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有關民俗的作文(集錦12篇)

民俗的作文

有關民俗的作文(集錦12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民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民俗的作文1

  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無疑是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傳說在春秋戰國年間,屈原在楚國被楚王否認,因此楚國被攻破了,屈原十分悲痛,投江自殺了,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去吃屈原的屍體,便在江中投了粽子。我們現在過端午節,更多的是吃端午粽,佩香囊,看賽龍舟。

  今年端午正逢週末,我睜開眼一骨碌爬起來就看到餐桌上剛出鍋的粽子正冒著熱氣,粽葉上附和著一層水蒸氣,水滴一滴滴地滑下來,像一顆顆晶瑩透亮的寶珠。洗漱完畢,來到餐桌旁,我剝開箬葉後,裡面的糯米反襯著光,亮晶晶的,香氣撲鼻,咬上去一口,又鹹又粘,十分可口,吃完後嘴裡還回蕩著肉粽的香氣。

  我拿來一個小布袋,又拿來了一些媽媽特意準備的中藥粉,小心翼翼地把中藥粉用棉片包住、鼓緊,塞進了小布袋中。我把布袋上一個個拉繩挑斷,隨後抽出,再用彩色的線縫住袋口,最後在香囊上套上鐵壞,把繩子卡在鐵壞上,套在脖子上,香味也就瀰漫在我身旁了。

  早飯過後,我們一家人來到南湖邊觀看龍舟賽。每條龍舟上都雕刻著五顏六色的圖案,選手們的比賽服鮮豔奪目,有的桃紅色的,有的青綠色的,有的花紫色……哨聲一響,鼓聲伴著划槳聲開始追逐起來,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朝著終點劃去。划龍舟需要每位船員動作有力,節奏一致,不然速度就會慢下來。看!那艘紅色的龍舟劃暫時領先,船頭的鼓聲越來越急,在為隊員喝彩鼓勁,船員們划起來整齊有序,不慌不忙,眼看終點在望,可不知怎的,突然船頭斜了,整條船偏離了方向,被第二名迅速超上,緊跟其後的綠龍舟獲得了第一名。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爸爸變戲法般變出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黃魚、黃鱔、鹹蛋黃、黃瓜……還配有黃酒,據說這也是江南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我們一家人圍在餐桌旁吃著飯,聊著天,分外溫馨、熱鬧。

有關民俗的作文2

  冬至節氣早過了,天氣異常陰冷,一連好幾天,難得見太陽。田地裡的活早就歇了,人們貓在家裡,也懶得出去。這些日子裡,最要緊的事就是打餈粑。

  打餈粑是平常農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餈粑就意味著要過年了。父親老早就說,機器打的餈粑有股子鐵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請來,一家人都出把力氣——自己打。

  我長這麼大了,還從來沒有見過自己打餈粑,特別好奇,於是天天跟著父親,看他在忙啥。

  石頭鑿成的粑缸是現成的,就在老屋的門背後臥著。父親早就將它清理出來,並洗得乾乾淨淨;當他滿懷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樓。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過的粑棍時,才發現那些木頭棍子早就爛得不堪用力;不過這也難不倒父親,父親本就是一個半邊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鋸、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樹新做的粑棍就妥妥當當了。

  白得像雪一樣的糯米被母親淘洗乾淨。父親一邊把一個人也難以抱得過來的木甑架在上滿水的鍋裡,一邊讓我在灶下使勁地往灶膛裡塞著棉稈、劈材,灶膛裡一片光亮,紅紅的火苗撲哧撲哧地舔著黑乎乎的鍋底,時而衝出灶口,差點就燒到了我的眉毛。鍋裡的水很快開了,騰騰地冒著熱氣,母親挽起袖口,用鐵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進去,最後用木鍋蓋蓋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間,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脫了棉襖,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飯蒸好了,叔輩們抬出飯甑,將米飯倒人粑缸中,大家圍著粑缸一陣亂摁;摁了一陣,大家又圍起來左轉一轉,右轉一轉,末了又是一陣亂摁。

  粑終於摁好了,父親從面盆裡取出浸過水的白麻布,將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團一團的,擱在案板上。案板上早就鋪好一層炒米粉,案子裡面還擱著糖罐。我知道,這先揉出來的餈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給左鄰右合的。到澱粉拿上來的時候,揉出來的餈粑才是留著過年及平時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量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飯很快就變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塊又一塊的餈粑,讓人的心裡覺得愜意和滿足!

  屋外寒風冽冽,屋內紅紅火火,我想,這也許就是農家日子的味道吧!

有關民俗的.作文3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裡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裡異常活躍,他們透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製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夥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有關民俗的作文4

  如果你看過安陽市春節民俗展覽會的話,你就會知道那兒有多熱鬧,人們腳尖兒貼腳跟兒,把市圖書館廣場擠得水洩不通。

  樂點一:糖畫惹人愛

  糖畫是用白糖、紅糖攪拌,放進鐵鍋中文火慢熬,一直到能牽出細細的糖絲,就可以畫畫了。民間糖畫藝人一邊用勺子在大理石石板畫,一邊解說畫畫的時候不能斷斷續續,要一氣呵成。只見藝人手握盛了糖稀的勺子,揮幾筆畫出一條彎彎曲曲的蛇,再揮幾筆繪成一條飛舞的龍。最為好看的就是宮燈了。我看得很入迷......一扭頭,老爸不見了。我鑽出人群瘋狂地尋找老爸,大概你不知道我找老爸要幹什麼吧?沒事,一會兒你就知道了。我想你也會抵擋不了誘惑的。找了一會兒沒結果,急得我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正要轉身再找的時候,忽然看見老爸就立在我旁邊,一臉壞笑。我押著老爸,要老爸給我買一個糖蛇。老爸經不住我死纏爛打,答應給我買一個糖蛇。噢耶!

  樂點二:梨糕糖功效多。

  啊哈!你猜我又看到什麼啊?梨香十足的梨糕糖!梨糕糖是用梨、姜、白芝麻、白糖文火煮成的。然後拉成條狀、用模具分割成小方塊,冷卻即好。老遠就能聞見香味。梨糕糖不僅味美,而且功效多,有清熱、化痰、止咳、敗火等功效。老爸是個健康主義者,一聽有這麼多的功效,趕快買了一包兒嚐嚐。我放一顆梨糕糖到嘴裡,立刻清香四溢,啊不!是梨香四溢。剛剛做好的梨糕糖溫溫的,略微有點軟,不粘牙,果然有香梨的味道。老爸也在品味,停了好大一會才說:白糖的甜、姜的辣、梨的香,確實不錯哦!

  樂點三:貼剪紙過吉祥年。

  內黃的剪紙在全國聞名。你看那花花綠綠的窗花、各式各樣的剪紙,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你看,這裡有一些慶祝新年的蛇剪紙,上面寫著蛇年好運、金蛇狂舞之類的喜慶語。

  民俗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內黃的扒糕、燒灌腸、煎血,滑縣的木版年畫,內蒙古的羊肉串、馬奶酒......還有民俗表演、猜燈謎......盡享節日文化盛宴!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民俗樂、吉祥年。

有關民俗的作文5

  如果,你看過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看過了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看過了歷史悠久的故宮;看過了濃妝淡抹的西湖;看過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麼你來江西瀏覽一番吧。既然來到江西,你就應該去廬山瀏覽一番,才不枉此行。

  日出東方時,廬山像剛剛甦醒的少女,被晨霧籠罩著。在這時上山,你準會有一種飄飄欲仙,騰雲駕霧的感覺。晨霧中的廬山像是人間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樓。記得蘇軾在《題西林壁》中這樣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的雲霧以瞬息萬變聞名全國,瞧,剛剛還是仙女舞動的飄帶,現在又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一會兒又變成巨大無比的天幕;一會兒又變成賓士的駿馬;一會兒又變成瓊枝玉樹、粉妝玉砌的天堂……

  江西還有很多特產。如:廬山雲霧茶、景德鎮陶瓷、會昌大果金桔、玉山羅紋硯等。廬山雲霧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是深受歡迎、供不應求的高檔產品。“幸飲廬山雲霧茶,更識廬山真面目”,這詩一般的讚語,足以說明它的地位和價值。黃山有“四絕”,而廬山雲霧茶有“六絕”: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還有那狗軲腦茶,是江西珍貴名茶之一。此茶的特點與其它茶葉迥然不同,它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毫,茶葉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黃,茶味清涼、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有與眾不同、獨具一格的民風民俗。有引人入勝、感人肺腑的民間傳說;還有味道獨特,令人回味無窮的民間小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來這裡親身體驗一下吧。你不來會終生遺憾,來了會終生難忘的哦!

有關民俗的作文6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矇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兵奪主,又萬般嬌態。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圓月在天空中像玉盤,使我想到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詩句。黑夜籠罩在我們頭頂,唯獨這皎潔的明月分外耀眼。月亮並不總順心如意,有時如一葉小舟,怎經得起曠宇中的海嘯巨浪;也似勞作的鐮刀,耕耘了多少良田。宋朝詞人就抒發了“月有陽睛圓缺,人有悲觀離合”的感慨。透過深邃的夜空,仰望天空,月光依舊如水,我好似看到了廣寒宮裡的寒氣奪人,好似看到了嫦娥的冰清玉潔,好似看到了蘇東坡的深情凝望,好似看到了周幽王在清幽的月下用淚拍擊最憂傷的旋律,最絕望輓歌……

  中秋節吃月餅已成為中國人過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秋節吃月餅相傳起始於明代。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令屬下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裡,再派人傳到各地起義軍手中,通知他們起義,就這樣起義軍一舉推翻元朝。此後朱元璋決定,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必吃月餅。

  我拿著一個月餅,走到桂花樹前,頓時一股清香鋪天蓋地地襲捲而來,真香啊!我閉上眼,細細品味著清香四溢的淡淡桂花香,真的是“桂子花開,十里飄香。”

  夜晚,涼風習習,我完全沉浸在花香的世界裡,彷彿自己也是一朵桂花。我的腳變成了花莖,我的身體變成了小巧玲瓏的花瓣,手與頭變成了花蕊。一陣清風拂過,我們就翩翩起舞。好久,我才想起我在賞桂花。我咬了一口月餅,慢慢地咀嚼著。我抬頭一望,咦?一朵朵桂花好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只把一半身子露在外面。我耐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它的真面目,就迫不及待地跑了過去,香味更濃了,真是“廣寒一點香,吹得滿山紅。”一顆晶瑩剔透的小露珠,又給桂花增添了一絲嫵媚。露珠們像一個個小寶寶一樣,依偎在桂花媽媽的懷抱裡,不肯出來。仔細看,它們姿態各異,一團團,一簇簇,像一個個溫馨的大家庭,有的分得開開的,像兩個孩子吵架了,誰也不理誰……

  中秋,月圓桂花香,思念之情徘徊心上……

有關民俗的作文7

  春節到了,舉國上下都在忙著辦年貨,準備過年的事情。我家也不例外,不過我知道每個地方的過年方式都不一樣,大家想知道我們家是怎麼過年的嗎?跟我來看看吧!

  我的家鄉在安徽阜陽,這是一座北方的小城,媽媽說它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卻多了幾分悠閒的滋味。這裡保留著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我認為最有趣的還數春節。

  春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節日。才過臘月二十,家家戶戶就忙碌開了。首先是打掃衛生。媽媽說:“這叫‘除塵’,和‘除陳’諧音,是除舊迎新的意思,所以一定要把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打掃乾淨,好迎接新年的到來。”然後要蒸饅頭、包餃子;除夕那天要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年初一要給親朋好友拜年……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蒸饅頭。

  大約到臘月二十八的時候,姥姥就要用酵母和麵,做成大大的麵糰。慢慢地面團就會膨脹,變得彈性十足。這時,姥姥就會把麵糰分成拳頭大小的面塊,讓我和媽媽揉這些面塊,直到把它們揉得柔軟光滑,再交給姥姥做出半圓形的饅頭。在揉麵的時候,我最喜歡聽姥姥和媽媽聊天,天南地北,真溫馨啊!

  等饅頭做好以後,姥姥就把大鍋拿出來,開始準備蒸饅頭。等大鍋裡的水響了以後,姥姥就把饅頭一個個整齊地放在大鍋裡。等過了大約二十分鐘,饅頭蒸好了,開啟鍋蓋,一陣誘人的饃香撲鼻而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就要出鍋了。姥姥突然說:“別急,在它們出鍋前,咱們給它們打扮打扮吧!”說著,姥姥拿出了一瓶紅墨水,用筷子蘸了一點點,給每個饅頭都點了一個漂亮的紅點點,這樣饅頭才算大功告成。你看,點上紅點點的饅頭多喜慶啊!

  我喜歡家鄉的節日,不僅因為有許多吃的玩的,更重要的是在節日裡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家庭的幸福!

  這就是我們這邊過年的習俗了,真是有趣。

有關民俗的作文8

  據我所知,惠州的春節一般要到除夕才算開始。其他地區的春節怎麼樣,我不知道。但看看惠州春節的場面,那可真是熱鬧非凡哩。

  除夕的夜晚過得真開心。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用大桔子皮燒水洗澡,洗完澡出來時還必須穿提前買好的新衣服。之後大人會帶小孩——又或者把小孩留在家裡,然後出門用三牲——牛、羊、豬祭拜天地、祖宗。然後接灶王爺。外出工作的兒女大多數得趕回家過年——除非這是萬不得已,不然必須得趕回家,吃團圓飯。

  這天夜裡,除了年齡較小的孩子,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睡覺,聽家中的長輩說:“這叫‘守歲’。”與其他地區的守歲不同:其他地區的守歲一般是法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而惠州呢?孩子們早已會自己找樂子玩:有的拿著大人的手機一起打遊戲;有的在房子周圍玩起了躲貓貓;還有的會在院子裡玩各種小遊戲:“紅綠燈”、“老鷹抓小雞”……甚至,如果人比較多,還有人會帶來一套“大富翁遊戲棋”或幾副撲克牌,分組各自玩各自的。大人們就聚在一起聊家常,或者看電視。

  守歲至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戶點燃鞭炮,長輩說:“這叫‘開門炮’。”不過一會兒,鞭炮齊鳴,震耳欲聾。1點,鞭炮聲開始平息下來,樂了一晚的眾人便各自去睡覺了。4點,鞭炮又陸續響起來,天亮方止。

  正月初一其實還有不灑掃、不洗澡的習俗,家中較為年長的長輩會說:“初一塵,是人神;掃去初一塵,人就沒精神。”

  拜年時間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節),上門拜年大多拿傳統食品(即惠州菜),與親朋好友見面便拱手相迎,說些祝福的話——當然小孩也要說,然後才能拿到紅包,漸漸地,孩子們中就流傳出了這麼一句話:“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正月初三這天,會將新春積聚的垃圾倒掉,稱為“送窮”。

  正月初七為人日(即人的生日),習俗規定此日不能罵人、打人。這天雖然慶祝形式不多,規模不大,但卻有著“初七大過年初一”的說法。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就算結束了。

  我曾偶然在網上看到這麼一篇資訊:惠州在過春節時人數超過900萬!由此可見,惠州的春節是多麼有魅力啊!

有關民俗的作文9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溼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透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有關民俗的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題記

  在中國,春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但各個地區過同一個春節,風俗便不同。我們新疆的春節,便別有一番風味。

  新疆的春節大約,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在這之前的幾天,人們要準備年貨。

  好在這一天為兒女們,準備上一桌好菜,無論如何,兒女們都會回家,即使回不來,兒女們的心也是在家裡的。

  在臘月三十一這天晚上,大部分家人會坐在桌前吃著團圓飯,看著春晚,享受這難得的時光。

  “5、4、3、2、1……”沒錯,這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跨年。每當這個時候,人們便會倒數,迎接新年。父母們還會給小孩發紅包。

  大年初一,本來一個寧靜的早晨,卻被一陣陣鞭炮,吵醒。人們紛紛起床,準備吃飯。一般情況下,大年初一,這天早晨是要吃湯圓的,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團圓湯圓圓的。飯後父母開始把乾果拿出來,擺放好。然後開始做飯,這一做便要到下午的三四點鐘才能吃飯。

  飯菜可豐盛了,有香腸和紅燒魚,海鮮,丸子等等,除了這些吃的真的他還有個特點——熱鬧。一般是男人或者長輩們開始互相敬酒;女人和孩子們開始吃飯,聊天,談天說地。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在後來的十幾天我們俗稱“走親戚、拜年等”。相互串門,孩子們時不時還能拿到紅包,我們到別人家去的時候,他們總是擺上好酒好菜迎接客人,若是別人到我們家來時,自然也不例外。

  院子裡佈滿了初一放的鞭炮,是不可以掃掉的,必須要在正月十五之後後掃掉,提前掃掉會把一年的好運掃走的,這是習俗。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以前的人們會放孔明燈,看花燈,而現在我們一般吃元宵,接下來:低頭看手機,成為手機的奴隸。

  如今的春節雖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年味兒”,卻多了幾分當今社會的氣息,冷了身邊的人。

  這是新疆的春節。地區不同,人不同,“年味兒”自然也不同,你們家鄉的“年味”呢?

有關民俗的作文11

  壺鎮鎮地處麗水、金華、台州三市的交界處,位於縉雲、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傳統飲食以“粥撈飯”為主體,配以五穀雜糧。番蒔、洋芋為主要副食。特色風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麵、橡塗、千層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燒餅、米炮糖……在傳統民間娛樂中有演戲、迎燈、迎案,其中規模最大是迎案,隊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門、內容豐富。此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富有特色的縉雲壺鎮話!

  一、 我的發現

  1、從家鄉的特色小吃中發現我們壺鎮有哪些獨特的民俗風情?

  2、說說我們家鄉話的語言特色在哪裡?

  連結:

  一、壺鎮米炮糖製法:糯谷浸泡於水,數日後撈起,置飯甑內蒸熟、灑幹脫殼即成“發米”,大火將“發米”炒成“米炮”。冷卻後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絲,以煎好的麥芽糖攪拌,經壓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裝。技師專門加工製作最佳。

  二、索麵卵:家來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麵卵招待。索麵即土製麵條。大碗底墊肉片,索麵堆成"丘",上封炒肉條,雞蛋餅蓋頂,或置剝殼白蛋一雙。

  三、迎燈:大多在元宵節進行。種類以龍燈為主,有板龍、鞠龍、布龍等,另有獅燈、臺閣、轉車以及花樣繁多的花燈。板龍少則數十洞,多則數百洞,長達數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時點炮拼接,鳴鑼開道,所到之處,鞭炮相迎,外村設飯茶招待,並以糖果,粉乾等相贈。其時春苗初秀,龍燈出村,進入麥田,稱"龍踏麥",謂日後必定豐收。結束之夜,非鬧個燈破龍斷,精疲力盡,決不罷休,俗稱"掰龍肉"。

  四、重陽廟會:每逢重陽節(今老人節)即農曆九月初九,全鎮各村組織“扭秧歌”、“銅錢鞭”、“唱聯歡”、“羅漢”、“打腰鼓”、“十八狐狸”等民間藝術表演隊到赤巖山“會案”表演,然後到各村遊行,沿街演唱,以表達豐收喜悅。活動一般持續10余天,參加人員不分男女老少。據記載,這個傳統廟會已沿襲數百年。

有關民俗的作文12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習俗,而我的家鄉廣州也有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廣州有句俗語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要把家裡大掃除一遍,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為了團圓飯做準備,男人則幫忙殺雞、殺鵝、貼對聯、貼門畫、買花、買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熱鬧了,有些大人在茶餘飯後就等著看萬眾矚目的《春晚》了,小孩子們就穿著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戶地去得壓歲錢,俗稱“利是”。而有些大人們則帶著小朋友去逛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說到迎春花市,這可得詳細介紹介紹:每年的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都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華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點來敲門時,每家每戶都響起喜慶的禮炮聲,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飛舞的禮炮紙上了。禮炮一過,就是五彩繽紛的煙花點綴在無暇的天空上了,人們望著飛上天的煙花,一起期望著新的一年、新的氣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們就會去打麻將,而小孩子們則用自己的壓歲錢案買各種零食玩意兒。到了晚上,天空中還是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煙花,有條件的則特地乘車去琶洲等地看煙花。

  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又是尾聲——元宵。我們這裡並不是每條村都過春節的,有些人就會過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們這條村正好就是過元宵的。我們要準備好各種菜餚迎接客人,讓客人吃得開心,會得慰心。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你家鄉的春節習俗又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