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戴望舒之《印象》經典散文
你是否聆聽過,那搖曳在幽幽青谷裡的鈴音,你是否遙望過,那迷濛在氤氳水霧中的漁船,你又是否曾微眯著眼,仰頭望向那柔和又頹然般的殘陽裡,還有它瑩瑩閃在林梢裡的微笑?讀過戴望舒的《印象》,縱使你沒有親身感受過,你亦能從《印象》中,目睹那輕渺空靈的美景,還能走進詩人構造的審美世界,聆聽詩人發自內心的苦笑,感受他的失落、迷茫,還有孤獨。
曾有人評戴望舒,其詩“恬淡而雋永,輕靈而睿智”。確實如此,每每讀著戴望舒的詩,總會讓我無意間闖入他的世界,以一顆審美的心,以一份無形中產生的平靜,似捧著一杯香茗,悠然坐在灑滿陽光的搖椅上,細細品味他描繪的美景,只覺空靈飄渺,恬淡舒適,又覺有綿綿不絕之韻味,如此睿智而雋永,簡直回味無窮。“深谷”、“鈴聲”、“煙水”、“漁船”、“珍珠”、“古井”、“林梢”、“殘陽”,我們難以想象,這些幾乎被我們忽視的景緻,竟在戴望舒的筆下,儼然活化了般輕輕地呼吸,是的,它們是有生命,在戴望舒的世界裡,生命長存,無論是希望,還是落寞。他喜歡簡單的事物、簡單的景緻,在簡單的情景裡,來構造他非凡的'內心世界,他有一顆帶著淡淡憂傷的眸,和著一顆淡淡感傷的心,他用不同的意象,告訴我們他隱藏在詩歌背後的韻味,還有被他埋葬在意象裡的,若隱若現的感傷和憂鬱。他的詩歌,如同一幅歐洲象徵主義的繪畫一般,在一組組令人似懂非懂的畫像裡,抹上濃郁、幽暗、深沉、悽美的色彩,就像他筆下的“深谷”、“鈴聲”、“煙水”、“漁船”、“古井”、“殘陽”,如此輕靈恬淡,卻又意味深永。這些意象,是灰暗的,朦朧裡透出淡淡的感傷,詩人在希望裡失望,在失望中心灰意冷,又再心灰意冷裡品味孤獨,希望之後,卻是換來滿身的落寞,帶來斜光暗影裡灑下的、一地的惆悵......
戴望舒擅於在身處的環境裡,捕捉常常被人忽視的美,他喜歡將那種“美”,幻化成一系列動人心絃的古典意象,並透過現代主義的象徵手法,將其進行組合和渲染,以此來展現他躲藏在心靈深處的“印象”——那凝結著現代人精神追尋中的孤獨、寂寞的“印象”。《印象》裡的一組組意象,唯美、幽峭、輕靈,並充滿一種淡淡哀怨,這股淡淡的哀怨,正是詩人發自內心而流露於筆上的惆悵和失望。“深谷”、“鈴聲”、“煙水”、“漁船”、“珍珠”、“古井”、“林梢”、“殘陽”,所有的意象如此清冷,幽遠,是詩人的心境麼?是的。每一個意象,恍似一根纖纖細指,輕而柔的,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窗,緩而沉的,撥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絃。他將我們帶入的審美世界,走進那空渺又如真實存在的意境,聆聽著幽微的風鈴,在空谷的薰風中發出叮咚脆耳的鈴音,遙望著那駛向迷濛煙水深處的漁船,孤獨而迷茫的身影,這些,都象徵著詩人對希望背後的迷茫感到陣陣挫敗和無力,他的希望,竟是如此渺茫,恍如捕捉不住的風,從指間無情般流走。他的希望,縱使是一顆青色發亮的珍珠,也會像是墜入幽沉的古井一般,褪盡光彩暗淡無光,甚至不見天日吧?希望,由此變成了失望,失落也從此鋪天蓋地般襲來。曾經的轟轟烈烈和孜孜不倦,那一段終於隱沒的奮鬥歷程,亦如林梢間頹唐斜照的殘陽,在空寂的林間發出幽微的餘光,詩人淺淺的微笑,終於漸漸隱沒唇邊,希望已湮滅,微笑又如何?終是無法再展露笑顏,唯有讓笑容伴著破滅了的希望,陪他一起藏在心底苦苦掙扎,縱是有笑,亦是苦笑了吧?希望與理想,從寂寞的心中而生,又從寂寞的心中逝去,空洞了的心房,唯有滿滿的落寞填滿,滲著苦澀寂寞的潮水,嗚咽著,驀然拍打到希望的岸上,又悄無聲息般,隨著身後寂寞的潮汐,往寂寞的方向,寂寞地,徐徐而去。詩人的“哀愁”,和那梗在喉間的“嗚咽”,終於隨著孤獨、寂寞,和憂鬱,遠遠而去了......
戴望舒的《印象》,只有慢慢賞析,靜心地細細品味,方能感悟得到它背後的韻味。他所採用的暗示與象徵主義的手法,為我們鑄就一幅幅美麗空靈的畫面,同時,也一層層的掀開了他發自內心的、對人生的思考。我們哀嘆詩人的悲愁,感悟他構造的“印象”,可是,儘管希望逝去,生命依然在繼續,縱使青春隱含了諸多無奈和失落,我們都要相信——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