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愛國名人小故事大全

愛國名人小故事

愛國名人小故事大全

  愛國的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家的意義,一是對自己的意義。對國家的意義自不必說,維穩促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對自己的意義,愛國作為一種道德義務總讓人覺得是無回報的奉獻。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愛國名人小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宋慶齡的執著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裡,經過護法運動(1917年)、國民大革命(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鬥,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恆”

  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國的富強,個人才有尊嚴。為此,張伯苓不餘遺力地創辦學校,希望能以教育培養振興中華的人才,其愛國熱情讓人感動。

  話題:“教育與愛國”“人生的目標”

  于右任的臨終詩

  國明黨元老於右任臨終前有詩《望大陸》雲:“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作於19xx年公開發表,立刻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分析:祖國的統一和強盛是華夏兒女永恆的願望。于右任的臨終詩之所以能打動無數人的心,還在於他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話題:“故鄉情”“月是故鄉明”“殷殷愛國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臺灣託管”和“臺灣的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衝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明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宣告:“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臺灣的國明黨人,凜於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鬥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肖邦的遺願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盃,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於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透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願”“愛國——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