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推薦】民俗民風的作文十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推薦】民俗民風的作文十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每年春節都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給壓歲錢……

  而每年最難忘的春節習俗應該就是掃塵了,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每家每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這次,我和老爸“光榮”地領到了擦玻璃的任務。我們家住在4樓,我一站上窗臺,立刻嚇得渾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萬丈深淵”的景象。但事情總是要乾的,我連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來擦“風險極大”的外面,而我,則擦我力所能及的裡面。

  開始擦了,我先用沾過洗潔精的抹布擦窗戶的內側,但由於一年沒擦了,窗戶的邊邊角角已經積了一層灰塵,我先用手指尖套著抹布,從窗戶的四周邊緣用力地摳了一圈,緊接著,我把那塊布洗乾淨,再沾上一點洗潔精,開始對窗戶“發起進攻”。

  我用那塊溼布輕輕地擦著窗戶,等到窗子上有了一點洗潔精痕跡時,我拿來一塊乾淨的乾布,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地擦拭著窗戶上的汙點,但是,一塊又一塊的汙點向我“俯首稱臣”了,唯獨這幾塊汙垢還是在窗戶上,做起了“山大王”,彷彿在對我說:“哼!就你這個小孩,還想來拿下我,沒門!”

  我不服氣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乾布用力地擦,但這麼幾塊頑固的汙點就是不下來,我急壞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不要這麼費力,這時,爸爸窗戶上抹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指甲輕輕一刮,那些頑固的汙垢個個“舉手投降”了。

  後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戶又幹淨得類似新的一樣。這時,媽媽在屋子裡的衛生也打掃完了,舊的也“辭”完了。望著煥然一新的房子,我彷彿看到了明年,我們每個人的運勢都寫著“勝利”。

  春節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春節重要性的標誌,讓我們的春節過得更加有趣,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些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親愛的美國朋友瑪麗:

  你好!

  瑪麗,你知道嗎,在我們中國,現在是最喜慶的節日——春節,它呀,可是與你們的聖誕節有異曲同工之妙呢!那你想知道我們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嗎?哈哈,很好奇吧,是不是已經做好準備洗耳恭聽了呢!

  我們中國過節可不像你們,拿著刀叉吃火雞,去教堂禱告。我們追求的可是紅火與古典!

  在我們這,臘月二十三日是要祭祀灶王爺的,別小瞧了它,灶王爺在我們的傳說裡,可是神靈,每到這一天,他都要上天去稟告每一戶家庭的善惡。我們當然希望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了,就拿出貢品,他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嘻嘻,有意思吧,當然瑪麗,我們的活動還不止這一些呢!

  在臘月二十七日,我們還要殺牲畜,趕大集!在過春節時,為了喜慶,我們這的人都要殺點家禽,或趕集買點肉,燒好放在飯桌上,而且每天的菜都要把飯桌放滿,直到春節結束!

  最隆重,最開心,最喜慶的,當然要數屬臘月三十,除夕小年夜了。你不知道吧,在那一晚啊,我們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飯。而且,在飯桌上,可不像你們,斯斯文文、安安靜靜的。我們可是要“喧鬧”,越吵越好——大家互相開開玩笑,說說今年的好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要互相敬酒,以示友好。在這一天,我們大家都不能睡覺呵!要守歲,它可是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美好寓意呢!

  當十二時的鐘聲敲響時,我們這,頓時成了聲音的海洋,墨黑的天空,頓時形如白晝,猜,是什麼在搞怪?嘿嘿,想不出來了吧,告訴你,這是我們全國,千千萬萬的煙花,一起燃放的結果,在十二時,仰望著天空,你會發現,無數的花兒在綻放,又悄然離開,正當你傷心時,旁邊又有許許多多的“花兒”綻放了。那感受,簡直就是無與倫比。

  怎麼樣,瑪麗,我們的春節有趣吧?古色古香,趣味盎然,相信你聽了一定怦然心動,想來過一次春節吧!看我耐心給你介紹的,什麼時候你也把你們過聖誕節的過程也給我說說!

  祝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中國朋友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俗話常常說:“三月三,鬼上山”。這就是說鬼節。鬼節在我們中國還有部分地區進行,在我們家鄉至今也過這種節日。按我們這農曆三月三就過鬼節。有人一聽鬼節中的“鬼”字,不禁渾身發抖,冒冷汗了。這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很早的時候就信奉鬼神之說,所以鬼就被比喻成一切不好的東西了。雖然有不少人討厭鬼節,但也有不少知道鬼節來歷的人吧,我也知道。

  相傳一個靠山的村子裡有一個人到山上砍柴,因為太累了,在山上睡了一覺,可是做了噩夢:遇見鬼了。村民被嚇醒了,一看天色也已經漆黑一片,於是準備下山回村,但不料碰到幾團浮在空中的紫藍色火焰,由於村民從小生活在山裡,知識不廣泛,一見這火,丟了柴,撒腿就跑。嚇得半死的柴夫以為自己夢成真,是被鬼發現才這樣,於是告訴村民,並勸告別上山砍柴。一些大膽的人不信,依舊去那兒砍柴,但先後先看見“鬼火”。

  事情一傳十十傳百,所有人都知道有鬼,便在柴夫遇見“鬼”這天定為鬼節。每年這天,家家戶戶晚上都關門大吉,百里空無一人,家家吃大鬼粑驅鬼。先用麵粉做成球形,並在裡面放肉餡,菜餡,吃起來還是很美味的,為了驅鬼造福,吃打鬼粑漸漸成為一種風俗。

  到現在農曆三月三這天晚上,街上都沒有多少人,有的是為了目睹鬼火才出來,但也是成群結隊的,大多會垂頭喪氣回家,因為大街上十不可能看得到的。後來就有科學證明,鬼火之所以出現在祖先們的墳墓旁,是因為人遺體骨骼存放久了會出現化學反應,產生磷元素,這種元素燃點很低,溫度高一點便會燃燒,聚起來成了“鬼火”,它輕與空氣因此會漂浮起來,人們看見後定會嚇得逃跑,產生風,也帶動“鬼火”飄動,所以鬼火就想跟著人走一樣,才導致人們以為是鬼神的原因。

  雖然人們過鬼節只為圖個吉利,但一定要相信科學,不能光信鬼神之說,讓外國人看笑話。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寬廣、神聖養育了勤勞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們特有的文化快樂的以自己的方式過著屬於他們的生活。

  酥油茶是藏鄉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剛進藏的漢族幹部,要適應高原環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緻: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後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搗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經過這樣搗打後,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於皮翼中,冷卻後便成酥油,現在,手搖奶分離器已經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

  喝酥油茶時還有一套喝茶的規矩。客人坐好後,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將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將茶壺輕輕晃盪數下,意將壺裡的茶攪均勻。飲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乾,且不能發出響聲。主人對客人的茶碗總是添的滿滿的,以表示禮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擺著不要動,等告別時,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當地飲茶習慣。酥油茶營養非常豐富,喝後還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愛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很低的一種家制酒。青稞酒製作簡單,先將青稞洗淨煮熟,稍加降溫後加進酒麴,裝進木桶或淘罐加封發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幾天後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每當親戚、朋友團聚或客人來訪,主人都要給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無名指沾少許彈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後小喝一口,添滿,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後滿杯喝乾。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禮儀,常在覲期佛像,建房豎柱、認錯請罪,拜會尊長,送別迎親、饋贈親友時使用,表示敬意、祝賀,表達純潔、誠摯之心。哈達有藍、白、黃、綠、紅五種,最常見的為白色哈達,象徵純潔、吉利。哈達一般用絲綢做成。五彩哈達是最為隆重的禮物,是獻給菩薩和迎親做彩禮用的特定禮物。送接哈達有講究:下輩向上輩或高僧活佛敬獻哈達,要微微躬身,雙手捧著獻於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獻後後退數步方能轉身離去,以示尊敬。長輩給晚輩贈送哈達可直接掛在對方頸上。平輩獻哈達只需獻於手上。接受哈達者,身體要微微前傾,恭敬地用雙手接過,然後舉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有事求人則要到他人家獻哈達,將哈達獻於主人家神龕前,對方應允留下哈達,不應允則當面退還。向對立的一方獻哈達,對方接受了哈達,意味著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

  堆諧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們從小就受到了歌舞的薰陶。他們用歌舞表達自己的各種各種感情活動及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心理狀態。藏族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說會走路就是會跳舞,會說話就是會唱歌。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間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諧則是西藏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堆諧是藏語的讀音,“堆”是西藏的一個地方,“諧”為歌曲之意。這種具有快節奏表演、粗獷樸素的舞蹈,後來被藝人加工提煉,又有了各種舞姿,如踢踏舞的強節奏、扣胸挾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諧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藏戲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在藏語文中被稱為“阿吉拉姆”。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藏戲在西藏以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流傳至今已相當普及,是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藝術。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藏族的“雪頓節”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在慢慢地盛開著,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當然,藏族這朵“鮮花”,已開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頓節。

  雪頓節是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x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x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裡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裡喝完這麼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並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xx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眼看著春節就要來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過了緊緊張張地臘月30日,終於迎來了20xx年的春節。對了,為什麼要過年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從前,有一隻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總是會出現,並欺負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來了,許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襲擊,只有那些門上掛著紅窗簾和門前生著火,十分熱鬧的幾戶人家沒有受到襲擊,應此人們知道了“年”就怕這三樣東西,於是每到除夕人們便用這三樣東西把這隻大怪物趕走了,久而久之,便流傳下來成了習俗。

  記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吃完了團圓飯,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樓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老鼠炮,它一邊飛一邊還發出了“吱吱”地聲音,好像在上天之際還想呼喚同伴一起去天上偷東西,把我們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親戚朋友們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精彩的表演讓我心情十分開朗,有相聲、有小品、還有魔術……十分好看,比如,那一個叫“我忍不了”的相聲,這是講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後那個人看了連聲叫忍不了,可是他卻以不文明的形勢提醒別人,當時,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一個春節就這樣過去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週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裡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唸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著大人們在這一年裡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裡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0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並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於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