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下面是關於培根隨筆的內容,歡迎閱讀!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一: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雜感是隨筆的一種,隨筆又歸入散文,文學作品的題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和小說,雜文是後起之秀,興衰和時代有關,而培根的隨筆按照中國文學的現狀細分,應歸入雜感一類。首先《培根隨筆》的文章篇幅短小,標題明快;其次是文章內容極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運用的手法,夾敘夾議,以議為主。這三點,完全是雜文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喜愛雜文,喜歡文章說理性、思想性的讀者可讀《培根隨筆》,當代喜寫雜文(或所謂的雜文家們)讀一讀《培根隨筆》,對寫作不無裨益。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二:

  時下有一句流行語:“知識改變命運。”它使我想起二十年前盛行的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說這句話的人就是英國十七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大學二年級時我接觸到《培根論人生》這本小冊子,立刻就被它吸引了。

  這些少則數百字,多則二三千字的隨筆,著實讓人愛不釋手。你隨意翻到一頁往下讀,皆能被它深刻的哲理和精美的語言吸引住。許多重要的人生命題,舉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習慣、幸運、厄運、時機、勇氣、讚揚、愛情、家庭、友誼、青年與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闢的論述。它讓你思考自己所走過的路,提醒你要善於甄別真善美與假惡醜,開創豐富的人生。

  《培根論人生》共二十六篇,譯自培根的《論說隨筆文集》(該文集共有文章五十八篇),它重點談了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修養兩大主題。培根的`這些文章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思想深邃,長於議論。作者談論問題往往單刀直入,一語中的。如《論善》一文開篇就是:“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在該文章第二段緊接著說:“……在性格中具有這種天然傾向的人,就是‘仁者’。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因為它是屬於神的品格。”由於作者對事物有透徹的理解,因而談論爽勁,切中肯綮。

  其次,作者在論述中非常善於旁徵博引。無論是歐洲古代的歷史典故,名人事蹟,還是宗教經典《聖經》,作者都能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讀。

  第三,作者善於推論說理。讀培根的文章,我們總是很習慣於順著作者的思路走,它讓你處處感到嚴密的思維,嚴謹的結構,精彩的議論,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第四,精妙的語言。在培根的論文中,語言無不充滿哲理,充滿形象的比喻,說理層層深入,精闢警策,句式整齊,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易誦易記,有詩一般的藝術效果。

  第五,行文自然流暢。由於是隨筆小品,作者下筆時當行則行,當止而止,文風清新自然,如行雲流水,決無拖沓冗贅之感。

  培根論說隨筆的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他淵博的學識和哲人的睿智,也離不開他獨特而豐富的經歷。

  培根是一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新工具論》。因為其成就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程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以大手筆寫小品文,觀察深刻,駕輕就熟,常能發人所未發,感人所未感。思想的精深,加上文筆的優美,使他的論說隨筆風靡一時,名滿天下。有評論家認為他的論說隨筆堪稱一流,是議論文的典範。應該說這樣的評價並不誇張。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三: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於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

  這三點我深有,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剋制發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為,要剋制再一次發怒,就應該反省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於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聖經》裡說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一定可以打敗憤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