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閱讀練習題附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閱讀練習題附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閱讀練習題附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

  地球的前半輩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籠罩下度過的。

  看看距離地球最近的兩個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氣層幾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組成的,可2007年測得的資料顯示,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於百萬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兒去了?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溫室氣體,它能讓太陽光順利透過,卻會阻止地表熱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溫度之所以高達480°C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效應。火星的大氣層雖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為火星太小,大氣濃度低,溫室效應弱,所以火星表面溫度夜間可降至130°C。

  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陽的輻射強度只有現在的1/4,為什麼那時的地球沒有被凍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論認為,正是由於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才不至於太冷,從而使水的三種形態都存在。液態的水(比如降雨)能夠溶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把它變為碳酸鹽,沉積到岩石層中。地球的內部很熱,沉積在地殼中的碳經常會隨著火山噴發而重新變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這就形成了一個碳迴圈。經過幾億年,這個碳迴圈逐漸達到了某種平衡。

  火星則因為體積太小,內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動不夠劇烈,沉積的碳不能重新被釋放到大氣中,所以碳迴圈也被中止了。

  由此可見,水真是個好東西。一方面能透過自身的迴圈,帶動碳迴圈,穩定地表溫度;另一方面,液態水的化學結構非常適合作為溶劑,讓各種分子在水溶液中進行隨機碰撞,生命就是在這種碰撞中誕生的。

  生命的誕生促成了另一個碳迴圈。眾所周知,生命的基礎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陽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來,連線成一條長短不一的碳鏈。這樣的碳鏈被稱為有機碳,因為它既能作為建築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種有機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燒自己,產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機碳的燃燒過程又可以稱為氧化反應,其產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約35億年前出現的,經過十幾億年的積累,碳迴圈再度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透過生物圈進行迴圈的碳的總量是巨大的,據估計,地球大氣層中每年有大約1100億噸的碳被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碳,其中99.99%又透過氧化反應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只有不到0.01%因為地質變動的原因而留在了地殼裡。別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經過很多年後,累積起來就非常可觀了。科學家估計,留在地殼中的有機碳是生物圈有機碳總量的2.6萬倍!難怪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種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這些有機碳都能被人類利用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什麼能源危機了,可惜的是,絕大部分有機碳都無法被人類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這些有機碳才能變成我們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拿石油來說。石油的形成需要密封無氧、高溫蒸煮、經過微孔的岩石過濾並集中等多個條件,缺一不可。所以說,地下有油的國家實在是太幸運了。

  別小看這點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時間內被大量開採出來並燃燒掉的話,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觀的。目前人類每年因燃燒化石能源而向大氣中排放約75億噸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發而排放出來的.碳還不到人類排放量的1%。

  南極冰鑽的結果證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的1萬年裡一直在260~280ppm範圍內波動,但自工業化以來這個數字就開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經接近400ppm。如果僅僅計算因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個數字還應該再增加1倍。但是有證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長速度,促進了土壤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這說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試圖平衡人類帶來的影響。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對突然多出來的這些碳,大自然一時也應付不過來了,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摘自2009年第6期《讀者》,作者:袁越,有刪改。)

  【閱讀提示】文章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地球上碳的去向,讓讀者全面地瞭解大自然的過去、現在的情況以及將來所面臨的挑戰。讀過之後,讓讀者意識到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很強大的,但是有時候,面對突然產生的變故,大自然也無能為力。閱讀此文時,同學們要把握文章在說明事物時的清晰的層次、平實的語言,以及所採用的列資料、作詮釋、作比較、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關鍵詞句】

  1.地球的前半輩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籠罩下度過的。此句高度概括了過去地球的狀況,同時與標題形成鮮明的反差,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2. 由此可見,水真是個好東西。一方面能透過自身的迴圈,帶動碳迴圈,穩定地表溫度;另一方面,液態水的化學結構非常適合作為溶劑,讓各種分子在水溶液中進行隨機碰撞,生命就是在這種碰撞中誕生的。此句為過渡段,很好地將文章前後兩大部分銜接起來了。

  3.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對突然多出來的這些碳,大自然一時也應付不過來了,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這一句為總結語,讓讀者清醒地認識地球的現狀,從而採取一定的措施保護地球。

  【閱讀練習】

  1.從說明文分類來看,這是一篇 說明文,採用 順序來介紹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這一科學話題。

  2.看了全文,你知道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呢?

  3.根據文章的具體講解,橫線處最好填寫的內容是( )

  A.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圍著,再加上有很高的氣溫,所以很容易進行碳迴圈。

  B.金星因為溫室效應強烈,會阻止地面熱量的散失,同時會阻止碳迴圈的形成。

  C.金星距離太陽太近,溫度太高,水迴圈進行不下去,也就沒法形成碳迴圈。

  D.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圍著,碳迴圈因此變得十分地活躍。

  4.劃波浪線的句子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其目的是為了說明什麼?

  5.科學家估計,留在地殼中的有機碳是生物圈有機碳總量的2.6萬倍!一句中,估計能否換成斷定?

  6.文章最後一段說: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對突然多出來的這些碳,大自然一時也應付不過來了,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作為人類之中的一員,請你想想辦法吧!

  【參考答案】

  1.事理 邏輯

  2.溶解在水中,變為碳酸鹽,沉積到岩石層中;經過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碳,其中一部分留在生物圈,一部分留在地殼中。

  3.C

  4.列資料,作比較,意在說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可觀和大自然平衡二氧化碳的能力強。

  5.不能,因為碳迴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科學家只能靠科學推斷出來,也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6.開放性試題。示例:大量種植樹木,提高大自然的平衡能力;儘量使用其它新能源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