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明文> 說明文閱讀法解讀

說明文閱讀法解讀

說明文閱讀法解讀

  把握說明物件的特點。

  說明文以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能力等為特徵,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等為主要內容一種文體。其說明物件往往就是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說明物件的特徵也即說明中心,是指被說明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獨特之處。要分析詳略重點。一般來說,詳寫的部分既是事物特徵的體現,又是說明文的重點與中心所在。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作者重點寫了“前朝”和“內廷”,這兩個地方又分別以太和殿和養心殿為重點詳細介紹。詳寫這兩個曾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體現了這座皇宮的特徵——封建社會以皇帝為中心的皇權至上的思想。學習說明文時,要注意在比較分析中準確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培養快速提取資訊的能力。

  說明文的標題常常提示文章說明的範圍、重點、傾向性、類別、中心等等,閱讀說明文時注意分析標題的提示作用。還可以透過找每個自然段的提示性語句或中心語句,概括出段意,然後再集中主要段落的大意,分析歸納出全文的中心。

  理清說明順序。

  說明的順序,主要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理清說明順序的方法主要有了解事物發展過程、抓住事物結構特徵、分析事物邏輯關係等。

  瞭解事物發展過程。這種方法多用於對動態事物說明文的分析。一般動態事物說明文的說明順序,都是以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為順序的。如《景泰藍的製作》是以景泰藍的製作過程為順序。《人類的出現》是按照時間順序,即從猿到人的四個階段進行說明。《蟬》以蟬的生長過程為序,先寫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再寫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抓住事物結構特徵。這種方法多用於對靜態事物說明文的分析。靜態事物的說明,常按空間順序由近及遠,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向內等等,依次進行說明。一般靜態的具體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結構特徵,只要抓住了它們各自的結構特徵,就便於弄明白文章的結構順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們先讀課文,瞭解荔枝的外形特徵有殼、色、形,內部特徵有膜、肉、核。由此就可以知道,這篇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是從外到內。

  分析事物邏輯關係。說明文說明的事物事理,其自身就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係,再加上作者常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去說明,所以部分說明文中的邏輯關係是比較明顯的。一般的邏輯關係順序有:從主到次、由淺入深、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區域性、先概括再具體、先現象後本質等等。有時,還綜合運用幾種邏輯關係順序。如《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採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著或是以具體例項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分析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引用等。分析說明方法要做到熟練掌握各種說明方法的特徵,能在閱讀時準確分析辨認,其對說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下定義。指以簡潔明確平實的語言揭示事物本質特徵的說明方法。如《人類的語言》中對語言概念的定義:“語言是人們用語音按照一定規則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類所特有的交際工具。”

  作比較。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加以比較,從而顯示各自特點的說明方法。《景泰藍的製作》一文,把掐絲跟刺繡、刺絲、象牙雕刻進行比較,使人們對掐絲工作的細密有了準確的理解。

  舉例子。指舉出有代表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具體說明事物的方法。《中國石拱橋》一文在介紹了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和中國石拱橋的總體情況後,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具體例項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

  列數字。指用具體數字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特點的方法。這種說明方法有時比文字說明更簡潔、精確、更為具體。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在說明趙州橋的長度、寬度時說:“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打比方。指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的方法。適當運用比喻,能夠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中國石拱橋》開頭就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這個比喻不但貼切,而且很美。《看雲識天氣》裡“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一句,運用比喻手法,簡明生動地寫出了雲和天氣的變化關係。

  分類別。指將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並列的幾點來說明的方法。如《向沙漠進軍》介紹風沙進攻的情況時,作者將風沙向人類進攻的主要方式分為兩類:“游擊戰”和“陣地戰”,然後分別具體加以解說,使人對風沙的進攻方式有確切的瞭解。

  引用。指引用有關文獻資料以及故事傳說、名詩佳句、俗語諺語等,作為說明依據,並充實說明內容的方法。如《死海不死》中為說明死海的水浮力大而引述了一段傳說: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下令將俘虜來的奴隸扔進死海,但奴隸們安然無恙,最後被全部釋放。這段傳說既有助於說明死海的特徵,也能吸引讀者。《說“屏”》一文中,多處引用古詩詞,幫助讀者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也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

  分析說明文的表達方式。

  說明文中的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但也常會運用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說明文中的記敘,一般為概括記敘,並不展開;文中的描寫,語言力求準確,態度比較客觀;文中的議論和抒情,雖然也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還是強化對事物本質特徵的認識。如《琥珀》一文,文章的大量篇幅在敘述和描寫“松脂——小蒼蠅——蜘蛛”之間的活動,從表面看,記敘的成分很濃,但其側重點是在說明琥珀形成的過程,這種敘述和描寫是為說明服務的。《中國石拱橋》中“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兩肩”二字運用擬人手法,準確、傳神地寫出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關係。《故宮博物院》中有一些議論抒情的句子,如“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這些地方雖然洋溢著作者的自豪感,但並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是建立在對事物準確周密的說明基礎之上的,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故宮的建築物和建築佈局。總之,說明文中的其他表達方式的運用,都是為說明事物的特徵和本質的。閱讀中抓住說明的重點,對錶達方式作分析,就會對事物的特徵和本質有更為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