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村散文
我的出生地是江西景德鎮的一個小農村,但是這個地方就像是瓷都的棄嬰,沒有半點它的繁華和如今的尷尬,它也有個名字:上徐。我大概是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開始質疑了這個村名。我問我的爺爺,為什麼村裡住著的幾乎是我們“黃氏”,而村名卻含這“徐”這個姓氏?爺爺說這裡之前是徐氏之地,不過大概我們先人住進來時,這裡只剩一片蠻荒,後來挖土的時候曾經挖到徐氏的墓地,或許是幾塊石碑,上面記載著徐姓。後來我又聽說這裡曾也居住過鮑姓和程姓的先人。然而為何我們的祖輩沒有尋思著換一個名字,就無法去追究了。
不過,當我有了這個疑問之後,我就一直覺著一種寄居他人之所的彆扭,好像一個人跟著的是繼父或者養父,同屋不同根。我很納悶為什麼村裡從幾個人、到幾十個人、到現在兩百多人的幾代人的傳襲過程中,既然沒有一個人質疑過這個名字,沒有一個人想過要給我們自己的土地驗明正身。
實際上,我們村裡有兩支黃氏子孫,我們這一支是“鐵門黃氏”,還有一支是“江夏黃氏”,原本分了兩個村子住著,大概因為同了姓,便將就著合在了一起,然而親疏還是十分明顯的。大概是三年前,從貴溪來了一批人找到我們說是要尋宗,這算是一件大事,估計再修譜的時候會記載進去。我只記得家家都熱熱鬧鬧地準備了點心,後來他們邀請我們去他們那,本來我也算在裡面的,可想著一群人去一個陌生地方見另一群人,總是不太舒服。關鍵是我覺得有點像是被兩家抱養去了的孩子終於要見面了,該是怎樣的氣氛?我到底沒去,倒是回來的人說他們多麼熱情,更是讓我認定我們和他們就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你在任何地圖上找不到“上徐”這個地方,你在網上也搜不到關於這裡的一點資訊。然而,你可以在有些地圖上找到就在離我們村不遠的我母親的孃家:寺塢裡村,一個比我們還偏僻狹小的山村已經有高速公路從這裡經過,我那些劉姓親戚們已經能看到那些來自大小城市的車群,聽到那些現代化的車的咆哮聲,聞到夾雜著汽油味道山村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