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風> 回族日常民風食俗

回族日常民風食俗

回族日常民風食俗

  由於回族分佈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麵食的製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饅頭、燒鍋、花捲、麵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麵食。油香、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在麵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為湯麵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麵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為臊子面。寧夏回族還喜食調合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麵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合;在麵條或面片中加入米乾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合。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是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魚、草魚、鯉魚、魚等。

  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為回族人民提供了眾多優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爆就還有“油爆”、“鹽爆”、“蔥爆”、“醬爆”等多種變化。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在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糕點師馬基良製作的萬盛馬糕點甜、酥、脆,在西北各省區影響很大。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金鳳扒雞、保定市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省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省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滷麵、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燴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的一年四季早餐習慣於飲用奶茶。

  回族的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汙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雲南的回族喜飲綠茶;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蓋碗是一種獨特的茶具,碗蓋比碗口小些,飲茶時將碗蓋稍偏,擋住茶葉等配料就可品茶了。內放冰糖、桂圓、茶稱為三和茶,再加葡萄乾、杏幹,稱為五香茶,邊飲邊加沸水,號稱牡丹花。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寧夏山區回族的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特製帶把鐵罐或銅罐(盛水500克以下)放入大半罐磚茶,漫入水小火文煮,成茶色濃,味道苦澀。飲時,眾人圍坐爐前,每人倒一小杯,細細品茶,甚是爽口。此茶可多次續水,以2、3次茶味道最美。寧夏山區回族農閒時常飲此茶並常以此待客。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抽菸喝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