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通用5篇)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的來由作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1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有以下一種解釋。

  有的人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寸草不生。後來一個名叫后羿的人,力大無窮,運足神力把9個太陽射了下來。

  後來,后羿娶了一個名為嫦娥的女人。后羿除了教徒弟和狩獵外,終日與妻子同在。人人都羨慕這對恩愛的夫妻。

  有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便向皇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藥,就能昇仙。

  后羿讓嫦娥保管那包藥,但不巧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讓後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外去打獵,蓬蒙假裝生病沒去。待后羿走後不久,篷蒙手持寶劍闖入後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篷蒙的對手,就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傍晚,待后羿知道所發生的事時,想殺了蓬蒙時,可小人“小人”早已逃之夭夭了。忽然,他看見月亮上面有一個影子,他就跟,可是他怎麼也跟不到那個影子,因為他前進三步,影子也跟著他前進三步。

  後來后羿就放棄了,回到家,由於牽掛妻子,就在嫦娥平時最愛的花園那裡點香、供水果等。

  後來百性知道這件事以後,就也學點香、供水果等後來就發展到了吃月餅。希望嫦娥能保佑他(她)們。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2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字串9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絡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說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說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後,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了。這就是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3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和吃有關,即將臨近的中秋也不例外。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是這一天必不可少的節目。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史籍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民間傳說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

  另一種傳說是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使得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紛紛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會讓自己的江山如此簡單的就被推翻,於是開展大規模的搜查活動,各地起義軍間傳遞訊息就十分的困難。後來劉伯溫想了個主意,命人在餅子裡塞入“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義軍同時響應,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

  後來朱元璋得了天下,便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八月十五,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4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唐朝初期一個秋天,一隊吐番(古代西藏)商人來到長安,將帶來的許多禮品(精製的圓餅)進貢唐高祖李淵。中秋夜晚,唐高祖請群臣一起賞月,分吃吐番商人所獻圓餅,皇帝和臣子邊賞月邊吃餅,並將圓餅改名為月餅,這就是最早的月餅。公元1333年,元順帝昏庸殘暴,老百姓生活痛苦。江蘇泰州有個販鹽的張士誠,發動貧苦鹽民起義反元,他利用贈麥餅的機會,在餅中夾了紙條,約定鹽民在中秋夜起義,起義軍攻下高郵城,以後又攻下蘇州,張士誠定都都蘇州,稱吳王.從此,每年中秋節,家家吃月餅慶祝勝利,並在蘇式月餅下墊張白紙,象徵當年傳遞訊息.到了明朝,這一風俗傳遍全國,吃月餅的意義,演變成全家團圓。故中秋節亦稱團圓節。

  在這花好月圓的日子,家家戶戶能圍坐在一起品茶吃月餅一起賞月共享佳節團圓之喜,全家團圓就是中秋節給予我們最大的`祝福,吃上一口皮薄餡靚、口感豐厚的月餅,真是人生一大快事,用一個字來形容贊。

  如今,月餅的品種已異彩紛呈。我國月餅品種繁多,按產地分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滇式月餅、港式月餅、潮式月餅、徽式月餅、衢式月餅、秦式月餅、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桂花月餅、梅乾月餅、五仁、豆沙、冰糖、白果、肉鬆、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從造型上又有光面與花邊之分。

  中秋節的來由作文5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絡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的節氣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所有節日裡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的出現之前。甜曾經是人們一種嚮往和慾望。

  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最高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最好的一個詞彙。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最高貴的一種體現。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嚮往和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