,其後壁上有泉水一股,從一條巨龍形狀的岩石間迸湧而出。李廣不禁十分驚訝,遂與一同前來的將士試作飲嘗,感知此泉沁心明目,清爽甘美,將士們讚不絕口,都說“此實乃高祖皇帝所賜”,由此即命此泉水為高祖龍泉水,日久年深,歷史更替,人們便稱其為“龍泉”了!

  一個美麗的傳說如果披上了一層神的外衣,並且傳達著人們的美好願望。那這種本來就不是很神奇的.洞穴變得開始神奇了,並在一代代後人的精雕細刻中,日漸名聲大作、流光溢彩了。

  後人就是憑著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術,依石洞穴中石龍的天然風姿,精雕成一條巨龍,下鑿一方形石池。那龍身長兩丈餘,墨綠斑駁,鱗光閃爍。其勢如穿穴出洞,凌空騰飛,栩栩如生。石龍作昂首張口噴吐之狀,一股清流從龍口噴出,飛珠撒玉,注入石池,銀漿四濺。如此奇妙景緻,令人無不讚嘆!

  既然此處為神所賜,造福人類,那就必須有對神地敬畏和膜拜,必須時刻祈福著神龍的保佑。於是,古州城郊的父老鄉親們又在龍泉洞前石臺上興建了黑龍神祠與戲樓。那黑龍神面色黝黑,表情冷峻、威嚴,雙目圓睜,寒光逼人,每年香火不絕。若遇天旱,農民便上廟求雨,異常靈驗。

  如此異常靈驗,更讓大宋天子欣喜有加。宋徽宗特封此龍神為“淵靜侯”。從此黑龍聲名更加大振,名播陝北。

  千百年來,凡過往客旅征夫、文官武將、騷人墨客,都臨其鏡,遊覽觀賞,或題留、或賦詩。石龍南面的石壁上,就留有許多文化名人的詩詞石刻和關於龍泉洞的簡介。這給龍泉洞增加了深遠的文化內涵和極強的吸引力,提高了龍泉洞的文化品位。尤其是愛國將領高桂滋所題的“龍泉清流”四個字,剛健雋逸、凌空欲飛,更使神奇的龍泉勝景倍增姿色。

  起風了,如刺骨般寒冷。雖然暖暖的冬陽把光和熱投向大地,但終抵不過寒風地侵襲。這是陝北特有的冬季。

  捨不得離開這一汪龍泉清流和那崖壁上的一個個有著靈性的文字。在這愈加寒冷的夕陽餘暉裡,我的心卻如這龍泉清流一樣溫暖,我的情愫也如這黑龍神祠一樣香火不斷,餘香繚繞。

  作為一個深深愛著陝北的外鄉鐵路人,我的命運已經緊緊地和陝北人民的命運連在了一起。既然龍泉清流的美麗傳說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那麼,我也真心祝願這種美好的願望在黑龍神的護佑下變成現實,使龍泉清流永遠“口吐銀漿瀉,飛珠璟炫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