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

  導語:提到青年翻譯獎,熟悉的人一定會知道韓素音。這位擁有英國國籍卻對外自稱中國人的混血兒,用一生將中國文化傳播給世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韓素音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

  提到青年翻譯獎,熟悉的人一定會知道韓素音。這位擁有英國國籍卻對外自稱中國人的混血兒,用一生將中國文化傳播給世界。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韓素音於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

  她這一生充滿了傳奇,經歷三次婚姻,走過國家動盪時期,依然堅強樂觀面對生活,用英文與法文記敘中國的過去、今天與未來,將自己對中國文化深厚的情感與獨到的見解向世界傳播。周總理是她最崇拜敬佩的人,她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韓素音女士曾經說過:“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韓素音出生於河南信陽,原名周月賓。韓素音是她的筆名,“韓”與“漢”諧音,“漢屬英”則表示自己作為中國人,加入了英國國籍。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父親周映彤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後來,母親跟隨父親周映彤私奔到了中國。

  作為一位外國人,瑪格麗特最初來到中國時飽受排擠,每一次準備返回歐洲,都因為父親的堅持,留了下來。自此跟隨周映彤隨著工作調四處奔波,輾轉各地。1917年9月12日,韓素音誕生在河南信陽。

  韓素音還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妹妹。三人從出生就要面對擁有外國血緣與文化衝突帶來的問題。他們在家講中文,出門使用英語,既要學習中國文化,又要接受法國修道院的教育。飽受嘲笑與歧視的瑪格麗特嚴格禁止子女學習中文,然而韓素音卻從小表現出了對中文學習極大的熱情,她堅持一定要掌握這門自己喜歡的語言。

  十二歲的時候,看到盲人無法得到醫治,這觸動了韓素音的內心,她許下心願:要學習醫術,做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她想讓盲人能夠重見光明。而這在父母看來,不過是一個玩笑話。

  1931年,她還沒滿15歲,為了賺取學費,韓素音開始在北京醫院當打字員,最後成功進入燕京大學學習。1935年秋,優秀的韓素音獲得獎學金,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繼續深造。在比利時留學期間,韓素音逐漸對文學產生興趣。

  “七七事變”爆發後,當時在布魯塞爾的韓素音,毫不猶豫的加入到了遊行隊伍當中,並且撰寫抗日文章,發表在當地報紙上,短短七個月內做了128次愛國演講。1938年,因為強烈的愛國情懷,她毅然放棄自己鍾愛的學業,回到中國,想透過自己微薄的力量來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回上海的郵輪上,韓素音遇見了自己第一位真命天子——唐保黃。唐保黃是國民黨高階將領唐生智的侄子,充滿中國男人氣概的唐保黃,讓一向熱愛中國的韓素音深深迷戀。兩個人認識後,於1938年,在武漢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禮後第二天,武漢淪陷。作為高階將領的唐保黃卻不忍將韓素音獨自一個人留在武漢,違抗軍令,冒著生命危險回來救她,讓她感動不已,更加堅定了自己深愛唐保黃的心。

  唐保黃是深愛韓素音的中國男人,但他也是個保守固執的中國男人。他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一個能夠在家裡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而不是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下四處行醫救人、拋頭露面的女性。

  為了反對韓素音外出行醫,唐保黃甚至使用了家暴。而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韓素音,怎麼可能做一位默默無聞的家庭主婦。她不斷地用自己的行動反抗丈夫的暴力與頑固,丈夫的愛,不再是她心中的依賴,更多的時候,是精神的枷鎖,折磨得她痛苦不堪。

  戰爭期間,韓素音以抗戰為題材創作了《目的地重慶》,這是她第一部作品。英文版於1942年,在美國上市,一時洛陽紙貴。

  小說的出版造就了韓素音,卻讓唐保黃對她更加變本加厲地實行家暴,在他看來韓素音的行為簡直讓人無法忍受,兩個人的感情不斷走向破裂。

  1947年,此時正在英國學習的韓素音,接到丈夫戰死沙場的訊息,心灰意冷的她拒絕回去參加丈夫的追悼會,因為自己要參加畢業。

  唐保黃如枷鎖般的愛,對於韓素音來說,是痛苦的回憶,十年的夫妻,隨著唐保黃的離去,愛已消逝,韓素音也得到了解脫。

  1948年,隨著國內情勢日漸明朗,愛國的韓素音再也坐不住了,她決定回到中國來,可是由於還沒有領到新中國的護照,無奈只能暫時停留在香港。她說:“在香港我可以聞到從大陸來的塵土,感受到從大陸來的氣息。要是留在英國,我就會枯萎,成為一具毫無生氣的活著的木乃伊。”

  在香港,韓素音邂逅了她一生難忘的摯愛——戰地記者伊恩。無奈的是,兩個相愛的人,卻因為伊恩有了家室,不能在一起,而韓素音也不願意自己的愛不見天日。在伊恩的堅持下,韓素音還是動了真情。可是這段感情並沒有維持多久,伊恩在朝鮮戰場犧牲的訊息傳來,給了韓素音致命一擊。

  她將自己和伊恩的故事,寫成了《瑰寶》這部作品,一經推出,震撼了全世界。這部作品激發了西方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十分暢銷。據說,當時在英國的公交車上,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就有一本《瑰寶》。

  1956年,韓素音終於如願踏上了中國大地,受到了周恩來夫婦的接見,短短的會面讓她震撼不已,一生難忘。周總理的談吐、學識、一舉一動讓韓素音為之深深折服,周總理成了韓素音最崇拜的人。她甚至說:“如果周恩來要我去死,我也會去死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外交流是十分匱乏的,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還是記憶裡積貧積弱的封建主義國家。而韓素音則挺身而出,願意充當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她沒有徵戰沙場的能力,卻有字字珠璣的文筆。這位英籍華人,用自己的文字,向全世界闡述了中國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她的作品在當時英美文壇佔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她自己也是屈指可數的華人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得到了各國讀者的肯定與喜愛,為外國展現出了一個具有豐富吸引力的中國。除了寫作,韓素音還奔波遊走於各國間演講,期許世界能夠認識一個全新的中國。她還擔任過周恩來總理與戴高樂總統的特使,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源自於對中國深深的愛。

  七十年代,她為毛主席撰寫《赤潮:毛澤東與中國革命》,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可是一切並沒有如韓素音預料的那麼順利,她的愛國行為遭到了西方的抵制,媒體無情地對她進行抨擊,甚至是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列入了黑名單中。不喜歡她親華的人,甚至對她進行言語和行為的攻擊。而她則是淡淡地回應:自己在做好事,只要中國人民喜歡,西方人不理解她覺得無足輕重。

  1976年,周總理逝世,韓素音悲痛萬分,作為自己最崇拜的人,她覺得比父親離世更令她難過。1978年,受肯尼迪總統遺孀傑奎琳的邀請,韓素音開始蒐集資料,著筆寫《周恩來和他的世紀》。

  寫作物件是自己崇拜的人,在韓素音的筆下,周恩來總理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字裡行間無不流露著對周總理的敬仰之情。她在瑞士的家中,只掛周恩來總理的照片,每每想起周總理,都情不自禁地難過。

  1997年之前,韓素音每年都會到中國來,看看這片她一生摯愛的土地。儘管後來因為身體原因,不能時時回來,但是她和丈夫陸文星,還是時刻關注和著國家的情況。

  她還設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是翻譯界較權威的獎項之一,為中國培養了許許多多的翻譯人才。她不僅為中國的外交做出了傑出貢獻,更為國家翻譯領域輸送了無數的棟樑。

  九十多歲的韓素音老人,雖然許久未踏上祖國土地,但是記憶裡仍對故鄉的一切念念不忘,愛國熱情絲毫未曾退卻。2012年11月2日,韓素音老人帶著她傳奇的一生,帶著她對中國深深的愛,走向了天國。

  雖然韓素音逝世之後,無良的西方媒體仍然沒有停止對她的攻擊,但是,她的貢獻與成卻沒有因此而被忽視,作為愛國華人作家,她的作品在外國讀者心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的作品,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的必讀之物。

  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

  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但是一個人創造的文化具有無限大的作用

  這股力量可以貫穿整個世紀

  蔓延至全球

  一個人的微薄

  可以在文化中

  得到永恆地延伸

  作為一位特殊的中國人

  作為一個用行動愛國的人

  韓素音值得我們為她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