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彙總六篇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彙總六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西民風民俗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1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制作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製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製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型別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裡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餘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

  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個神話能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有一個好的故事核心;一個美好的故事,能演繹出一曲千古神話,比如農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動就是這樣……

  一條彎彎曲曲的汾河,順著山勢穿過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東、河西兩塊高地。河東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住著娥皇、女英兩位少女。兩位少女的父親叫堯,當時已八十多歲,白鬍子老長,是當時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自己六十多歲才生出的兩個寶貝女兒漸漸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堯經過仔細甄別“檔案”,決定對一個叫做舜的青年進行考察。

  舜在河西頭住著。河西山丘相連、地脊民窮,舜自然是個窮後生。因為生母早逝,家裡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歡他,特別是他的後母和弟弟象,總想謀害他、獨吞家產。他卻毫無怨言,以仁愛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堯瞭解了這些情況後,不由對身邊的人感嘆道:以仁報毒,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於是決定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

  在歷山上種地的舜,聽到這個訊息後,當然高興的不得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堯這個老頭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道理,雖然讓他白撿了兩個美女,卻不給女兒一點陪嫁,就打發女兒去了他家,更不用說給他個一官半職了;而是讓他繼續在歷山上面朝黃土背朝天。舜心裡並沒有什麼不樂意,還是帶著兩個漂亮的妻子在歷山繼續過種地的苦日子。但讓他更沒想到的是,娥皇、女英兩位妻子,雖然出生於皇家,高貴無比,卻並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爭過大、小外,還是賢慧的很,兩人一過門,就脫掉皇家冠服、換上農家布衣,二話沒說,就和他一道下地幹活、操持家務了,更了不起的是,她們還關心民間疾苦,平時平易近人,急時扶危濟困,幾年過去後,兩人臉曬黑了、手變粗了,和一般農家婦女沒什麼兩樣了,此時的舜,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把他“承包”的歷山治理的井井有條,已成了河西當地冒尖的富裕戶、模範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舜和兩位妻子致富後不忘鄉親,經常幫助周圍百姓,就連當時死活看不上舜的家裡人也和他們搞好了關係,使舜的.聲望直線上升,河東的人都願意遷移到河西居住,這時候堯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名正言順地提拔舜為接班人,還把他扶上馬,又送了一程……

  而河東、河西的百姓,不僅為他們當地出了兩個天子而自豪,更為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賢慧所感動,故以其後輩自豪,爭相敬奉。鑑於堯籍羊獬,舜籍歷山,自堯女嫁舜以後,兩地便結成了聯姻親眷。歷山人稱舜為爺爺,稱娥皇、女英為娘娘。羊獬人稱舜為姑父,稱娥皇、女英為姑母。河東、河西兩邊以親戚形式走動,於是洪洞後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4

  一年的最後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後一個節日,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為“除夕”。要徹底清掃室內、外環境,即使平時很少光顧的犄角旮旯,這一天也要特別認真地打掃乾淨。俗話說“柴有柴樣,炭有炭樣,清水灑街,黃土墊廁。院裡院外,喜氣洋洋”。

  呂梁地區的一些鄉村,大人小孩都擔著水桶,到河溝裡打冰塊。擔回後放在陰涼處,待到夜深人靜時,把冰塊砸碎如拳頭狀大小,滿院灑開。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塊大冰,意喻銀子滿院,人丁興旺。

  山西一些山莊小村,老人們要到泉裡打水,稱為“ 淨水” 。傳統禮俗,一般用酒祭祀神靈。山區貧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區也開始用酒祭祀,但老人們依然習慣水酒兼用。

  尤為隆重。天地神的宮寢設在院裡,靠近正面上方,擺一張長桌,四周圍以特別的幔帳。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神位”,俗稱天地爺。天地和合,萬物生焉。民間也往往以他代表一切神靈。如果是特別講究的人家,還要在條桌外面搭成綵棚,飾以松枝柏葉。香筒蠟臺較講究,香爐習慣用木鬥盛黍米來充當。木斗的前後左右及上方,皆用黃色紙裱出,意喻土地,正面貼“滿鬥焚香”斗方。這種習俗,應該屬於一種五穀豐收以後的感激之舉。天地神位前面,還要鋪設氈毯,因為大年初一,村人互相拜年,均在天地神位前進行,天地神位的一切陳設,反映著一家的興與衰,當然佈置起來也就特別認真了。灶君的神像,由於位置緊挨鍋臺,進門就能看到,成了室內的一種重要陳設。還因為灶君神像一貼就是一年,不斷受到煙燻氣蒸,保護顯得特別重要。細心者,要用秸稈及五色彩紙,紮成一座宮殿形外罩,配以能夠活動的門。平時關閉雙門,敬香、奠酒時才打開雙門。對於其他諸神,民間都要擦洗香爐,換上新的砂子,形式與內容都比較簡單。

  接下來便是邀請列祖列宗及一切亡故親人的靈魂,回家與生者共度佳節。一般是在一個不住人的空居室裡安排。存有家譜的人家,要將家譜恭恭敬敬地懸掛起來。沒有家譜的人家,要設定亡人靈牌。靈牌分兩種,一種用木材加工而成,外面配有金匣。平時靈牌裝在金匣內,這一天要從套匣內取出陳列;另一種是用白麻紙做成,用尺許長八寸寬麻紙,摺疊成方筒狀,每面二寸寬,正面貼紅紙三寸許,祖先名諱書於其上的如“故顯考某(姓)公諱某(名)暨妣某(姓)氏之神主”,稱為“亡疏”,也有的折成靈牌式樣,寫法同上(古禮喪父曰考,喪母曰妣)。背面粘在秸杆上,插在斗方內供奉。有的地方講究有靈位者不再寫“亡疏”,也有的地方是靈牌與亡疏同時祭供。有些大戶人家傳統是除夕晚上“安神”以後,才寫“亡疏”,講究“先神後祖”。多數老百姓要請人寫疏,往往在白日裡便將這些工作準備完畢。

  這一天,要壘旺火,扎草把,糊燈籠。燈籠分大燈、小燈兩種。大燈懸掛於大門外,做工精細。有玻璃宮燈、紗燈,也有用五色紙做成的各類彩燈。一般講究成雙配對,齊呈吉祥。一些講究的人家也習慣在天地神位前點大燈,甚至還配有十分精美的燈架。小燈擺在院內各神位前,一般用圓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紅綠紙糊筒,高三寸上下,燈燭置放其中,俗稱“燈碗碗”。大年下的燈,見地方就擺。土地、井臺、畜圈、雞窩、廁所、窗臺,到處是燈火通明。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種怪物叫作年(亦說九頭雉雞),經常糟害人類。後來人們發現,這種怪物非常害怕紅顏色和火光,望見就慌忙逃走。於是人類在過年時就點旺火、捆草把、糊燈籠。今天,旺火、草把、燈籠都已經轉化成了熱烈歡樂的象徵。

  這一天,要貼對聯,貼字樓,貼門神。貼對聯時,民間特別講究倒貼“福”字,照壁上的福字斗方,一定要頭朝下。因為“倒”與“到”同音,照壁又位於一進門的方位。春節這一天拜年時,一進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字樓,亦稱掛籤,屬於春節大門上的喜慶裝飾,用五色彩紙染成,方形,下配馬飾型穗子,共五張,中間一塊為太陽圖案,其餘四張寫“喜迎春節”等吉祥語,一字並排,貼在門楣。門神,多為秦瓊和尉遲恭的影象,也有神荼與鬱壘,還有的人家是在門上貼鍾馗像。春聯、字樓、門神,皆起源於古代的桃符。原意是驅邪,今天同樣轉化為吉祥的象徵物了。舊俗貼上春聯、字樓、門神以後,就象徵已經過年了。人與人見了面,只能祝福,忌諱反目。債主要停止向欠債者索要。風俗所至,民間習慣早些將這些吉祥物貼出去。

  這一天,門上要懸掛松枝柏葉,凡是忌諱在臘月二十四貼年畫的地方,這一天就將年畫貼出來,室內室外一派嶄新的氣象。

  這一天,每頓飯都要敬神敬祖。飯前,要鳴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陣炮,並焚香、敬紙,習慣稱為“安神”,猶如人間宴會以前發散請柬,邀請天地諸神。俗語有“安神不響炮,爺爺不知道”。山西多數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習慣單獨迎請0。雁北鄉村在初更時分,要在門外焚燒五色彩紙,稱為“楮帛”,然後作出恭迎貴客的姿勢,稱為“請0”。

  安神炮響過,一般不再上街行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談天說地。包餃子時,要包一些“錢”。如果家裡娶有新媳婦,還要包蓮子、紅棗、花生、柿子等等。蓮為連生貴子、棗意早獲麟兒,花生喻有男有女,柿子為“是子”。今天,已經成了一種鼓勵大家多吃餃子的娛樂行為了。

  一夜連雙歲,三更分二年。除夕,人們很少睡覺。老年人珍惜時間,不願意在睡夢中度過最後時刻。青年人情緒活躍,更不睡覺了。家庭主婦則要把每個人的新衣服拿出來,進行最後一次檢查,然後交給各人保管,第二天換穿。一家人圍坐,或玩耍,或閒談。目前絕大部分人家有了電視機,都在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等文娛節目。這種不睡覺活動,民間習慣稱為“熬年”。

  除夕,民間習慣吃糕,取意步步高昇。也吃麵條,取意長命百歲。午夜吃幾個餃子,稱為“交子”。鐘聲敲響十二點,便迎來了最隆重的新春佳節,春節的一切慶賀活動便開始了。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麵師父。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麵館,拉麵師父正在拉麵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裡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麵。師父正在削麵,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麼。只見拉麵師父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裡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為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麵粉,在他的手裡,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父左手抓著麵糰,右手拿著削刀。不停地削著,右手在麵糰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裡,活像暢遊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裡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嚐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麵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麵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麵一定不矢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麵的做法,不禁對拉麵師父佩服至極。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山西,我喜歡我的家鄉,爺爺和奶奶經常給我講山西的一些民間風俗和傳說,所以我瞭解一些山西的民間風俗,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中,農曆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在這一天理髮,農村則是剃頭,圖個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這個節日奶奶總會讓我去理髮。

  但我不喜歡理髮,小時候總擔心剃頭刀子傷到我,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嚎淘大哭,幾個人都按不住,媽媽和奶奶為了讓我順利理完髮,會答應我一些平時不能滿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時,家鄉的人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我特別喜歡吃餃子,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極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還會和奶奶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我喜歡幫媽媽擀餃子皮,還會包象包子一樣大的餃子。所以每到這一天,我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節日。

  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山西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