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山西> 山西名人作文(3篇)

山西名人作文

山西名人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西名人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西名人作文1

  車先生,名永宏,字毅齋,排行第二,人稱車二師傅,系山西省太谷縣桃園堡村人,後移居太谷縣賈家堡。一八三三年,車先生出生在一個窮苦農民的家庭裡。幼年時,因家境貧寒未上學唸書。早年,在太谷富戶武福蠻家當車伕,先生一生除務農外,也曾保鏢護院,傳授形意拳技,聲望素著,遠近知名,獲“清華翎五品軍功”之稱。車先生不僅拳藝精湛,功深力厚,而且正直慷慨,平易近人,視富貴如浮雲,專愛恤貧濟孤,因而頗受人尊重,一九一四年逝世,終年八十一歲。

  車永宏先生長的虎臂熊腰,體格健壯,臂力過人,使槍弄棒,自帶三分,具有練武的先天資本。約一八五六年,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世稱李老農)在太谷一紳士孟綍如家保鏢護院。車先生知李洛能精形意拳,經友人介紹,拜李洛能先生為師。自得名師指教後,車先生便晝夜發奮苦練,二十餘年,終於在形意拳的造詣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每次與人相較無不隨心所欲、手到成功,為李洛能先生最得意的門徒之一,為武林同輩中之佼佼者。據傳,李洛能先生的高足弟子郭雲深,長於形意五行拳中之崩拳,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稱。後聽其師傅說,他不及山西的車二,便很不服氣。隨之跋山涉水,遠道而來太谷,拜訪其師弟車永宏先生。二人見面如故,寒暄之後,雲深師水不喝,飯不吃,便迫不及待地要與師弟交手。當時,車先生辭謝。雲深師急以崩拳直上。車先生極善顧法,只顧而不攻,雲深師便緊逼車先生至牆角處。在雲深師使出成名絕技發勁之時,則不見車先生,正疑惑間,車先生在雲深師背後輕輕一拍曰:“師弟在這兒呢?!”就這一招,雲深師連連歎服曰:“還是兄弟功夫好!”之後,雲深師在太谷學習數月,拜謝辭去。

山西名人作文2

  我們村的宋茂林叔叔,被村裡人稱為"開荒王"!

  說起這個稱號,宋茂林叔叔給我們介紹了他開墾荒山的過程。宋叔叔原來是一個工廠的職工,1998年下崗了。為了生活,宋叔叔決定承包老家的200畝(1畝~666.7平方米)荒山。可荒山上沒有路、沒有電、沒有食物,平時很少有人到那裡去,怎麼辦?在親戚朋友的幫助和支援下,宋叔叔招用了四名下崗職工,硬是靠雙手修了一條能通一輛農用車的盤山小路。路有了,還得通電。可是從村裡往山上架線通電,需要很大一筆費用。為了解燃眉之急,他只好買了一臺風力發電機,供日常照明用。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宋叔叔帶領著下崗職工在山下平出了十幾畝土地,種上莊稼和蔬菜。

  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宋叔叔合計著將這200畝荒山先載樹,後養家禽。於是,他買來樹苗,在山上栽上了成片的果樹和板栗樹。讓他想不到的是,20xx年夏季,在栽樹的過程中,遇上了天災,大風連帶暴雨,毀掉了大多數的樹木。看著自己的希望就這樣唄風雨捲走了,宋叔叔並沒有放棄,而是重新買來樹苗栽上。

  創業過程中最難的是不懂技術。創業初期,宋叔叔對果木種植,山林養護和家禽養殖都一竅不通,為此,宋叔叔在創業道路上又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不懂技術,他培育的第一批果樹沒幾天就生病了;養第一批雞時,趕上下大雨,雞都被淋死了。

  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沒有讓宋叔叔退縮。為了學好技術,他從書店買來科技讀本,從理論實踐刻苦鑽研。

  如今,宋叔叔承包的200畝荒山已經綠樹成蔭、雞鴨成群了。談起往事,宋叔叔動情地說:“不要失去信念,不要心存埋怨。伸出手就有希望,邁出腳就有收穫。”

山西名人作文3

  我的`家鄉在山西,出現了許多名人。

  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湧現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名人——鄭光祖。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儘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