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鄉> 思鄉的作文300字

思鄉的作文300字

思鄉的作文300字

  導語:這一場細雨,打溼了我所有的記憶,鄉愁猶如滿園的韭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思鄉的,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一:思鄉

  鄉村的明月有著無言的靜美。

  傍晚時分,西邊的夕陽一落下,東邊的一輪明月便爬上來,他是那麼圓潤,碩大,猶如水洗過般的明淨,澄撤。這鄉村明月,適於飲茶,與竹萌共話;也宜於品酒,與荷塘共醉。窗前凝眸時,它萬千風情近在溪流;花下吟唱時,它百般柔媚又遠在江湖。

  小時候,我總是好奇的想:為什麼天上有月亮,水中也有月亮?後來,父親告訴我: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投影,只要有水的地方,它都會出現。我愛水中月,隨意常常用小石子去投它,看,月被擊碎了,一下又回覆原樣。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生活在鄉村土地上,使我永遠懷著深情與感恩。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我開啟心扉,鄉村月都會不辭萬里而至,與我共同歡樂,共同悲傷。我想:久居嘗試的人,如果有機會子啊某個夜晚與鄉村的月亮相逢,一定會把她當做奇遇,當做心靈上的朋友。

  穿過風雨,撥開雲煙,愈來愈靜美的鄉村明月,在此時此刻,牽魂縈夢,溫暖人心。

  作文二:思鄉

  窗外是綿綿的細雨,我那思鄉的心猶如一粒浸透的種子,漸漸地膨脹起來。

  那是誰?在月光中用長笛吹奏著那支思鄉的歌,憂傷的曲調不經意塞滿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誰在夜夜誦讀那首思鄉的詩詞,悲嘆的聲音飽含著無限恬靜的鄉愁。

  曾一度認為自己在這熟悉的城市裡過慣了早起早歸的日子,故鄉的山山水水,已漸漸疏遠。可驀然回頭,才明白,自己像是一隻放飛的風箏,無論身在何方,心靈之繩永遠栓在故鄉門前的石榴樹上。

  這一場細雨,打溼了我所有的記憶,鄉愁猶如滿園的韭菜:長了割,割了又長。故鄉的一切都在我的腦海中晃動,在我的思緒中游蕩著,那山那水,和那些淳樸的人家,在我的記憶中形成一幅畫,很美很美—-—-

  當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飛的雁群,當石榴樹的葉黃了又青,我那不變的鄉愁卻又如此悠悠盪盪的演奏著那故鄉清遠的笛聲。

  作文三:思鄉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斜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雲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遊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雲,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雲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願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雲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淒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閒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淒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髮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於花,實是於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餘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一個精緻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緻,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慼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閒情雅緻。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矇矓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後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為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悽楚無奈。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淒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讚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為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後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於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慼,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儘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