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勸學心得體會1
好久沒有在這上面寫文章了,最近一直比較忙。雖然有目標,但時而明確,時而模糊。發現時間真的是不夠用,剛才看了荀子的《勸學》,高中語文課,學過的,記得當初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道理當時卻沒有真正理解多少。也學我就是勸學裡所說的小人的學習吧,不知去總結,不去檢查反省,反思。當時只知一位的不斷學習新知識,記得當初每次的文言文的背誦在班上我都基本上都是第一個背過的,也不知當時記憶力為什麼那麼好,也許是興趣吧。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學習情景,很用功,但卻方法卻不是很對,沒有一個領路人,帶著我,父母在我的學習方面對我的幫助幾乎沒有。我只能靠著自己慢慢琢磨,也許我是成功的,畢竟在我們農村能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的幾乎就沒幾個人,大多數的兒時玩伴早早就離開了學校去打工了,現在有的都已經成家了。而我還在學校裡學習,學校裡的其他同學卻和兒時的玩伴不一樣,上研究生也學對他們某些人來說,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或許他們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走的彎路也不多。所以和他們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在學校這個圈子裡,在這個氛圍裡,感覺自己與有些人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終日冥思苦想,不如一會的學習;登高可以望遠,順風呼喊可以讓聲音傳的更遠;騎馬可以行千里;駕舟船可以遊弋江河。這些現象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自身的思維和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藉助其他外力或外界因素來助長、擴充套件自己的思維和能力。善於藉助外力或外界因素的人,就是高人、能人,就是君子。如何讓自己具有藉助外力的能力?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在當今生活節奏變快,生存條件更加嚴峻,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努力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就變得更加重要。以前做設計都是用圖版和繪圖儀來畫圖,效率和精度都非常低,繪製一張較為複雜的裝配圖要幾天的時間。
現在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而且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現在週一,二,四晚上,週五,六上午都上課。週三週四白天去王老師公司實習,週二、五白天要花一兩個小時幫盛老師帶本科畢業設計學生,給他們開會什麼的。週六晚上去做家教,其他時間就在宿舍,實驗室或者圖書館度過,過的也算充實,但卻總感覺沒有真正學到什麼東西,學的慢,比如學習VC ,學起來特費力,程式很難看懂,輩說編了,也許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來,耐住孤獨寂寞,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階段的。我應該把自己的計劃分得更具體些,能夠高效率的學習,不把時間花在無謂的不知不覺就流走的上網聊天,看電影,瀏覽那些無聊的網頁上,現在是個有網就能知天下資訊社會,各種資訊鋪天蓋地的從網上侵襲而來,關鍵的就是要把握住自己,別讓自己背這波洪水衝的不知所向了。克服懶惰和恐懼的心理,控制住自己的慾望,踏踏實實的學習!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說得即是這個道理。有目的有計劃的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每一件事情,加油!
勸學心得體會2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當我們遇事時,要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於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開啟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後的日子裡,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鬥的一大目標。“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勸學心得體會3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後,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瞭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瞭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瞭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是“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麼?更不要說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透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瞭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透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於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屍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於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於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矇蔽了,對於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聖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為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裡,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於心;然後,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後,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為人處世儘量合乎於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覆,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於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於“戒”,荀子反覆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關於“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後,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為“應”,“能定然後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於學習,不瞭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後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裡,荀子並不僅僅滿足於為“人”,因為青要勝於藍的,如何成為“聖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自我並不是自己超然於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於聖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成為“聖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