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篇一:《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
巴金爺爺在《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中,用深邃的思想之光,以自己的人生信條,點亮了我們心靈的黑暗角落,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為讀者照亮了人生的道路。
雖然巴金爺爺已經是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還寫下了不少的傳世佳作,而他一點兒也沒有名人的架子,反而還說自己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的走過了這一生。他的謙虛讓我敬佩不已。
學完課文,我對巴金的那句“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覺得,只有為別人奉獻愛,為別人付出精力,為他人花費時間,同情更多的人,給予別人更多,為別人多想一點,生命才會“開花結果”。我們人不能在自私自利中虛度一生,我們要盡力為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縷絢麗的光彩,因為人的一生只有不斷奉獻,不斷努力,不斷追求,時時刻刻記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句話,才能讓自己的一生不白白浪費掉。我們活著就要活的有價值。
謙虛的巴金爺爺在心中以為自己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他一直在不斷努力,不斷釋放自己的光彩,不斷貢獻出自己的精力,為文學,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其實是希望我們這些祖國的未來,鮮豔的花朵能夠如心中所說的那樣“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乾飯,我們活著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是啊,我們前面有無比寬廣的道路,我們心中有那麼多純潔美好的愛心,我們身上有那麼多充沛的精力,這些不都是我們為祖國為他人做貢獻的充分準備嗎?所以,愛惜我們可以使用的寶貴時間把,釋放自己無限的潛能吧,因為希望在我們身上,成功掌握在我們手中,希望的輪船將由我們掌舵。
學完課文,巴金爺爺的希望讓我神遊感觸,願我們把愛播散到世界,把巴金爺爺的希望傳遞給每個人,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吧!
篇二:《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今天,老師佈置我們回家讀一讀巴金爺爺《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我一口氣讀完了這封信,心裡湧起了許多的感受。
巴金爺爺在信中告訴我們小朋友,他有病,寫字很困難,提筆的手不聽使喚,可為了不使家鄉的孩子失望,他終於拿起了筆,給家鄉的孩子寫回信。讀到這裡,我心裡是多麼感動啊!同時,我也深深地知道,巴金爺爺是多麼的關心祖國的下一代呀。他在信中說,他雖然不能回家鄉,可是,卻多麼想看見孩子們天真的笑臉,多麼想聽見孩子們歌唱般的話語。可見,他和家鄉的孩子感情是多麼深啊!巴金爺爺在信中還說,他不是什麼傑出人物,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寫作不是他有才華,而是有感情,對祖國萬物充滿了無限的愛,他只是用作品來表達了這種愛。我想,他取得了那麼大的成就,寫出了那麼多的有名的作品,還這麼謙虛,真不愧是一個偉大的人。
想到這兒,我感到很慚愧,平時自己成績稍好一點,就自高自大,就目中無人,不思進取,與巴金爺爺相比,真是太慚愧了。今後,不管在學習上取得多大的成績,我要戒驕戒躁,要想到學海無涯,知識是人永遠也學不完的。
篇三:《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生命如同一股清泉,清澈而又甘甜;生命如同一片雲彩,潔白而又純淨;生命如同一縷陽光,燦爛而又明亮……生命悠遠的進化歷史,如同一道堅固的城牆,一塊塊精美的城磚,就是那生命的每一幕……點點滴滴,就是生命的光點。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洋溢著生命的光彩。生命就像一首短小精煉的詩,區區幾十載,我們的生命就將邁入終點。只有在生命的終點,我們才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生命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也許是七彩的,也許是黑暗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因為,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
看了巴金爺爺寫的《給家鄉孩子的信》後,我從中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我思索,我追求,我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其實生命的意義很簡單,其中之一就是奉獻。只有為別人,為社會,為我們生存的環境做一點貢獻,哪怕只是一點點,就已經足夠了。其實,只是這一點,我們的生命就已經是有意義的了。生命如同一部電影。回顧我們度過的時光,每一個片斷都是生命之河的源泉。數十年的光陰只是一個瞬間。所有的片斷都是生命的回憶。有了生命,這個世界才會多姿多彩,有了生命,自然才會更加美麗。生命這部電影,在歷史上播放了無數次,一次又一次地演變,都在講述著生命的神奇。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的裝飾物。
許許多多的生命,被串聯在了一起,交織成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河流。看著一條條生命的河流,使我們感悟到了生命……每一點生命都是一個個音符,一個個音符組成了一首動聽的歌——生命之歌。無數值得回憶的生命,都是一個個動聽的音符。無數值得讚揚的生命,都是一首首動聽的歌。生命的歷史,標誌著生命的進化,也標誌著生命的難能可貴,學會欣賞生命吧!生命就像美文,字裡行間透出無限美好。同學們,快去欣賞生命吧!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寶貴,生命的神奇,都值得我們欣賞。許多人的生命,因為他們懂得欣賞,懂得奉獻,才能放出光彩。還有人的生命,是因為他們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才變得更精彩。
無論是哪一類人,他們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有所領悟,他們擁有自己對生命的解釋。無論解釋是什麼,他們都明白了一點——生命只有奉獻才會精彩。無論什麼,都不能讓生命變得脆弱。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著堅強的內在,雖然生命的外表是脆弱的。
生命之歌,是世上最美妙的歌曲,聽不出,看不出,摸不著,只能感悟到。每一位要走到生命終點的人,都能真切地感悟到真正的內涵。頭腦清醒的人,會認為生命是一場冒險,死亡也是一場冒險。無論是出生還是死亡,都是生命的代表,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生命。生命是一首歌,一首需要領悟的歌,一首需要用人生領悟的歌。
篇四:《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同學們,相信大家對於《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肯定不陌生吧!既然如此,那麼大家對這篇文章的作者——巴金,也應耳熟能詳了。正是這樣一位世紀老人,卻在此文中表現得淡泊名利、為人豁達。而他在文中的一句:“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卻把我引入了沉思之中。
在《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中,巴金曾多次提到“奉獻”、“開花結果”等字眼。這些給我的感觸都很深。是的,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若不做點兒什麼,生命就失去了意義,失去了光彩就像文中巴金說的“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多餘的愛、同情、精力和時間。與其一個人享受它們,倒不如把它們獻給社會、獻給人民。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才會結果;我們才能活得坦然,活得灑脫。反之,一些只為自己活著的人,縱然是存在著,也會被世人藐視,被世人拋棄;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巴金在這篇文章中,顯得謙虛。他雖在文中說自己的生命並沒有開花,可我們卻都心知肚明,巴金的生命其實早已開花結果,單從他留給世人的文學作品就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巴金在自己的一生中,活得坦坦蕩蕩、轟轟烈烈、光彩照人。可以說,巴金把自己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時間,都獻給了社會、獻給了人名。雖然巴金現在已離我們而去了,但他那高尚的奉獻精神,卻永久地留在了我心中,留在了人民心中,千古不朽!
篇五:《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這是一封信,是一封普通而又富有哲理的信。這是巴金爺爺帶著重病為家鄉孩子們寫的一封回信。
前幾天,我學習了著名作家巴金爺爺的《給家鄉孩子的信》。信中主要寫了巴金爺爺對自己的一生的感悟從而教育孩子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表達了巴金爺爺對家鄉孩子們真誠的關愛與無限的希望和期待。
學完課文,我對巴金爺爺的那句“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覺得,只有為別人奉獻愛,為別人付出精力,為他人花費時間,同情更多的人,給予別人更多,為別人多想一點,生命才會“開花結果。”我們人不能在自私自利中虛度一生,我們要盡力為生活中的社會添上一縷絢麗的光彩,因為人的一生只有不斷奉獻,不斷努力,不斷追求,時刻記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才能讓自己的一生不白白浪費掉。我們活著就要活得有價值!
謙遜的巴金爺爺在信中認為自己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他一直都在不斷努力學習,不斷釋放自己的光彩,不斷貢獻出自己的精力,為文學,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其實是希望我們這些祖國的未來,鮮豔的花朵能夠如信中所說的那樣“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乾飯,我們活著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是呀,我們前面有無比寬廣的道路,我們心中有那麼多純潔美好的愛心,我們身上有那麼多充沛的精力,這些不都是我們為祖國為他人做貢獻的充分準備嗎?所以,愛惜我們可以使用的寶貴時間吧,用這些時間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相信你的生命也會開花結果的!
篇六:《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信,是一架無形的橋,將你和遠方親人的心緊緊相連;信,是一雙無形的翅膀,將自己的祝福傳遞給對方;信,是精神的寄託,是愛的呵護。今天我學了《給家鄉孩子的信》後,感慨萬千。
這封信是巴金爺爺87歲時寫給家鄉孩子的回信,信中情真意切的表達了巴金爺爺對家鄉孩子真切的關懷、親切的勉勵,抒發了自己要讓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給了我人生最重要的啟迪。
不要把我當成什麼傑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多麼感人佩服的話啊!巴金爺爺把自己的榮譽成功看得很淡,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它卻無限的熱愛祖國和同胞,更讓我到了巴金爺爺的謙遜及和藹。
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這是巴金爺爺的人生信條,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這句信條是經過巴金爺爺一生的求索和一生的追求得來的。
我和別人一樣,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開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我懂的了巴金爺爺認為自己的時間有限了,可是他仍希望自己的生命開花,但是又不能再活一次,所以他非常珍惜每分每秒。
奉獻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因為為他人付出了,就一定會感到快樂,而那些只懂得索取的人,一生只會一無所有,這種人的生命,永遠不會開花結果。人的一生有許多的愛、同情、精力、時間,除了為自己花費,也要為別人付出。
篇七:《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巴金,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今天,我有幸讀了他的《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這封信主要寫了巴金爺爺對人生的看法以及對家鄉孩子們的期望。讀罷,我感慨萬千。
雖然巴金爺爺已經是一個享譽世界的大作家了,還寫下了不少的傳世佳作,而他卻一點兒也沒有名人的架子,反而還說自己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一生。他的謙虛讓我敬佩不已。
其實像巴金爺爺一樣謙虛的人還有很多,我國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就是這樣的人。她6歲開始打乒乓,先後獲得了多項亞洲冠軍和世界冠軍,被評為世界乒乓球頭號種子選手。面對一塊塊金牌和別人的稱讚,她卻說:“一切永遠從零開始,我必須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爭取下一次讓對手見到一個新的鄧亞萍。”試想,如果鄧亞萍沒有像巴金爺爺那樣永不自滿的精神,怎能獲得累累碩果呢?
相反,驕傲自滿是進步的大敵,它就像一隻害蟲,可以吞噬整個成功的果實,許多人都是因為驕傲而導致失敗。我也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在上屆運動會中,我報了男子跳遠這個專案。在預賽中,我由於發揮出色,以預賽第一名的好成績進入了決賽。我興奮得有點忘乎所以了,就是這種驕傲心理使我與冠軍失之交臂。直至今天,那次失敗我仍記憶猶新。它使我懂得:在勝利時,要防止產生驕傲情緒,因為驕傲會使我們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聽不進別人的忠告,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
巴金爺爺的信,令我受益匪淺。它使我明白了:我們在面對成績和勝利時,要保持謙虛的態度,應該把成績和勝利當作前進的起點和階梯,再接再厲,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像巴金爺爺那樣鑄就輝煌!
篇八:《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今日我重新拜讀巴老您的作品,被您真誠又廣博的愛深深地打動了。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被自私、浮躁、功利矇蔽了雙眼。經常聽到這樣說:“給我多少錢,做多少事。”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想難道真的是“鳥為食亡,人為錢亡”嗎?我們是賺錢的機器嗎?工作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人們活著到底有多少樂趣?我不願意這樣做。我要將工作視為自己價值體現的橋樑,儘可能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我從事教師職業。這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工作10年來,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當教學上出現種種無奈時,我的情緒很低落,覺得工作毫無意義,毫無樂趣。因為自己像您一樣,把滿腔熱情傾注給學生,然而他們無法理解我,絲毫沒有改變。就在我想放棄時,您的話語就在我的耳畔響起:“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您雖然歷經艱難,但是由於您“對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所以您沒有放棄追求,一如既往地奉獻著。與您相比,我是多麼渺小!於是我會重新振作,重新尋找學生的可愛之處。同時,我心釋然,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他們畢竟是孩子,錯誤是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經歷,也是一道又一道美麗的風景。孩子們就在這樣的道路上走向成熟。
也許自己沾染了現代人的浮躁,播下去的種子想立即讓它們生根發芽。要知道學生不是一般的生物,無法用催化劑來助長,必須是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這是自然之道。我為何要恨鐵不成鋼呢?相信用我的愛心與熱情澆灌這些幼苗,肯定會有所欣喜的。
我會追隨您的腳步,用滾燙的心,火熱的情呼喚藏在學生心靈深處對知識的追求,對學習的熱愛,對世間萬物的探索激情。
篇九:《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最近,我們學了《給家鄉孩子的信》這篇課文。這是巴金爺爺寫給他家鄉四川成都的孩子們的回信。
信中,巴金爺爺認為他是一個普通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開花結果,認為自己過去浪費了許多時間,他十分珍惜餘下的每分每秒。信中的話語雖然很樸實、簡單易懂,但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巴金爺爺對孩子們的思念之情和他對人生的態度。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是啊,如果人活著就是為了白吃乾飯,而不為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那麼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人活著就應該奉獻,哪怕只是一次熱情的幫助。
學完課文,我掩卷長思,感慨萬分,想起了一個關於奉獻的故事。一位身材矮小的六旬老人楊秀霞,家裡上有老,下有小,還經濟困難。但她不顧老母親的勸阻,毅然在半個月裡三次走上手術檯。為了萬無一失,她在捐了1000cc鮮血後,又多捐了200cc。過後她嚴重貧血,時常暈眩,還引發了脊椎疼痛,甚至不能彎腰穿鞋,她寧願自己受苦,也想讓一位素不相識的“大陸兒子”活下來。她的這種奉獻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讚頌的嗎?
在生活和學習中,也有許多默默奉獻的人:當我們還在睡覺時,環衛工人就早早地起來清潔城市了,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當我們進入夢鄉時,老師們還在備課,為了我們更好地學習知識;還有白衣天使不顧被傳染疾病的危險,救死扶傷;人民警察火眼金睛,捉住壞蛋;解放軍叔叔不怕苦不怕累,保家為國……這些人不都具有奉獻這種品質嗎?
奉獻是種美德,奉獻是種崇高的精神。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來吧,行動起來,奉獻自己的愛吧!
篇十:《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讀後感
著名作家巴金曾給家鄉四川的孩子們寫過一封信,信中主要闡述了他對生命價值的見解和觀點:“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
是啊,我們曾讀過高爾基說過的名言:“給永遠比拿愉快!”人活著就應該時刻想著別人,想著集體,應不斷進取,不能做一個自私,心胸狹窄,只知道貪圖享受的人。
漢朝司馬遷,忍辱負重,用14年時間撰寫了名垂青史的編年史——《史記》。他用自己的言行,為後人樹立了無私奉獻的豐碑。他的千古佳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曾激勵了多少代中華兒女為了民族捨身忘死。還有大醫學家李時珍,翻山越嶺,花費一生心血寫出了對後人有重大幫助的藥物鉅製——《本草綱目》,現仍被後人所讚揚……這些偉人的身軀雖然早早地離開了,但是他們的美名將像那天空閃爍的星星永遠高高掛在中華大地的上空,讓世世代代的後人敬仰、學習。他們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
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既然有不斷進取的,那固然就有貪圖享受的。
“賣國賊”秦檜,為了自己的利益,竟拋棄了做人起碼的良心——賣國求榮,這種人雖然得到了一時是安寧、貪婪,但是最終只會永遠讓後來的天下人恥笑,唾棄罷了。汪精衛也是一樣的,在祖國陷入危險時,不挺身而出,還和妻子一起投靠日本人,做了叛徒。最後他們這些人都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真是罪有應得啊!
同學們,歷史這本教科書教導我們: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麼也得不到。
好好珍惜你的生命吧,好好利用你的生命吧,用它來創造你心中的宏圖大志,建設我們的祖國。讓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戰鬥”中去。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才不枉你到這世上走這一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