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贈汪倫> 《贈汪倫》古詩評析及欣賞

《贈汪倫》古詩評析及欣賞

《贈汪倫》古詩評析及欣賞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讚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蹟,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這首詩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

  另外,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這首詩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有一種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尋常最奇崛,正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喜好遊覽名山大川。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請他去涇縣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倫是涇縣的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於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麼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這首詩寫的是汪倫來為李白送行的情景。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從詩中分析,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由於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他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之深,讀者也可想而知了。詩人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果詩人說,汪倫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樣深,也是可以的,但顯得一般化,還有一點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詩中的寫法,好像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復一杯。口頭語,眼前景,有一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讀者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