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精選勸學教案4篇

勸學教案

精選勸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孟、斷、織、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淚、改”等13生字,會寫“改、就、機、淚、呆、今、怎、念”8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演一演。

  3.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掌握生字、詞語。

  教具準備:生字卡 收集關於孟軻的資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1)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由於思念父親,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 ,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這裡,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學生唸書,也跟著他們學了起來。有一天,孟子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讀書,你把我送進學堂裡去吧。”孟母終於發出了舒心的微笑??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二、自然銜接,匯入新課

  在孟軻進入學堂以後,發生了一件事,讓孟軻的母親非常的生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孟母又是怎樣教育孟軻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7.斷織勸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讀準字音。

  2、師範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四、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出示課件2)

  2、形近字比較:黨——堂 稚——推 繼——斷 桃——逃(出示課件3)

  3、加一加: 皿——孟 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範寫。

  3、指導書寫:“改”字的左邊是“己”的變形,右邊是“攵”。 “就”字的右邊是“尤”,不要寫成“龍”。“念”上面是“今”不是“令”。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上下銜接

  1.(出示課件4)抽卡認讀生字,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2.齊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進入情境

  1.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孟軻與孟母的話)

  孟母聽了孟軻的話,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

  孟軻聽了孟母的話,心裡想些什麼?說了些什麼?他以後會怎麼做?

  2.全班彙報,師生評價。

  三、分好角色,指導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係,聯絡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是什麼樣的神態、心情、語氣。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彙報表演。

  4.分角色演課本劇。

  安排好出場順序,觀眾同學注意安靜,演完後,找同學來評價。

  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透過學習這個劇本,希望大家能學習孟軻知錯就改,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勸學教案 篇2

  執教:成都市樹德中學尹德華

  說明:該課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語文課堂大賽,獲省級一等獎

  授課班級:宜賓市宜賓一中高20xx級七班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四川省高中語文課堂大賽賽課課堂實錄

  輔助用具:三張幻燈片。

  教師問:“請大家看幻燈片,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哪幾種技能?你們想想,大家說一說”

  學生答:知識、口才、創新、設計、計算機、想象力……

  教師講:黑曼在美國的《未來學家》雜誌上列出了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的七種技能?:(展示幻燈片1)展示幻燈片的七種能力,同學們記住,你要想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就要從這七個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這個課堂上我要教大家這當中的三種能力:一、篩選資訊、理解資訊的能力。二、說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斷學習的能力。這堂課來學習《勸學》

  (教師板書課題:勸學)

  教師講: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勸”字我寫的是一個繁體字,這是一個形聲字,形聲字中帶“力”字的普遍有個規律:多有“勉勵”的意思,所以,勸學不能解釋為“規勸學習”或“勸阻學習”,而應該是勉勵學習。之前提到的七種能力,在《未來學家》雜誌上提及,似乎是對未來的暢想,但是我們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為形象的語言做了最響亮的論述:“學不可以已”(教師板書)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學請回答該怎樣斷句?

  學生答:學/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說:要不斷的學習。這是七種能力之一。再看應該怎樣說理?我們都不喜歡別人板著臉孔說教,那麼怎樣有說服力,怎樣將忠言不是說得逆耳而是說得順耳?這是一個人的本事和能力,這就是論證。所以,怎樣有說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學會一些論證方法。

  好,現在我們來訓練第一種能力:篩選資訊、理解資訊的能力,並用這個能力來練習背誦。也許有同學會說背誦多簡單;也許有同學會說背誦太難。那麼透過這堂課的訓練,所有的同學都會覺得很容易。有一個詞彙:“讀書”,不知大家留意了嗎?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王大媽:孩子在哪裡讀書?”“在宜賓中學讀書。”但是實際上,應該改成:“在宜賓中學做作業。”(學生、教師齊笑)“讀書”一詞成為整個學習行為的代名詞,足見其重要性,但是卻被我們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這個課堂再一次唱響這個詞彙:“讀書”。

  教師非常規範而精彩的朗讀。(當堂博得全體師生的熱烈掌聲,在頒獎和總結的大會上再次做了朗讀)。教師指令:“聽教師朗讀的時候要拿起筆來句讀或做圈點”。

  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幾個語音:穴(xué)中規(zhòng)

  學生再齊讀一遍。

  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來訓練:怎樣篩選資訊?怎樣用篩選資訊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的背誦?先來看看作者選取了哪些比喻的物件,同時講解一些字詞:

  (教師板書:藍草講: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從藍草中提取;

  水――冰講: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說明客觀事物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木講: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變得彎曲。

  講: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雖”字是轉折點,也是背誦的一個重要資訊。

  金講:故木受繩則直,金就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廣博地學習反省自己,那麼就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錯。

  土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教師:請同學看這些所選比喻物件的特點。

  學生:(七嘴八舌的2搶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師:你們很了不起,我有個問題:哪裡是火?

  學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師:同學們今天這是一個重大發現,長期以來這個問題都被人們忽略了。《教師教學用書》高中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208頁上這樣寫到:《勸學》的寫作特點是“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明白,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從今天同學們的發現來看,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沒有充分地解讀出該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隨意地選取比喻的物件,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國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說,看看,草木是萬物之本,水是萬物之源。而論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體現。比喻論證不僅要求形象還要求美。這個內容應該可以成為教參的補充。(全場熱烈的掌聲)

  請同學們頭腦中裝著這幾個資訊,再次朗誦這個段落,準備背誦。課後用這個相同的方法背誦全文。

  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故/木/受繩/則/直

  學習第三段:捕捉資訊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習方法)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教師問:“這整個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學生答:“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教師問:“這當中的核心詞彙呢?”

  學生:“善假於物也。”

  教師講:我記得有句話說:一個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服務。(全場熱烈的掌聲)

  這就是善假於物。那麼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假”什麼?怎樣“假”?也就是說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怎樣藉助外物來解決問題?

  同學1回答:看資料、查工具書。

  同學2回答:我記得一個老總說:21世紀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竊別人的智慧。當然這個“剽竊”是不對的應該改成“借鑑”。要想學好就應該借鑑別人的方法,再勞逸結合。(全場熱烈的掌聲)

  教師:很好!大家的掌聲就是對你最好的評價。強調幾點:善――擅長假――藉助物――外物

  教師:最後一個自然段,這裡主要說學習中最重要的方法――積累。平時你們有積累的習慣嗎?今天帶了筆記本沒有?是平時就沒有,還是忙著來上課忘了?應該有,所有學科都應該有。不僅要積累,還要分類。

  分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土――山――風雨

  這在哲學上就稱為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也體現了學科之間是相通的,荀子特別強調積累。

  分析:什麼是君子?

  學生答:學不可以已就是積累。

  教師:一個人不斷地學習,積累,就明瞭禮義。明瞭禮義,就是稱為君子。這是第一層體現了積累的重要性。第二層: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學生:這是說積累的堅持不懈,要日積月累。

  第三層:專心致志。這裡有個難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彝族的語言有一個特點,比如:“一塊黑板擦”他們會說“黑板擦一塊”。請看這裡有個什麼語言現象?

  學生:“倒裝”!

  教師:什麼倒裝,再具體一點。

  學生:定語後置。

  教師:彝族的語言現象有些接近古漢語。初中學過的有:“馬之千里者。”(《馬說》)譯為:千里馬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種山記》)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課文的這一句應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第三個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僅僅是把抽象的事物現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們一“寬容”這一物件來做一個練習,學習。要求用比喻句來表達,一句或兩句都行,三個連續的就更棒了,請同學們把它寫下來。(兩分鐘)

  學生1:寬容是寒日裡一縷朝陽,寬容是酷暑裡的一屢輕風。

  學生2:天空接納了每一片雲彩,無論美醜,所以廣袤無邊;大地擁抱了每一寸土地,無論貧富,所以寬廣無邊,大地擁抱了每一條河流,無論大小,所以無邊無際。(全場掌聲)

  教師:看來我們不是缺少這種能力,只是缺少開掘,今天我就是來開掘的。接下來我們再來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荀子很了不起,德國號稱哲學之鄉,在那裡產生了無數的哲學界的頂級人才,如:黑格爾、康德、叔本華等。但是現在從這裡的聲音說:“錯了!真正的哲學是在中國,趕快派傳教士到中國去。”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資訊。那麼在今天的這個名篇當中,就論證這一點來說有沒有不盡如人意甚至是不夠科學的地方呢?同學們敢不敢去懷疑?

  學生齊聲說:“敢!”

  (讓學生討論了兩分鐘)

  學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隻腳,而不是六隻腳。兒歌裡唱到:螃蟹一呀,爪八個,兩隻眼睛那麼大一個。

  學生2:螃蟹的兩個爪不是用來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沒有那個能力。

  學生3:蟹和蛇是會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縫隙,用頭鑽進去,轉動身子,產生動力,從而挖成洞穴的。

  教師:這也是善假於物。今天教給大家的三種能力,大家有收穫嗎?

  學生齊聲說:有!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以誦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認識“學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如此,什麼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後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授《勸學》,我擬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

  當然,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

  老師應該知道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

  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鑑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誦讀課文(感性認知)、探究課文(理性認知)、背誦課文(能力昇華)。

  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樹立為發展學生能力、智力而教學的觀念,堅持誦讀教學。

  教學難點是: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鑑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教學方法

  本文采用誦讀教法、討論交流法。

  誦讀要多次進行,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

  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

  最後,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於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後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3、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誦讀課文、探究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句式)。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

  比如: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讀。

  學/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3.師生一起處理課文詞句中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先自學,後提問。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寫錯讀錯的字。

  討論分析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聞,絕,假,強,望)

  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佈置作業

  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檢查字詞及翻譯。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慧、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四.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透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五.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摘錄或創作有關勸學的格言。

  《勸學》練習

  一、下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

  A.跬(kuǐ)步 參省(xǐng) 騏驥(jì) B.槁暴(bào) 須臾(yú) 駑(nú)馬

  C.靛(diàn)青 舟楫(jí) 跂(zhī)而望 D.輿(yú)馬 中(zhōng)規 聞者彰(zhāng)

  二、寫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並解釋

  1.知明而行無過 2君子生非異也 3.輮使之然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三、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其曲中規(合乎、符合) B.聲非加疾也(洪亮)

  C.而聞者彰 (清楚) D.假輿馬者(假使)

  四、歸納下列各詞的不同義項

  絕: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佛印絕類彌勒 .吾嘗跂而望矣

  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詞的一項是( )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

  A.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B.學不可以已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D.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七、翻譯下列句子

  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八、課內閱讀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風雨興焉: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2、下列“焉”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3、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B.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C.木與金石相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不捨”與“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對比論證,意在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用心專一。

  4、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勸學》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說對待學習應採取的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學而後知”的觀點,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D.《勸學》的比喻,靈活多變。有的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如“登高而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九、課外閱讀

  (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涅( ) 漸( ) 溪( ) 聞( )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明的道理是( )

  比喻人的本性無善無惡,而學習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切。

  說的是人善惡無常,因而必須透過教育來改變人。

  人是會受環境影響的,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人的可塑性很強,要透過教育來使人成為有用的人。

  3、上述兩段都是闡述學習的有關問題,請寫出每段大意和論證方法

  甲段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論證

  乙段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論證

  5、結合荀子的《勸學》,談談你對學習的看法.

  附答案:

  一、A

  二、知通智 智慧 ; 生通性 本性 ;輮通煣 火烤 ; 有通又 再一次 ;暴通曝 太陽曬

  三、D

  四、絕:橫渡;斷絕;沒有出路的;極 而:順承;轉折;並列;修飾

  五、D

  六、C

  七、略

  八、1、興起;雕刻 2、D3、C4、D

  九、1、黑泥;浸染;山谷;聽說、領悟2、A3、C4、 環境對人的影響 比喻論證;學習可以提高、改變自己 舉例論證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