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夏花二記散文

夏花二記散文

夏花二記散文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進了七月,天氣一天天燥熱了,很多花兒多被曬蔫了,而人稱曬不死的茉莉,天越是燥熱難當,它開得越是濃密,花香越是馥郁。

  種養的茉莉花開了,密匝匝的白花兒在蔥綠的枝葉間,如同一片片雪花在青枝綠葉間積攢著。

  初識茉莉花,是從江蘇民歌《茉莉花》開始的。

  那時我在偏僻的裡下河水鄉的小學上學,教唱歌的老師很年輕,她既是語文老師,又是算術老師,也是音樂老師。

  她把歌詞連同簡譜寫在黑板上後,她唱一句,我們也跟著唱一句,當唱到“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時,我覺得老師那麼潔白、那麼美麗。

  再識茉莉花,是我長大在城裡落戶了的時候,在一間花店裡看見了白如雪香的一盆花,綠葉叢中星星點點的白花香氣濃郁。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不由地想起了這麼一句,此花莫不就是茉莉花?

  花店老闆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有點失望,不似想象中那麼的美麗,花大不如梔子花,花香不如白蘭花。

  我開始納悶了,不知道為什麼一曲《茉莉花》會蜚聲海內外?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查尋起有關它的資料。

  相傳大清末年西班牙馬德里舉行“萬國運動會”,開幕式上各國都升國旗奏國歌,唯有大清帝國在黃龍旗升起時四下鴉雀無聲,看臺上旋即響起了西方人的陣陣嘲笑,堂堂的大清國居然連國歌都沒有。

  這時,一名七旬老人步履蹣跚地走下看臺,在黃龍旗下傲然挺立,用他那嘶啞的.噪音,用他所能發出的最大音量,高唱了一曲民間小調《茉莉花》。一曲唱罷,看臺上的人全體起立,用雷鳴般的掌聲送給了這位以自己的方式捍衛國家尊嚴的老人!

  1942年,新四軍文藝戰士在江蘇六合的金牛山附近採集到流傳的民間小調《鮮花調》,以其中的茉莉花為題材加工整理成江蘇民歌《茉莉花》,從此唱遍了大江南北。

  可以想象,在那抗戰烽火連天的日子裡,曲調纏綿動聽、歌詞簡樸而寓意深遠的《茉莉花》,給了奮力抗爭中的國民多麼大的激勵啊!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世間的花卉還有哪一種能夠有如此多的幕後故事?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水土之異結果不同。

  我特地種養了一盆,十幾年花株一年年長大,花開也越發繁茂了。

  看著眼前的潔白無暇的茉莉花,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在簡陋的教室裡教唱的那位美麗老師,想起了新四軍文藝戰士揹著簡單的樂器在江淮大地上的傳唱,想起了香港迴歸時那曲《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此花無日不東風

  愛上一個人,不會僅僅因為姣美的容顏,氣質很關鍵;喜歡上一種花,亦不會僅僅因為它的嬌豔,內涵很重要。

  女皇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這個傳說家喻戶曉,從此洛陽牡丹便名譽天下。

  扶桑花的傳說更久遠,古老的《山海經》中就有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也就是說十個太陽洗澡的湯谷邊上長有扶桑。又有傳說日出於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為日出處。

  自從小時候讀過這樣的傳說,對扶桑這樣的神木有了無限的敬畏之心。

  長大後因工作關係到南國出差,見路畔有樹籬,葉形似桑,花大如茶碗口,頗為驚奇,詢問當地同事,答案差點讓我驚掉眼球,居然就是我心中的神木——扶桑。

  從金烏棲息之所到民間的一堵樹籬,神聖與普通之間似乎就隔了一層看似密不透光卻一捅就破的黑紙。

  好在還有吸引眼球的地方,扶桑花大色豔、樹形優美,不失為美麗的觀賞花卉。

  扶桑又稱朱槿,因為花大如牡丹又名朱槿牡丹,多為紅色,豔若火焰,熱烈奔放。

  我特地種了一棵,沒有開花時像極了桑樹。父親看見了非常不解,說家裡種養桑樹不吉利,桑喪同音,在老家有“桑樹不入房,桑木不上屋”的說法。

  此桑非彼桑,這是扶桑,是金烏報曉時站立的神樹。

  待到驚蟄前後,最低氣溫高過五度搬至室外,一番修枝剪葉後,只需保持盆土溼潤,便留給它自己抽枝長葉了。

  天氣稍熱,一朵朵花骨朵便尖著腦袋探出了頭,先是一朵兩朵地次第開放,接著便是簇擁著熱烈地開著。

  到了秋冬氣溫下降了,恰好有一小小的陽光房,當年是為了在梅雨時節晾乾衣服才做的,這裡就成了扶桑的寓所。

  明淨的玻璃阻隔了寒氣,陽光透射進來,房裡溫暖如春,扶桑花開不斷。

  適逢春節,綠綠的葉,火紅的花,喜氣洋洋。

  有一親友來訪,見冬日裡居然有如此紅火火的繽紛一樹,便問:“此乃何花?”

  我答曰:“扶桑。”

  “這就是扶桑啊?”親友一副驚詫狀。

  “莫道花無百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扶桑花大色豔、四季不斷,在我的眼裡它是最美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