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路詩歌範文參考
首先要感謝古箏在《陌生》詩刊提供“60後詩人詩歌理論專刊”這個平臺。我叫劉際雲,湖南懷化人,筆名:晚楓。關於我,真的一言難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就有了一本象徵身份的綠皮本本,還是國家級的。這至少能證明我曾經是個有“組織”的詩人。我曾隨湖南省慰問團去過老山前線,還與廖錫龍有合影。當然也寫過一些詩,有詩作獲獎。然而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在以後很漫長的一個時期內,由幹多種原因,我沒有再寫詩,嚴格地講是當了詩人隊伍裡的逃兵。如今,半個文人,半個商人,一個男人--這就是我的真實寫照。那個綠本本也許早已不管用了。我今年已經57歲了,重新拾筆其實什麼都不圖,就只想為我那“半顆”還屬於詩的心找個歸宿。真的!
歷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網路已是一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名詞。網路詩歌的迅速興起與發展,其狀況雖然讓人喜憂參半,但它澎湃的勢頭和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文學評論家崔衛平曾說:“絕大多數優秀的、富有建樹的詩歌首先不是在公開出版的雜誌上發表。”著名作家閻延文曾說:“僅就我接觸最多的網路詩人而言,我以為,網路詩歌已成為中國詩歌主流。”這應該是當今中國詩壇的真實寫照。
其實,客觀地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島、顧城、舒婷號角聲漸息,中國新詩就逐漸失去了讀者。詩歌以外,拜金主義成為新時代的風潮,人們在此起彼伏的時尚風潮面前俯首稱臣,而把精神的內省視為窮途。在這樣的時代,以文學的形式,提醒人們注意一些精神實質的東西,似乎並無必要。人們一談現代詩歌,大都會露出鄙夷的神情。詩歌沒落,勢所必然。
可喜的是,中國詩歌並沒有因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它始終在一片封殺聲中尋找著自己,這幾年來更是有了“春風吹又生”的勢頭。這是眾多精神純粹、不圖功名、埋頭創作的詩人努力的結果,當然,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網路詩歌的普及。
網路詩歌的互動特性,使眾多詩人的作品,都能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裡展現出來。作者能很快知道讀者對作品的反應和感受,從而反思自己寫作的成敗得失,不斷改進自己的作品。在詩歌網路上,作者和讀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常在詩歌網站上欣賞他人作品的一些人,有很多都能成為新的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的詩人,新的流派,新的詩觀得以不斷湧現。眾多詩人憑藉網路加強了交流,也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長時間獨自探索的寂寞,孤軍奮戰的局面。
重新拾筆,遊蕩於各文學網站一年有餘,感觸頗多,遠非這篇短文所能交待。然而,對於真正的詩歌而言,不管它載於何種媒體,我始終都堅信自己的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引用藍棣之先生的話說就是:對於詩歌,最高,最後和最公正的評判,當是那些鑑賞力沒有受到汙染的讀者,我所能做的,僅僅是把這些乾淨的文字呈現出來。
我有我的詩觀,或者可以說是我對詩的感悟,這就是:千萬不要相信寫詩會有什麼規律可循,千萬不要以為讀了幾摞“詩學理論”就能把詩寫好。詩,是生命被歲月揉搓出來的悲歡離合。它是一種閱歷,一種刻骨銘心的情感,要想精彩地,詩意地詮釋這種閱歷和情感主要靠天賦和悟性,要不然,這個世界的詩人會多如牛毛。當然,我自己也算不得什麼詩人。這,就是我的幾句大實話,正確與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並與我交流探討。
據我個人瞭解,相比於每年只產出幾千首詩歌的唐宋時代,如今僅紅袖添香網,江山文學網一個月就將近有兩萬首詩歌產生。要是把各個文學網站,包括在部落格上發表的詩歌都統計一番,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詩歌也許會良莠不齊,也許會缺少新意和創造性,然而,單從這種龐大的規模和數量上來講,如果說網路詩歌已成為中國詩歌主流,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事實面前,如何善待有著同等人格尊嚴,有著同等建樹,有著同等“高貴血統”的眾多網路詩人,將是擺在“領導與管理者們”面前的一個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