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前妻張幼儀
徐志前妻張幼儀
張幼儀(1900——1988),名嘉。1900年出生原籍江蘇寶山,比志小4歲,世居真如,後移嘉定。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名祖澤,是當時上海寶山縣鉅富。張祖澤有八子四女,張幼儀排行第八,為其次女。她的二哥張君(音邁),是中國現代史上頗有影響的政治活動家和哲學家
人物生平
1912年7月,江蘇都督程德全在蘇州創立“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2歲的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嘉森)和四哥張嘉的幫助下到該校讀書。該校首任楊達權,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在此受到了先進教育。
但三年後,尚未結業的張幼儀就被接回家成親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張嘉,在當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在巡視學校時他發現杭州一中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學生,這就是徐志。徐家當時已是江南富商,和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對徐志的父親來說是求之不得的,於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約。於是15歲的張幼儀就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的態度:“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
1918年生長子徐積kǎi(阿歡),不久徐志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收到張君的信,被迫不耐煩地把張幼儀接到他身邊,張幼儀回憶當時徐志的態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此時的徐志與林因墜入情網,不久徐志就提出離婚,已有二個月身孕的張幼儀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與徐志在柏林簽字離婚。這是中國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西式文明離婚案。簽好離婚協議後,徐志跟著她去醫院看了小彼得,“把臉貼在窗璃上,看得神魂顛倒”,“他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
離婚後,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張君,並隨其去了德國,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痛失愛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張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阿歡去北京讀書,直到張母去世,她攜子回滬。經時張嘉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並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華山路範園)送給張幼儀,使她在上海衣食無憂。
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張嘉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九與徐志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這使她的經營能力得到了極大發揮。
1934年,二哥張君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抗戰爆發後她又屯積軍用染料,大發了一筆橫財。
解放前夕,張幼儀赴香港。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蘇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有子女。婚前,她寫信到美國徵求兒子(大兒子徐積)意見:“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
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阿歡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師,這封信頗得其父風韻。
時過境遷的張幼儀為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張幼儀67歲的時候,曾和蘇醫生一起,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故地重遊。她站在當年和徐志居住過的小屋外,沒辦法相信自己曾那麼年輕過。第二任丈夫過世後,張幼儀到紐約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後,1972年蘇醫生病死,張幼儀赴美,1988年病死於紐約,是與詩人徐志有過情感生活的人當中,活得最長的人。
人物評價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的浪漫、熱誠、痴心和執著著“”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是那樣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徐志對她的漠視,源於對封建禮教的厭惡,張幼儀深受舊式中國禮教的束縛,個性沉默堅毅,舉止端莊,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打理財務都甚為得力。但是這些優點,在張揚獨立自我的詩人眼裡就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