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散文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散文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散文

  在某本書上,看到過這麼一段話,說美國的教育有這樣一個不成為的規定,意思就是說,有錢人的孩子一般都是優先讀商科類的專業,比如,法律,經濟,金融會計,而普通家的孩子都會選擇工科類的專業,比如計算機土木工程車輛工程等等。

  這段話中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講到的是兩種不同的選擇。經過了從學校到職場的轉變,慢慢意識到這兩種出發點的含義在哪裡。

  對於家境一般的家庭來說,供養孩子讀完大學,那孩子最大的任務就是賺錢,要能夠賺錢養家,存錢買房子,為了生存而奮鬥。如何將利益最大化呢?那就是選擇工資相對高市場需求旺盛的專業,肯定是工科類。我當年選擇專業的時候,也是家裡長輩說,文科不容易找工作,學門工科技術是最好的,好找工作。

  對於富人來說,他們的孩子已經不需要出售自己的勞動力就可以生活下去,最重要的保住他們的財富不縮水,學習好財技,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出發點的不同,而導致的選擇不同。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家庭貧困的學生,就一定不能去讀商科類的專業嗎?非也。只是讀商科類的專業,找工作的時候就業面很窄,大部分的人是很難有那個平臺去發揮自己的才能。

  而工科類,適合大部分人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去獲得收入。

  但是,單單從賺錢能力來說,一旦學會了財技,加上家裡人的啟動資金,賺到的錢,足以秒殺工薪階層很多年的.收入。

  現在講到正題,我一直想了解經濟學,但是呢?一直沒有一個契機,所謂的契機,不是你去圖書館借書看書,就能學會的。而是有高手帶入。高手的能力,其實就是化繁為簡,將複雜的內容簡單話,可理解化,而且是正確的方向。

  如同股票,自己琢磨是很難的,那麼多專業詞彙,那麼多種流派,如果你自己去學,很容易接觸到錯誤的流派,從一開始就三觀不正。接下來所有的思想,都會是錯的。

  經濟學很深奧,沒有一個契機,很難啃完那麼多的專業書籍。最近遇到了一個講經濟學很通俗的人,文章寫得非常好。所以,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去驗證他的理論

  他認為的經濟學第一定律,就是交易產生財富。如果再也找不到交易的機會時,社會財富最大化。

  其中所指的交易,一定是雙方自願的交易。

  作為一個理科生,交易產生財富,其實,我剛開始不認同。為什麼不是生產產生財富呢?

  國家的教育一直倡導,實業興國,製造業興國,難道不是生產產生財富嗎?將產品賣出,賺取外匯,或者內銷,帶動消費,也是產生財富的。

  實業,也是交易的一部分的。生產一支鉛筆,可能需要幾十家的企業分工,上游中游下游供應商,涉及到幾萬人的協作,才能產生一支鉛筆。每一個點都有專業的人在做專業的事情,一旦做不到價格低廉,產品優質,就會被淘汰。

  所以,生產一支鉛筆,背後一定是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如果不是的,一定會被淘汰掉。

  品牌商往往和生產商,是分開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而分工協會,帶來的就是交易量的增多,因為自願的交易,就能來效率最大化。如果一支鉛筆,一家企業包攬了所有流程,那他做出來的成本肯定是會比分工協作的高。經過篩選出來的供應商,一定是價格較低,質量較好的企業。而包攬了所有流程的公司,效率一定是低的,因為公司無法參與到與其他公司的交易中。透過交易的方式,篩選出來的供應商,幾乎可以選到行業最佳。

  對於我的工作,又有什麼啟發呢?對於傳統企業來說,電商,是一個機會。在傳統的公司,如果想要創造一個品牌出來,那就要燒錢。燒很多錢去買流量,打造知名度。

  現在呢?網路上的流量,相比線下的廣告,也是便宜了不少。這是一個挺好的機會,去創立一個自己的品牌。但是隨著競爭的越來越激烈,網上的流量變得越來越貴,慢慢的線上線下的價格,已經沒有多大的差距。

  以前的想法,就是認為供應商應該創立自己的品牌,有貨源優勢,靠低價一定可以做起來。但是現在,慢慢地懂得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品牌運營和生產是兩種事。品牌運營包含了營銷和運營等等一系列的知識,是非常專業的。品牌運營會賺取利潤的大頭,因為難度更大。

  同樣的,一個企業,非核心部門是外包好,還是自己做好。大公司一旦發展起來,效率就會降低,人員就會冗餘。這是一定的。論效率,肯定是小公司強。但是論體量和資金,大公司肯定佔優勢

  我一直有這個觀點,當一個公司開始大規模擴張時,就是這個公司沒落的時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擴張,意味著效率的降低。如果只是適度的擴張,根基穩固,健康發展。

  專業分工,專業的事情找更專業的人去做,增加交易,做自己擅長的事,才能創造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