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那些不能忘記的抒情散文

那些不能忘記的抒情散文

那些不能忘記的抒情散文

  近來無事,和90後作家尚子熠在微信上閒聊,談到有關鄉村的話題,尚子熠告訴我說他非常喜歡關中西部的農村,說是緣於關西農村的一種情結以及所處的狀態,其實我不是很能理解他所言的這些情節以及狀態,畢竟缺少作家獨有的那種洞察力以及豐富的情感,但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這麼多年一直與農村的草木人事為伴,多多少少對此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從小在農村長大,如今離開了農村,離開了農村的人和物,現在每次回家,看到熟悉的每一件物事、每一張面孔,以及平凡的一個場景,就會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之前與之朝夕相處的時候怎麼就沒有發現這些平凡之物的可愛之處呢?看慣了城市裡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卻總也放不開對農村的歸屬,這又是為何?

  或許原因很簡單,因為農村是一個有煙火氣的地方,站在村口,舉目望去有關於人間的一切——人家屋頂升起的裊裊炊煙,想象一頓可口的晚餐;房前屋後的幾株草木,是荷鋤歸來時的一個倚靠;誰家頑皮的孩童,一路遺笑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童年時光;風吹過金黃的麥浪,似在訴說烈日下的豐收……這一切,都是農村令人不能割捨的地方,很世俗很落後,但自有向人展示生活其本真的魅力!生活本應該充滿煙火氣,每一個人都是需食人間煙火的凡生,如果長期的與煙火氣隔絕,很容易變得麻木。

  農村的人也是農村一個符號,沒有人的村子是空洞乏味甚至恐怖的,有了人就不一樣了,人賦予了農村必需的生活氣息。現在而言,農村的人基本可以劃分為兩類,即老人與孩子,年輕人都擺脫土地奔向城市討生活去了,留下的是走不掉的老人和孩子,而留下的這兩類人,正是我願意親近的,一種代表著老熟,一種代表著無邪,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會很遠遠地去觀察這些老人和孩子。老人倚著門前的一棵樹或一塊石,有的則拄著柺杖,一臉平靜的看向遠處,沒有人清楚的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每個人都能大概的猜到一些,或許是在想念離家在外的子女,或許在等待放學歸來的孫子,或許在痴想無法歸來的老伴……無論所想什麼,他們總是一言不發,一臉的平靜。歲月打磨著他們,留下了額頭上深深地皺紋,也留下了心底的波瀾不驚。小孩則又表現出的是另一種場景——追趕打鬧,不大的村莊,從這一頭跑到那一頭,一刻也不得安靜,彷彿永遠不知道疲憊,嬉戲打鬧的聲音打破了村莊長期的靜謐,站在村莊之外,聽到迴盪在這一片天空的笑聲,就會知道這是童年的最後一片根據地。

  夜裡的村莊則最是迷人,沒有城市的森森燈火,一入夜,萬籟俱寂,靜謐的空氣用來承載白日裡的勞苦,一日的辛酸苦楚一夜安眠之後不復存在,長久失眠的我,每次回老家都能收穫到高質量的睡眠,這也是我對故鄉最為懷戀的地方。夏夜裡,酷熱擾人清夢,但不影響莊稼人的心情,捧一杯茶,搬一張藤椅,找一片開闊的土地,左鄰右舍聚坐在一起,開啟話匣子,這下就熱鬧了,各自說著聽著,分享著彼此或相同或不同的生活話題,你一言我一語,構成了整個村莊閒暇時的完整畫幅。冬夜的村莊自有不同於夏夜的詩篇,北方的冬日,寒冷乾燥,暖暖的土炕則是農家人夜裡的一方樂土,一家人抱著棉被圍坐在土炕上,聊著家常有心無心的`瞟兩眼電視,身體溫熱心也暖!有時候會走到戶外,空氣凜冽,天空掛著幾點疏星,明滅可見,就這一點,是城市裡難得一見的,西安的PM2.5爆表的時候,抬起頭連月亮都看不見,更不要說疏星點點了。遠處偶爾飄來幾聲犬吠,刺破靜謐的長空,也點綴了夜的空虛……

  長久以來,農村總是落後與貧窮的代名詞,世人在湧入城市尋找物質財富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農村所給予我們的一些精神力量,堅毅堅忍不辭辛勞,這是農村文化的名片,許多人用這些鞭策著自己,卻從來對它們的源頭嗤之以鼻。現在的中國人,往上追尋三代誰不是農村人?而整個以農耕文明為主流的華夏文化,流淌的豈不是農村與農事的血液?不管何時,農村都不應該被遺忘,而當我們發現這一點時,農村已經被我們遺忘了很久,這種遺忘,是對它的輕視、不認同和難歸屬!

  不管走到哪裡,我想我都不會忘記有關於農村的故事,從小到大莫失莫忘的陪伴,親切之餘自有一種迷戀,而我的心中,始終裝有一抔黃土,那是關於返璞歸真的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