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推薦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殘疾人的故事推薦,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1):

  著名殘疾人尼克·胡哲的勵志人生

  尼克·武伊契奇(NickVujicic),我們習慣叫他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塞爾維亞裔澳大利亞籍基督教佈道家,“沒有四肢的生命”(LifeWithoutLimbs)組織創辦人、著名殘疾人勵志演講家。他天生沒有四肢,但勇於應對身體殘障,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他的臉上永遠是自信的微笑,他的眼睛閃爍著動人的神采,他的足跡遍佈全球,用自我的故事告訴大家再大的困境都能超越,只要用心愛自我和這個世界。

  尼克說:“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沒有失敗,沒有失敗者”,

  “失敗,其實是放下”,

  “生命的好處在於全心全意的投入”,

  “做你自我”,

  “相信你自我,你能做到”,

  “你每一天都有選取”,

  “要有期望,為夢想而前行”。

  尼克說:“此刻就算你用百萬元來引誘我,叫我長出手腳,我也不會思考”

  尼克打出生時就沒有四肢,只有軀幹和頭,就像一尊殘破的雕像。這幅模樣甚至連他的父母都無法理解。可想而知,這樣的軀體給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難。他所能利用的身體部位,只有一個長著兩根腳趾的小腳,被他妹妹戲稱為“小雞腿”,因為尼克家的寵物狗以前誤以為那個是雞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東西,並且總要忍受被圍觀的恥辱。這一度使他十分消沉,以至於想要在浴缸裡淹死自我。還好,他在最後一刻,腦海中浮現出父母在他墳前哭泣的樣貌,於是他放下了。這是他最正確的選取。活下來,使他有機會看到,原先他的人生有著無盡的期望。

  尼克秉持著一個基督徒的信仰,告誡自我永遠不要放下。他雖然沒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個聰明的大腦。他總是用無比簡單的語調來調侃自我的經歷,他永遠不在意別人訝異的眼光,並且努力對自我充滿自信,而事實上,他確實做到了絕大多數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勵志演說家。

  在尼克19歲的時候,他打電話給學校,推銷自我的演講。在被拒絕52次之後,他獲得了一個5分鐘的演講機會和50美元的薪水。從此,他的演講生涯開啟了序幕。他嗓音富有磁性,思路清晰,語言幽默,最關鍵的,他有與眾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能夠與別人分享,給所有人堅持下去的力量。在多年磨練當中,他具備了異常堅韌的心智和豐富的閱歷。這些精神上的素養完全彌補了肉體上的缺陷,幫忙尼克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數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有人問我,我覺得自我是這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嗎?我要說是的。我對人生的三個真諦――價值、目標、宗旨都很清楚,我明白我要往哪裡去,所以我很快樂。無論怎樣,滿足於你所擁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雞腿’,不要放下,愛別人,每一天向前走一小步,你必須能夠完成人生的目標。”

  生命鬥士尼克·胡哲於2012年2月12日與宮原佳苗(KanaeMiyahara)結為夫婦,他們的結合見證了上帝的信實和婚姻的完美,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迫不及待在尼克的臉  書留言,為一對新人送上祝賀和感恩的字句,留言中也有用中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等語言。

  天生沒有四肢的尼克·胡哲,曾在澳洲、美國、加拿大、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新加坡、南非、哥倫比亞、印度等25個國家和地區分享自我的經歷。雖然他沒有擁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認為擁有一個健全的心靈、來自信仰的力量比什麼都更重要。他的演說激勵了無數的`生命,讓聽眾們明白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都有完美的旨意。而且即使我們的生命有諸多限制,但“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尼克在演說中曾表示盼望將來能找到一個神所為他預備的妻子,如今他的美夢實現了,對很多粉絲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也是情人節前夕一份獨特的禮物。當“無肢勇士”尼克喜得貴子的喜訊傳開後,全球粉絲紛紛為他送上誠摯祝福。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2):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把愛寫在左手

  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他很陽光,喜歡各種娛樂和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他打籃球的方式很奇特,總是用左手運球,居然能用單手在人群阻擋中準確地投籃。其實,他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出於賣弄球技,而是因為他只有一隻手。這隻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寫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鋼琴上演奏出動聽的樂曲。

  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和健康的心態。他的言語總是那樣的親切。他工作努力,與同事朋友的關係融洽,與客戶的交流愉悅。常常得到老總的嘉獎……見過許多因為身體殘疾心理也一同“殘疾”的人,所以一向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見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個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十分熱情,請我們留下吃飯。

  他們一家人都很熱情,談起他的時候,言語之中總透露著無盡的溫情愛意與驕傲、自豪。

  聊了半個鐘頭之後,晚餐準備好了,大家就圍坐在桌前,品嚐起他母親做的美味佳餚,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動如潮水般湧上心頭,我從來都沒有想象過,這個世界原先還有這樣真摯而細緻的愛。一家人為了給自我殘疾的只有一隻左手的親人一個平和而正常的環境,一齊改掉自我堅持了幾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習慣。

  成長能夠想象,在他年幼時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菜葉時,他的家人也正同樣笨拙地、用左手反覆練習那個動作,直至成為習慣。而這樣的習慣與愛伴隨著他,與他一齊成長。為了讓他健康樂觀地生活,他們把所有的愛,全部寫在了左手上。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3):

  不幸來得正好

  披肩的長髮、寬大的墨鏡、如影隨形的吉他、天籟般純淨的歌聲……這是中國盲人民謠歌手周雲蓬留給觀眾的最初印象。

  周雲蓬是標準的“70後”,但心理上卻有著遠大於實際年齡的滄桑。小時候,病魔就纏上了這個不幸的孩子。身患眼疾的他,跟隨著母親的腳步,四處求醫問藥,別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經歷單調又令人絕望,充滿了火車、醫院、手術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九歲那一年,他什麼都看不到了,眼前一片黑暗。視覺的最後印象是動物園裡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以後,這個鏡頭,反覆在他腦海中出現。夢中,他是笑著的,醒來後,他哭了!

  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求光明!顧城的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用在周雲蓬身上再適宜但是。在盲童學校讀書的他,以後不僅僅上了高中,還讀了大學。在大學期間,他最喜愛的書目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加繆的《局外人》。在大學裡,周雲蓬非凡的藝術才華得以充分展現,他創辦了民刊,並開始寫詩和歌曲,並在大學裡開演唱會。大學畢業後,周雲蓬開始遊歷全國,並以彈唱為生。四處漂泊的經歷,賦予了他無窮無盡的靈感:靈敏的耳朵,讓他的音樂更加純淨、細膩。他錄製的音樂,開始廣為人知。在他的部落格裡,他這樣介紹自我:新世紀的候鳥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邊。媒體開始第一次用“音樂公民”來評價這位歌者。周雲蓬不僅僅在音樂上擁有卓越的才華,在創作上,也有著過人的天賦。他認為音樂和詩歌是不可分離的孿生兄弟,他一向致力於“彌合詩歌與音樂的分離”,並在2009年,獲得珠江國際詩歌節“詩歌探索獎”。

  應對自身的不幸,周雲蓬好像總是視而不見。他用詩一樣的語言這樣描述道:蛇只能看見運動著的東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裡有一千個太陽。很多深海里的魚,眼睛蛻化成了兩個白點。能看見什麼,不能看見什麼,那是我們的宿命。我熱愛自我的命運……

  有記者問:你九歲就失明,這是否從精神上摧毀了你。他淡定地回答:不會的,那時我還沒有精神,災難來得太早,它撲了個空!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和不幸都是再正常但是的事情。把災難看得過重,它就是一座山,壓得人喘但是氣來:笑對不幸和磨礪,災難會認為它找錯了人,只能在堅強者面前甘拜下風!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4):

  戰勝命運並不難

  一位電臺主持人在自我的職業生涯中遭遇了18次辭退。她的主持風格曾被人貶得一文不值。

  最早的時候,她想到美國大陸無線電臺工作。但是,電臺負責人認為她是一個女性,不能吸引聽眾,拒絕了她。

  她來到了波多黎各,期望自我有個好運氣。但是她不懂西班牙語,為了熟練語言,她花了3年時光。在波多黎各的日子,她最重要的一次採訪,只是有一家通訊社委託她到多明尼加共和國去採訪暴  亂,連差旅費都是自我出的。在以後的幾年裡,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被人辭退,有些電臺甚至指責她根本不懂什麼叫主持。

  1981年,她來到了紐約一家電臺,但是很快被告知,她跟不上這個時代。為此她失業了1年多。

  有一次,她向一位國家廣播公司的職員推銷她的傾談節目策劃,得到他的首肯,但是那個人之後離開了廣播公司。她再向另外一位職員推銷她的策劃,不久後,這位職員聲稱對此不感興趣。她找到第三位職員,此人雖然同意接收她,卻不一樣意搞傾談節目,而是讓她搞一個政治主題節目。她對政治一竅不通,但是她不想失去這份工作,於是她開始“惡補”政治知識。

  1982年夏天,她主持的以政治為資料的節目開播了,她憑著嫻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風格,讓聽眾打進電話討論國家的政治活動,包括總統人選。這在美國的電臺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她幾乎在一夜之間成名,她的節目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的政治節目。

  她就是莎莉?拉斐爾。此刻她的身份是美國一家自辦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以前兩度獲全美主持人大獎,每一天有800萬觀眾收看她主持的節目。

  在美國傳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礦,無論到哪家電視臺、電臺,都會帶來鉅額的收益。莎莉?拉斐爾說:“在那段時光裡,平均每一年半,我就被人辭退1次,有些時候,我認為這輩子完了。但我相信,上帝只掌握了我的一半,我越努力,我手中掌握的這一半就越大,我相信終會有一天,我會贏了命運。”贏過命運並不難,無論何時,你都要堅信:你弱時它就強,你強時它就弱。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5):

  只有左腳,照樣寫出生命的精彩

  他生長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剛出生時四肢健全,但嚴重癱瘓,讓他無法移動。他患了十分嚴重的腦性麻痺,發音不準,全身上下只有左腳能動。7歲那年,他坐著輪椅,和家人到公園玩。幾個小朋友正在比賽畫畫,他用羨慕的眼光盯著他們,“啊啊”地叫著,不肯離開。一個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聲笑道:“你連話都說不清楚,諒你也畫不出好東西來!不要吵著我們啦!”

  他悲哀地離開了,回到家,為了讓姐姐瞭解自我的意思,他用左腳從她那裡抓來一支粉筆,試著畫呀畫,可就是畫不好。姐姐陪在他身邊,鼓勵他說:“我相信你能畫好,上帝只但是暫時解除了你的武裝,讓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畫畫,但只要肯花工夫練習,必須能夠畫出精彩的畫來。只要敢夢想,什麼都做得到。”

  他漸漸長大了,一向很勤奮地學習用左腳畫畫、寫字。他的家人堅信他的智力沒有障礙,只是無法與人溝通。家人下定決心要讓他儘可能過正常的生活,於是把他放在推車裡,拉著他到處跑,讓他多認識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腳練得越來越靈活,他竟然學會了游泳。在家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地練習畫畫,也開始學寫作。他的腳趾常常被磨破,但他忍著疼痛繼續練;他寫的稿子退稿很多,但他沒有灰心。他從一個失敗前進到另一個失敗,但他的熱情不減。他告訴自我再多撐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再多撐一年吧,慢慢地,他發現他又有了極大的熱情。當他的畫作在全市獲獎,處女作《我的左腳》經歷多次修改也得以發表時,他感覺眼界被打開了,原先,人生充滿了可能性,他相信,前方必須會有更完美的日子。

  他品嚐到了寫作和畫畫的樂趣,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雖然每畫一幅畫,每寫一篇文章,他都很吃力,腳被磨出了血泡不說,他還常常收到退稿,但他從來不肯放下,他要擁抱每一個機會。

  他的媽媽透過一位醫生的協助,將他送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他獲得了很好的治療。他個性尊敬這位了不起的醫生,這位醫生之後不僅僅為他和其他腦性麻痺人士創辦了一家醫院,而且把他引入文壇。幾位愛爾蘭知名作家鼓勵他創作,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7歲時,他花了很多心血寫了小說《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興奮的是,小說一經發表就榮登暢銷小說榜第一名,並被改編成電影,由丹尼爾?戴?路易斯主演,戴?路易斯也因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之後又出版了六本書,另外,他也是一位用心創作的畫家。

  他的名字叫克利斯帝?布朗,聽說只有左腳能動、只能發出幾個聲音的他成了知名作家、詩人和畫家,很多人十分驚訝。克利斯帝在中寫道:“正像姐姐曾教我的那樣,只要功夫深,沒有什麼事做不到!在風雨中,要勇敢堅定;在黑暗中,要咬緊牙關前行;應對沙漠,心中要充滿綠洲。只要像蟬一樣,經歷苦痛,決不放下,必須能一飛沖天!輪椅上的孩子都就應去嘗試每一件事!”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6):

  張治平——用音符譜寫自強之歌

  張治平,男,漢族,1948年生,視力殘疾,特級教師,重慶市人,現為重慶市盲人學校音樂教師,系重慶市盲人協會主席。患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0歲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樂學院函授部作曲專業結業,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其創作的歌曲、樂曲《我愛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駕駛碰碰車》獲中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創作獎,歌曲《快樂王子的小船》獲中國少兒歌曲創作一等獎,《甜甜的嘞》收入全國音樂教材小學第七冊。曾獲全國自強模範、中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雙目的失明張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卻能夠用耳朵去“觀察”,用敏銳的心思去。他用音樂譜寫著一首首動人心絃的自強之歌。

  張治平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學時查出患有無法治癒的“先天性視神經萎縮”症,當時視力只有0。2。

  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張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後在學校的一節音樂課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老師播放了由盲人音樂家阿炳創作並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悲傷又充滿期望的音樂以及老師對阿炳的介紹,彷彿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張治平的心:“學習音樂,做阿炳那樣的人!”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

  張治平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二胡、笛子、手風琴等多種樂器。他明白: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會成為像阿炳那樣的人。他找來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把自我埋在音樂裡,把枯燥的樂理生吞活剝著“吃”下去。憑著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10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考入重慶市北碚區文化館所屬的文工隊。

  張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種音樂比賽上拿獎。他開始將音樂重心轉移到創作上,並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他譜寫的《手舞銀鐮唱山歌》人們都以為是出自譜曲老手。他譜曲總是傾心傾力,譜寫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傳很廣的歌曲,而《快樂王子的小船》,從譜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張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瞭,1985年他正式成為重慶市盲人學校的一名音樂教師,承擔著學校小學3到6年級、初中3個年級的音樂教學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盲孩子們不但有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技之長。

  張治平對待盲校的學生如自我的孩子,他要用音樂給學生一雙翅膀。他組建了一支小樂隊,裡邊有竹笛、揚琴、小號、手風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個月,小樂隊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場。他常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看不見,但是能夠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樂,音樂能點亮我們暗黑的世界,音樂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期盼。”張治平所帶領的學生中,已經有5位先後考入吉林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音樂專業,有10名成為樂器演奏家或調琴師,幾十人在各級聲樂比賽中獲獎。張治平創作了近200首歌曲,獲全國、省各種音樂比賽獎九十餘項、國際大獎16項,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歸的牧笛》《快樂王子的小船》《我愛光明》《黃桷樹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學音樂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譽已在重慶不脛而走。

  此刻,張治平是重慶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重慶市盲協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地為重慶市20多萬盲人的權益四處奔波,他要讓這些盲人都“嗅”到陽光、“聽”到光明、“摸”到溫暖。他說:“上蒼給了我盲眼,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