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抒情> 秦牧抒情文: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抒情文: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抒情文:浮士德小插曲

  抒情就是透過借物或者借景來抒發自己情感的作文型別。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範文,快來欣賞吧。

  【浮士德小插曲】

  當報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毀,那千萬人憑弔的小住宅變成—堆瓦礫,而且,屋前象徵和平的橡樹竟變成絞刑架的訊息時,—個老德國留學生惘然地告訴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土德》的美麗悲哀的故事。

  他十幾年前在德國一個拍賣場上發見一本精裝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裡面有異常精美的十幀插圖,這本書曾經許多名人閱讀過,老威廉皇帝讀完之後在上面簽了一個名字。

  顯然的,這是一本名貴的,甚至有點古董氣的書。公開拍賣開始了,大家都想要這本書,於是我們這位朋友和許多德國人競爭著,起初他出幾個馬克,以後人家加到幾十個馬克,最後他出到七十幾個馬克,勢在必得,但那些德國人競爭的熱情也末稍殺。

  忽然,拍賣員把鈴一搖,笑著宣稱道:“這位東方朋友看樣子很喜歡這本書,我們大家不如本地主之誼,讓給他罷!”那些競爭者們聽了熱烈鼓掌表示同意,於是這位留學生以七十幾個馬克買了那本寶貴的書。

  回國後不久戰事爆發,這位朋友在戰場上,每次躲空襲,什麼東西都不帶,口袋裡卻藏著那本書,但在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下,他受了傷,那本書也被炸得粉碎。……最後的結局使我們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樹。

  這位朋友敘述這段往事,不勝感慨的神情和聲調,使我想起大概將終生不忘歌德與《浮土德》,那本書毀了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書的精神已經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毀了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新的德國能夠更重視歌德的遺澤,一如新俄時代印了更多的普式庚,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樣,普式庚,托爾斯泰等人的白骨銷燬了有什麼關係呢?

  人類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焚書,尼羅皇殺教徒,亞歷山大城的火,中世紀的精神桎梏,各個王朝的文字獄,法西斯對文化的殺戮……並不曾使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角落的文化精神為之真正中斷死亡!這種精神離開簡帛、蘆葉卷、蠟板、紙張,躲藏在人們的腦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階層的人輾轉傳達,機會一來,又體現於簡帛、蘆葉卷、紙張中,想到這一層,我真要發狂地想到我們現在的一簞之食,一瓢之飲,裡面就有古賢哲們當年身體中的一滴淚水,一粒元素細胞,我們現在的一個思想,一陣感情,一種潛意識,都曾經受過無數古人的感染……想起這一層,我們真是喜悅而又顫慄。“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毀了歌德的故居,東方的法西斯剷平了魯迅墳頭的碑碣,行為如出一轍,但可斷言,墳裡的人如果有知,決不為自己悲,墳裡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種笑聲一定充滿了堅決與輕蔑。

  【流氓經】

  默涵兄在《垂死的“流氓文化”》一文中提到御用文人的無能,慨然於中國這個腐敗專權的統治集團中的人物,如果寫《流氓經》、《殺人術》……也許可以寫得精彩,對文化一 類的事實在是不內行的。但這個腐敗專橫的統治集團扮演偽君子已經垂廿年,到今天,在全中國老百姓一片呻吟歎息聲中,這群官僚黨棍仍舊拉長面孔裝正經,喝血的嘴口口聖賢,聲聲國家,怎麼肯寫《流氓經》呢?但是知“公僕”者莫如我們這些小百姓,知壓迫者莫如受壓迫者,所以我願意為此輩一畫臉譜。

  中國人的口頭禪中,有一句叫做“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或者為“三十六著,走為上著”。這話首次出現於唐人著述的史書中,以後越流行越廣,終至成為一句無人不知的口頭禪。除了“走”,其他三十五計是什麼呢?線裝書中極難稽考,但普通人有這麼一說:其他的“三十五計”就是什麼“金蟬脫殼”,“借刀殺人”,“欲擒故縱”,“李代桃僵”,“張冠李戴”,“笑裡藏刀”,“掩耳盜鈴”,“含血噴人”,“狡兔三 窟”,“朝三暮四”,“釜底抽薪”,“下井投石”,“斬草除根”,“順手牽羊”等等,反正這一類的所謂“成語”流傳極多,舉一反三 ,不難想見其一般內容。這一說本十分牽強附會,因為從來沒有一部經史子集這麼解釋過,而且那些四個字四個字的成語,出處各自不同。例如“李代桃僵”,出自《漢樂府》,“掩耳盜鈴”,是李淵讀《呂覽》的感慨,“朝三暮四”,見《莊子》,“金蟬脫殼”出自關漢卿曲,“斬草除根”,見於魏收《移文》,三十六計包含這些內容,大概出自明清人的.臆度拼湊,但卻臆度拼湊得十分好。這些內容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流氓的精神,“三十六計”無妨稱之為流氓的經典,流氓的哲學。姑不論唐人著作中所說的“三十六計”內容是否如此這般,但當作一種流氓精神看待,可謂得其神髓。我們無妨把世俗所說的“三十六計”,認為就是某種人生活信條的總彙,這是一種破壞一切,利用一切,自私第一 ,小我至上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