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高考作文應不應該拒絕詩歌的討論

高考作文應不應該拒絕詩歌的討論

高考作文應不應該拒絕詩歌的討論

  “其他文體不限,除詩歌外。”這樣的字眼出現在高考作文命題裡面已經有些年頭了。今年也不例外,全國20套語文試卷裡面一概拒絕考生寫詩歌,基本上側重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作為我國第一考的高考,拒絕詩歌,將詩歌拒之門外,有損詩歌大國的形象,也不利於詩歌藝術的繁榮發展。由此還扼殺了部分考生的特長,對選拔人才更顯公平。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國文化的原始記錄就是以詩歌的方式開始的,詩歌始終貫穿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從西周時期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開始,詩歌就伴隨歷史朝我們一路走來。翻開詩歌發展史,不難發現,詩歌從興盛到變化發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蕭條時期。詩歌的地位從“文學中的文學”一落千丈,跌入低谷。高考拒絕,其他的各種有關語文考試排斥,媒體副刊冷眼對待,詩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選擇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堅持的詩歌刊物所剩無幾。詩歌到了該拯救還是消亡的關鍵時刻,詩歌興旺,匹夫有責。難道我們就沒有責任?

  詩歌的命運何去何從,如何發展,這都是每個中國人應該關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參加高考的學子,應該給他們一個探索發展的一個機會。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詩歌還是我們的閱讀視野真的不需要詩歌?回答是我們的生活太需要詩歌,否則從我們的小學一年級中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開始——到高中課本,從浩如煙海的詩歌中精選了那麼多範文,學生們學習了那麼多格律詩和現代詩,既然無用武之地,這些詩還有必要存在嗎?沒有運用又何必學習它呢?我們不能忽略詩歌寫作。中國是一個有古老傳統的詩歌的國度,詩歌高度集中反映社會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優美深遠的意境和韻律感,為什麼不讓那些對生活充滿憧憬的學生,在考場上創作詩歌呢?拒絕詩歌,這不僅違背了中國重視詩教的文化傳統,還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著實令人遺憾。

  在西方文學史上,最古老且最負盛名的是荷馬史詩,也是詩歌。中西方的詩都講究一個韻,而韻,就是一種和諧的節奏或音樂感。中西方文化雖不同,但發展脈絡是一致的,如同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一樣,都有個大致相似的階段。詩歌以外的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體裁,都是後來衍生出來又逐漸發展壯大的。人類詩歌精神走過古代的純潔,和代變革的發展,從束縛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間,一直到步入現代的虛無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國家的選拔考試中,詩歌都有著重要的位置,並沒有像我國的高考那樣,全面拒絕詩歌。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的文學”,詩歌是文學最基礎的敘述方式,也是最純潔的敘述方式。高考是改變中國人命運的考試,第一大考排斥詩歌,詩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作詩歌出眾的考生,他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絕對不亞於寫其他文體的學生,寫詩歌同樣可以檢驗一名考生的語文水平,既然如此,為何不讓考生寫詩呢?詩歌寫作是學生流露他們真情實感、舒展他們才華的一個可行途徑,不應該簡單拒絕。

  就考生而言,寫作源於生活,反映生活,高於生活,真情實感是其本意,恰好詩歌也不例外。緣何要把詩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對同一個作文題目時,他選擇表達作文主題的方式不盡相同。某些作文題目在考生看來,詩歌更能表達這個作文主題呢?例如今年的有個高考題目叫《提籃春光看媽媽》,如果允許寫詩歌,應該有不少學生寫出令人同樣感動的作文出來。優秀的高考作文,應該是考生心靈迸發出的自由火花,無拘無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馳騁。是考生創造和創新精神的自由表達。高考作文簡單地拒絕詩歌,等於拒絕了一些考生在詩歌方面的特長,讓他們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這無疑是一種損失。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詩歌為考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空間,利於考核和選拔人才。

  有很多人認為詩歌的評判自由度很大,給高考作文評分帶來困難。允許學生寫詩會給高考作文評分帶來困難,顯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評分的標準和方法,是人研究與制定出來的。語文閱卷隊伍不能評判,難道社會各界就無鑑賞詩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評分所帶來的困難,也應在摸索實踐中解決克服。有人說詩歌的自由度很寬泛,那你可以適當畫一個圈,比如寫14行詩,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標。況且,這些閱卷老師多數都是來自語文教學中的精英,自己也學過,而且還在教學中給學生講授過詩歌,也有如何評分的標準。如此簡單地拒絕詩歌,對於我國教師隊伍的教學也是一個潛在的影響,既然高考拒絕寫詩,勢必對平常詩歌的教學就有些輕視,也就草草地帶著學生“欣賞”一番走過場,把詩歌教學當成形式。如此惡性迴圈,對於我國詩歌的再度繁榮發展是很不利的。但願今後的高考作文能夠取消體裁的限制,給考生們更大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