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環翠亭記》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環翠亭記》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環翠亭記》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環翠亭記

  [明]宋濂

  臨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聳起,如青芙蕖,鮮靚可愛。沿城直趨而西,是為羅家之山。承平之時,有字仲孚者,嘗承尊公之命,植竹萬竿,而構亭其中。當積雨初霽,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閃彩,晶瑩連娟,撲人衣袂,皆成碧色。衝瀜於北南,洋溢乎西東。莫不紺聯綠涵,無有虧欠。仲孚嘯歌亭上,儼若經翠水之陽而待笙鳳之臨也。虞文靖公聞而樂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塵襟。”乃以“環翠”題其額。

  至正壬辰之亂,烽火相連,非惟亭且毀,而萬竹亦剪伐無餘。過者為之彈指詠慨。及逢真人龍飛,六合載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歸,既完其闔廬,復築亭以還舊。貫而竹之,萌櫱亦叢叢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壽陵與其有連者,鹹詣大仲孚,舉觴次第為壽。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時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佔幽勝而挹爽塏①,非不美也。兵興以來,有一僨②而不復者矣;有困心衡慮僅脫於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遷徙無寧居者矣。是亭雖微,可以卜許氏之有後。足以克負先志,前承後引,蓋未有涯也。”

  中有陳聞先生者,謂不可無以示後人。乃同仲孚來詞林,請予為之記。

  嗚呼!昔人有題名園記者,言亭榭之興廢,可以佔時之盛衰。餘初甚疑之,今徵於仲孚,其言似不誣也。曏者仲孚出入於兵車蹂踐之間朝兢暮惕雖軀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鑿崇乎書詩而於暇日怡情景物之表豈無其故哉。蓋帝力如天,撥亂而反之,已十有餘年矣。觀仲孚熙熙以樂其生,則江右諸郡可知;江右諸郡如斯,則天下之廣又從可知矣。是則斯亭之重構,非特為仲孚善繼而喜,實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誠可期也。予雖不文,故樂為天下道之,非止記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麗,嗜學而好修,士大夫龕然稱之。

  (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卷十六,有刪節)

  【註釋】①爽塏:高爽乾燥的地方。 ②僨:毀壞  ③爬梳:梳理、整治。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乃以“環翠”題其額          額:牌匾

  B.既完其闔廬       完:修繕

  C.足以克負先志              負:辜負

  D.今徵於仲孚            徵:驗證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有字仲孚者,嘗承尊公之命             植竹萬竿,而構亭其中

  儼若經翠水之陽而待笙鳳之臨也          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塵襟

  過者為之彈指詠慨          既完其闔廬,復築亭以還舊

  故樂為天下道之           觀仲孚熙熙以樂其生

  7.不屬於“樂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項是(3分)

  A.佔幽勝而挹爽塏,非不美也      B.足以克負先志,前承後引

  C.亭榭之興廢,可以佔時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誠可期也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首先記述了許氏一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環境,其重點放在對環翠亭外竹林雨後景觀的描寫上。

  B.對竹林雨後景觀的.描寫突出了竹林的綠色主調,把雨後早晨的陽光與晶瑩的水珠所激射出來的光彩描繪得極其生動。

  C.文章記敘了環翠亭的興與廢,以及人們因其輕易被戰火所毀的惋惜。其中關涉到戰亂及戰亂後人們的家園重建。

  D.全文圍繞著環翠亭展開,環翠亭的興廢是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圍繞這一中心,作者採用了先敘後議的手法。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

  曏者仲孚出入於兵車蹂踐之間朝兢暮惕雖軀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鑿崇乎書詩而於暇日怡情景物之表豈無其故哉

  (2)翻譯下面的句子(7分)

  ①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時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3分)

  ②斯亭之重構,非特為仲孚善繼而喜,實可以卜世道之向。(4分)

  參考答案:

  5、文言實詞

  3、C負:承擔,懷有。

  6、文言虛詞

  3、B

  而:均為連詞,表並列或遞進。A.之:助詞,定語標誌;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為:介詞,因為;介詞,給。D.以:連詞,表結果或目的;連詞,表修飾。

  7、資訊篩選

  3、A僅是指昔時名宗右族的亭榭之美,並未涉及由亭榭的興廢,而卜佔時世之盛衰。

  8、內容歸納

  3、C

  “彈指”比喻時間極短暫,不是“輕易”。“詠慨”指感慨、嘆息,不是“惋惜”。應為:路過的人為它存在的短暫而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