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節日民俗作文錦集六篇

節日民俗作文

節日民俗作文錦集六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節日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節日民俗作文 篇1

  我活在節日裡,和民風民俗形影不離了,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個人。

  端午節是古人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至今也非常受人喜愛,讓人重視。

  端午節的早上,長輩就會起早貪黑的將艾葉。蒲草。桃枝貼在門上。常聽大人們說,端午節會有鬼在街上流蕩,也許這是驅鬼辟邪,治住這些鬼為非做歹吧!

  端午節農村裡忙著插秧種地,也是媽媽們展現他們心靈手巧,賢妻良母的好機會。廚房裡的他們忙出的一身汗,都來不及擦。你看,這寬寬綠綠的粽葉,白生生的糯米飯,各種餡人,多麼誘人,令人垂涎三尺。

  粽子包好,每逢親朋好友來訪,我們就賞他們一串,讓他們拎回家。我呢!就提著一隻只粽子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以前,心靈手巧的奶奶會眯著眼,左織右編給我織出一個網帶,然後在裡面裝一個鹹鴨蛋,神神秘秘的帶在我脖子上。我欣喜若狂,又有無限的好奇,奶奶掛好之後,對我說:“這會給你帶來好運。”我歡天喜地,寶貝的不得了。

  中午,家鄉的和一片寂靜,家鄉的農田裡一片喜氣祥和。我們會給在農田裡的親人送飯。粽子。鹹鴨蛋。水辣豆。糯米粑粑,應有盡有,大小們一邊吃一邊談天說地,而我們就在田裡無拘無束得閒。

  祖先留下的習俗有我們一脈相傳,不管科技有多麼發達,他都不能代替傳統的節日的吸引力。

  點評:介紹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插艾葉、包粽子、編網帶……娓娓道來,勾起了讀者對這個節日的回憶和喜愛,結尾畫龍點睛地讚美了傳統節日獨具魅力。

節日民俗作文 篇2

  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一種節日要賽龍舟,吃粽子,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那就是端午節了。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相傳這天是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的日子。每當端午節,老百姓就會賽龍舟、吃粽子。老百姓為了找到屈原的屍體,賽龍舟的時候,就會扔粽子給汩羅江的魚蝦吃,生怕魚蝦咬掉屈原的屍體,人們以此來紀念屈原。從古至今賽龍舟這個習俗保留下來,已經成為了中國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

  吃粽子也是端午節不可不幹的事情。粽子分為很多類,有豆沙粽、紅豆粽、肉棕等等一些香甜可口的粽子。如今,吃粽子、賽龍舟來過端午節已經成為家家戶戶不能不過的重要節日,國家特別規定端午節這天為全國法寶假日,就是要讓這個傳統節日發揚光大。

  這就是我瞭解的端午節,這是屬於每個中國人的節日。每當端午節到來之時,我們就會自然地想到吃粽子、賽龍舟;想到詩人屈原;想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中國的傳統文化真豐富,我們要更加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當一個傳播傳統文化的小使者!

節日民俗作文 篇3

  大家都一定很喜歡七夕節吧!這天是牛郎織女相遇的一天。這一天,婦女為七夕夜面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現在受西方國家影響,中國越來越多的情侶把那天視為中國情人節,男女雙方會互贈禮物,或外出約會。

  這兒還有一個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哩,是牛郎織女:

  傳說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一個小夥子,父母都死了,只好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嫂子這個人心腸狠毒,經常欺負他,逼他幹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有十頭牛時再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九頭牛出了村。

  牛郎趕著牛進了山,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該怎麼換取來一頭牛。這時,一位老人出現在他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牛郎把一切都告訴了他。得到牛郎的回答後,老人笑笑:“在伏牛山裡有一隻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病好了後,你就可能牽牛回家了。”

  牛郎來到伏牛山,找呀找,終於找到了那隻老牛。他見老牛病的厲害,給老牛打來一捆乾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犯了天規被貶下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傷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救了他。因此,牛郎趕著十頭牛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一天,天上的仙女下來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仙女織女,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生活得很幸福。王母娘娘知道了,立馬下令抓回織女……

  大家都喜歡春節吧!一定!春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小朋友可最喜歡了!

  這是關於春節的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叫年獸,專門吃人。不但人們怕,飛禽走獸都很怕。因此,人們決心除死它。每當它來的時候,人們就放鞭炮、貼春聯……年獸嚇得再也不敢來了。

  我寫的故事有趣吧!

節日民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福清。那兒山清水秀,人們生活美滿。而家鄉的習俗和小吃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讚不絕口:清明節吃光餅、冬至吃番薯丸、春節吃海蠣餅……其中我最喜歡的當屬春節時吃的海蠣餅了。

  海蠣餅由麵粉、海蠣、胡蘿蔔絲、瘦肉、紫菜做成。入鍋炸完之後,外皮金燦奪目、香脆可口。裡面的餡料呈金字塔狀,上層的海蠣、瘦肉,柔嫩多汁;下層的胡蘿蔔絲、紫菜清爽美味。一口下去葷素搭配、海陸俱全。那味道,神仙走過都要停下嘗一嘗。

  春節期間,福清很多人家都會炸海蠣餅,這成了福清特有的習俗。春節期間,你若去福清鄉下,便能聽見那不絕於耳的噼噼啪啪的炸海蠣餅聲和煙花爆竹聲。我們家也不例外。只見外婆將油倒滿了鍋,拿出了一個鐵製帶柄小圓鏟,將麵糊均勻地塗抹在上面。然後又將紅寶石一般的胡蘿蔔絲放於底下,再將褐色的紫菜放在上面,接著將海蠣和肉放在上面。這海蠣可是整個海蠣餅的點睛之筆,沒了它,海蠣餅定會失掉一半的美味。這海蠣必須用剛剛撈上來的新鮮海蠣,只有這樣,海蠣餅才會那麼鮮、那麼香。最後再塗上一層面糊,入鍋用中火炸10分鐘左右便好了。可10分鐘對我來說卻很漫長,我像只饞貓似的.不停地在油鍋旁轉悠,等著做第一個吃海蠣餅的人。海蠣餅終於出鍋了,我一口咬下去,香軟的海蠣在口裡慢慢融化,再加上香脆的皮,美味至極,一股香氣直沁心田,簡直比山珍海味還好吃呀!

  說起海蠣餅,還有一個傳說呢!當年荷蘭軍隊佔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海蠣、番薯粉混合加水然後炸成餅吃。這便是海蠣餅的起源。可見我們福清的海餅還是小吃界的“長老”呢!

  我愛我的家鄉,愛那可口誘人的海蠣餅。

節日民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裡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幾十裡清楚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裡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乾淨,以備祭奠和食用。

  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透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裡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

  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非凡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

  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故云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節日民俗作文 篇6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期待已久的民俗節。一聽到這個訊息,全班同學都不禁歡呼雀躍起來,教室裡好不熱鬧。

  我們班選擇的城市是海南三亞,三亞是一個陽光充足、物產富饒的城市,體驗活動是保齡球。這個保齡球跟平常的保齡球可不一樣,而是用三亞特產椰青做的。同學們在椰青上畫上各種各樣、五彩斑斕的畫,還在A4紙上畫了印象中的三亞,然後懸掛在教室裡,大家自己動手,把教室打扮得美輪美奐。

  民俗節活動豐富多彩,有剪紙,有新疆舞,有射箭和猜燈謎等。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402班的盲人投球。我和幾個好朋友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輪到我了。我心裡又緊張又興奮,旁邊的志願者給我們戴上眼罩,眼前一下子變得黑乎乎的,伸手不見五指。此時我心裡忐忑不安,懷裡像揣著一隻小兔子。我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因為不確定籃筐具體在哪個位置,我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我趕緊調整好情緒,向左移了一步,沒有摸到。又向前移動一小步,咦,這裡怎麼有個空的東西?應該是籃筐吧,我把球投了進去,耶,成功了!我鬆了一口氣,像卸下了千斤重擔。

  就這樣,一個遊戲一個印章,等我集齊八個印章,就箭一般地衝向室內體育館換美食啦。剛剛進門,美食的香氣就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每個攤位上都擺著琳琅滿目的食品,有好吃誘人的糖葫蘆,有熱氣騰騰的牛肉粉絲,有憨態可掬的雪人蛋糕……但最好吃的就是那胖乎乎的“小老鼠”,那是503班的美食,還沒開始做呢,外面就排起了長龍。師傅先把一個糖團搓一搓,再用吹風機吹吹,邊吹邊用手捏,最後一隻栩栩如生的“老鼠”誕生了。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真讓人回味無窮。

  民俗節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期待著下一年民俗節快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