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天台的散文
天台在我的心目中是以佛教聞名於世,因為在佛教中它是教義天台宗的發源地,境內有響徹海內外的隋代名剎國清寺,也是傳說中著名的高僧“濟顛活佛”故里,這裡流傳著許多與佛教有關的民俗故事如剡縣劉晨、阮肇天台山遇仙記。但是天台佛教的久負盛名與天台優美的自然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作用。引得無數的潛行者在這修煉成佛。頗有影響的如寒山,拾得等。
天台的靈性在於滋養這方水土的'山水,有始豐溪,有天台山這樣奇妮風光鑲嵌其中,給天台增添了幾分溫柔與安詳。其實天台的美更在於它茂密幽靜的綠色植被,天台的魅力更在於它潺潺而流的溪水,所有這些都為修道者提供了難得的修身養性之所。就連明代著名的旅社家徐霞客也將他的《徐霞客遊記》開篇第一頁留給了天台,才有了今天寧海與天台關於中國旅遊日之爭,圍著5.19、5.20這兩天爭論不休唉!
隨著上三高速的開通,平坦寬敞的公路使得來往天台變得便利了,以前我們去天台,大抵走104國道,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搖搖晃晃到天台,說起來真有天囊之別。
春天最不能錯過的是天台杜鵑,那時我們去的時候是五月,正是杜鵑盛開的季節,五月的天台山主峰華頂山,流光異彩,滿山的華頂雲錦杜鵑,那蒼翠欲滴的紅粉讓人叫絕,漫山遍野的華頂雲錦杜鵑像紅色的火焰球在山間呼哮。我們彷彿來到了火紅的海洋。千姿百態,集萬種風情與一身。我們在微風穿服中喜洋洋開朗起來。
開闊的山谷清澈明媚,山嶺上採茶女隱隱約約在茶園裡採摘華頂雲霧茶,據園藝專家考證,天台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天台山文化,同時也孕育出別具一格的天台山茶文化,成為中國茶與茶文化傳往世界各地的最早的發祥地。“茶由台州(天台)傳到慶元而入福建”,著名的西湖龍井茶區,其茶樹始祖亦起源於天台山,系由南朝詩人謝靈運自天台山帶去茶籽播於靈隱下天竺香林洞一帶而逐步發展起來,新疆、內蒙、西藏、黑龍江、甘肅、山東等地均有天台山茶種後代在那裡繁衍生息。華頂山麓的石樑方廣寺,就有一種“羅漢茶”廣為傳頌。
石樑方廣寺,在唐詩之路時達到高潮,位於石樑的的右上方,寺內有佛教聞名的五百羅漢陳列,那羅漢各具神態,或誇張、或怪異,或變形,神采怡怡,見證了天台燦爛的佛教藝術與佛教文化的繁榮。那羅漢與石樑飛瀑為鄰,我想羅漢時而在暴雨中聆聽雨水衝擊石樑形成飛瀑的濤濤咆哮聲,時而在綿綿細雨中側面傾聽涓涓細流穿過石樑,見此美景,一定不會離去,就留在方廣寺了。千古石樑,天下奇觀,瀑以梁奇,梁以瀑險,山、石、水奇妙結合,歷來被譽為天台風景之“眉目”。如遇陽光斜照,虹霓時現時滅,五光十色,斑讕多姿。人在石樑橋下翹首仰望,只見長空雷鳴,水從天落,真有“滄海平翻龍背上,銀河倒洩雀橋東”之勢。瀑布衝入潭中,飛波若舞,散沫似珠。平靜時“麗日下碧潭,長光透疏竹”,又是另一番景象。“巨石橫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好山雄壓三千界,幽處常棲五百仙。雲際樓臺深夜見,雨中鐘鼓隔溪傳。我來不作聲聞想,聊試茶甌一味禪。”南宋陳知柔這首七律,從橋、泉、寺、茶四個方面對石樑作了概括,橋下游有一座古老石拱橋,名叫“仙筏橋”,立在橋上,石樑飛瀑全景盡在眼中。當年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經三上石樑觀瀑,為石樑的一折三瀑歎為觀止。曾經在6米長的石樑上走過。
石樑飛瀑景區往下就是銅壺瀑布,銅壺滴漏,鋏劍泉瀑布,天下第一印,天然濟公像等景點,倉促間無暇觀賞.,在這裡再往北就是新昌、嵊縣(古時稱剡縣),當年的李白他們眾詩仙就在這演繹出一段在中國文壇上頗有影響的“浙東唐詩之路”。
天台山的文化源遠流長,前面提到的寒山子,拾得,尤其是寒山子他的影響甚至波及美國東南亞等地,拾得更是和合文化的創始人,我想天台既然擁有如此深淵的人文歷史、佛教文化內涵,應該組織學者專家深入挖掘、總結、發展並豐富,為經濟建設服務,造福於廣大的天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